简介:摘要就近年中国细胞学的发展情况进行简要概述。从宫颈细胞学、细针穿刺细胞学、浆膜腔积液等多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阐述,对细胞学中出现的新技术的应用进行简要概括。该文对现阶段的中国细胞学的发展进行一个相对系统的回顾,总结细胞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所发现的新进展,为细胞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简介:
简介:摘要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病毒和细菌均是常见病因。目前关于儿童CAP病原精准诊断仍是临床中的挑战。临床中病原诊断主要通过采集各类样本(如鼻咽拭子、痰、血液、体液等)进行病原检测,如抗原、抗体、培养、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等。不同样本及不同检测方法各有优劣,尤其是病毒性肺炎和细菌性肺炎的诊断,对于治疗措施存在很大差异。为了早期识别不同病原,减少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临床医生及科研工作者仍在不断探索早期准确的病原诊断。代谢组学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它旨在识别和量化所有代谢物的浓度变化或模型系统中的代谢组。大多数疾病状态与代谢稳态有关,代谢组学能为发现新的生物标记物提供线索,也用于不同病原体所致感染的研究,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为儿童CAP的病因学提供新的诊断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细菌学检验和血清学检验对布氏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布氏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抛硬币的方式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A组接受细菌学检验,B组接受血清学检验,对两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布氏菌感染的阳性检出率为70.00%(42/60);B组阳性检出率为95.00%(57/60),在布氏菌感染检出率方面,B组高于A组(P<0.05)。B组特异度(93.33%)、灵敏度(96.67%)均高于A组(69.23%、7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布氏菌感染检验中,血清学检验的阳性检出率高于细菌学检验,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依据,降低漏诊率。
简介:摘要高通量基因检测技术阐明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起源甲状腺癌的基因谱。本文对分化性甲状腺癌(DTC)形态学谱系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综述。目前已有基因学数据揭示,DTC在体细胞突变负荷和肿瘤分化上呈特征性基因-形态学表型。这些新的发现,可进一步洞悉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有效地将甲状腺癌临床病理和基因学特征相结合,以指导DTC的临床治疗。
简介:摘要: 目的研讨盆腔肿块患者运用 CT影像学技术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自我院 2013年 10月至 2015年 1月收集的盆腔肿块病例中选取 86例充当试验对象,依次对患者进行 B超与螺旋 CT扫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情况。结果① 86例患者均经组织病理证实,其中经 CT检出者 80例,检出率占 93.0%,显著高于 B超的 75.6%,有统计学差异( P<0.05)。②在定位病灶、判断病灶体积、显示病灶与邻近组织关系方面, CT的准确率是 97.7%、 96.2%和 100%,相比 B超的 89.5%、 86%和 75%明显更高,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对盆腔肿块患者行 CT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确诊病情并指导临床用药,值得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色素痣中增生结节的基因学改变及生物学潜能。方法采用二代测序方法检测24例皮肤黑色素性肿瘤中全外显子基因改变,包括2例先天性色素痣中增生结节、12例良性的先天性色素痣和10例恶性的黑色素瘤。利用测序结果比较增生结节与先天性色素痣及黑色素瘤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基因组聚类分析,从而进一步揭示增生结节的基因水平特点及其生物学潜能。同时采用4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对增生结节区域进行检测。结果在2例先天性色素痣的增生结节样本中检测到86个共同的体细胞基因突变,其中有52个基因是增生结节组相比于先天性色素痣组增多的突变基因,而这52个突变基因当中22个基因高发于黑色素瘤组。以先天性色素痣和黑色素瘤中有明显差异的变异基因为标准做聚类分析,显示先天性色素痣和黑色素瘤有明显分界,增生结节的基因变异介于先天性色素痣和黑色素瘤之间。4色FISH检测2例增生结节均为阳性。结论增生结节的基因改变介于良性色素痣与恶性黑色素瘤之间,推测增生结节虽然临床表现多为良性生物学行为,但是在基因水平上具有一定的恶性潜能,这类患者在临床中需要长期监测和随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工作记忆广度训练对n-back任务的迁移效应及脑机制。方法首先在60例大学生中开展随机对照实验,训练组(n=30)接受自适应性训练,对照组(n=30)接受低难度反复练习,比较两组训练前后2-back任务的差异。接下来在60例接受自适应性训练的大学生中,根据2-back任务改善中位数分为高迁移组(n=30)和低迁移组(n=30),比较两组训练前后全脑激活的差异。结果与训练前比较,训练组训练后2-back任务正确率显著增加(F=21.45,P<0.001),正确率增加量为(0.15±0.18);对照组训练后正确率增加量为(0.03±0.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9,P=0.327)。与低迁移组比较,高迁移组训练后右侧纹状体激活显著增加(校正后P=0.028),纹状体激活变化与2-back任务正确率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084;F=5.21,P=0.025)。结论工作记忆广度训练效果可迁移到n-back任务,纹状体在迁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沈阳地区儿童EB病毒(EBV)感染的流行情况,分析其血清学特征。方法采用LIAISON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的26 714例患儿血清中抗EBV衣壳抗原IgM(VCA-IgM)抗体、抗衣壳抗原IgG (VCA-IgG)抗体、抗核抗原IgG(EBNA-IgG)抗体及抗早期抗原IgG(EA-IgG)抗体。根据VCA-IgM、VCA-IgG及EBNA-IgG 3项主要抗体的检测结果判断EBV感染状态;对其中VCA-IgM单独阳性的患儿,4~6周后复查EBV抗体。结果26 714例患儿中VCA-IgM抗体阳性2 963例(11.09%),VCA-IgG抗体阳性15 349例(57.46%),EBNA-IgG抗体阳性14 263例(53.39%)及EA-IgG抗体阳性731例(2.74%)。15 149例男童VCA-IgM、VCA-IgG、EBNA-IgG及EA-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98%(1 663/15 149例)、57.73%(8 745/15 149例)、53.49%(8 103/15 149例)及2.57%(389/15 149例),11 565例女童上述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1.24%(1 300/11 565例)、57.10%(6 604/11 565例)、53.26%(6 160/11 565例)及2.96%(342/11 565例),不同性别患儿在4项抗体检测阳性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CA-IgG及EGNA-IgG抗体阳性率随患儿年龄的增长逐步增高(χ2=4 057.744、4 776.285,均P<0.05),至14岁时,患儿VCA-IgG及EBNA-IgG的阳性率分别达到87.98%(1 317/1 497例)及88.78%(1 329/1 497例);三抗体联合检测显示,在VCA-IgM阳性的急性感染患儿中,以典型原发感染状态[36.38%(1 078/2 963例)]及原发感染恢复期或再激活状态[43.81%(1 298/2 963例)]为主;而VCA-IgG及EBNA-IgG双阳性的抗体组合模式占既往感染患儿的95.09%(12 777/13 437例)。在198例VCA-IgM单独阳性患儿中,有133例(67.17%)在复查时未发生血清IgG阳转。在所有就诊患儿中,无单独EA-IgG阳性患儿,而既往感染的患儿中3.19%(428/13 437例) EA-IgG阳性。结论EBV 4项抗体阳性率在男女患儿中无差异,其既往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抗体联合检测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详细和可靠的信息;双份血清抗体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而EA-IgG是诊断EBV既往感染再激活的一个重要血清学指标。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