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骨外固定支架患者发生针孔感染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行外固定支架患者(n=300)的资料,以术后病例记录中是否发生针孔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发生针孔感染的风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同时采用赋值法构建风险预测等级分级。结果300例骨外固定支架患者中,发生针孔感染者103例(34.33%),未发生感染者197例(65.6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础疾病[OR=4.726(糖尿病、肺部感染之一)、17.053(糖尿病、肺部感染、心血管疾病之二)]、术后白蛋白水平[OR=0.082(<25 g/L)]、术后血红蛋白水平[OR=3.715(>90~120 g/L)、9.720(>60~90 g/L)、7.338(30~60 g/L)]、术中出血量[OR=2.196(200~400 ml)、OR=3.256(>400 ml)]及消毒液类别[OR=3.897(氯己定)、3.625(碘伏+氯己定)]是骨外固定支架患者发生针孔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构建出模型≥7分为高风险组,5~6分为较高风险组,4分为中风险组,3分为低风险组,0~2分为较低风险组。结论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骨科外固定架患者发生针孔感染的风险,为医护人员及时识别外固定感染风险提供参考,尽早预防感染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架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十五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架进行手术治疗。记录不同类型、伴随疾病、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愈合时间和死亡率。对名患者进行了至少两年的临床和放射学随访。结果:对十五名平均年龄为71.5岁的患者进行了最终评估。平均手术时间41.1 min,全部病例均获得愈合,平均时间16周。术后1、3、6、12、24个月恢复评分分别为42.07±8.55、55.07±11.62、70.07±10.32、86.27±9.06和89.27±8.81。其中4例需要重新手术,10例感染,7例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螺钉移位,2例肢体缩短。结论:外固定器在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取得了满意的远期疗效,但由于并发症发生率高,近期功能效果不理想。因此,在使用外固定器时应充分权衡利弊,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和开放手术的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架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十五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架进行手术治疗。记录不同类型、伴随疾病、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愈合时间和死亡率。对名患者进行了至少两年的临床和放射学随访。结果:对十五名平均年龄为71.5岁的患者进行了最终评估。平均手术时间41.1 min,全部病例均获得愈合,平均时间16周。术后1、3、6、12、24个月恢复评分分别为42.07±8.55、55.07±11.62、70.07±10.32、86.27±9.06和89.27±8.81。其中4例需要重新手术,10例感染,7例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螺钉移位,2例肢体缩短。结论:外固定器在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取得了满意的远期疗效,但由于并发症发生率高,近期功能效果不理想。因此,在使用外固定器时应充分权衡利弊,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和开放手术的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外固定架应用于创伤骨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骨科门诊部接诊的患者中选取 80 例骨折患者为样本,参考随机平均分配 的方法将 80 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40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取外固定架治疗,对比分 析两组患者在临床中取得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创伤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外固定架同传统内固定相比有较大的优越性。结论 在创伤 骨科治疗中使用外固定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优化手术流程,减少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减少患者住院治疗周期的同时有利于患者骨创伤恢 复,临床应用效果较传统内固定优秀,值得在骨科临床中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活血逐瘀汤配合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髌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髌骨骨折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取外固定架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采取活血逐瘀汤配合外固定架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的膝关节肿胀程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髌骨骨折采取活血逐瘀汤配合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相比单一止痛抗炎药物对促进患者预后有更好的优势,不仅能够缓解患者机体疼痛,还能促进膝关节肿胀程度的改善,促进病情改善水平,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肢体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旨在评估外固定架治疗创伤骨科四肢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研究纳入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的50例四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外固定架治疗)和对照组(传统治疗方法)。通过统计分析,比较两组的观察指标,评估外固定架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实验组的手术时间平均为60分钟,对照组为90分钟。术后恢复时间实验组平均为6周,对照组为8周。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为8%,对照组为20%。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实验组表现出显著的优势。两组的骨折部位分布、骨折程度评分方面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显著。结论 研究结果为外固定架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支持,也为未来的研究和进一步改进提供了有益参考。外固定架治疗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成本,为创伤骨科领域的进步作出贡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胫骨骨折伴小腿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皮瓣与外固定架联合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在本院骨科病例系统中选择2022年3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收治胫骨骨折伴小腿软组织缺损患者94例,将患者资料合理打乱,其中47例患者设定为实验组,另外47例患者设定为参照组。参照组按照胫骨骨折伴小腿软组织缺损护理要求开展一般护理,实验组主要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分析对两组患者分别应用不同护理干预产生的影响。结果:参照组护理满意度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差于实验组(P<0.05)。结论:在胫骨骨折伴小腿软组织缺损采用皮瓣与外固定架联合治疗患者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其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骨折愈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lon骨折采用临时骨牵引外固定架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在进行实验时,选择实验时间段为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在该时段内将我院中收入的35名Pilon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中采用分期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一期手术时采用临时骨牵引联合外固定下,对患者骨折进行稳定改善患者组织条件,二期手术时对患者的关节面进行精确复位,根据患者的骨折原始畸形和粉碎程度,选择对应的支撑钢板对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完成后,研究人员针对患者的个体状况进行评价,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35名患者均得到随访研究人员对患者进行为期13~20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在手术完成后,切口恢复正常状态,无切口感染或复位丢失的问题,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骨折愈合状况良好,愈合时间为10~16周,患者的平均愈合时间为14.2周。末次随访中针对患者的优良状况进行评价,发现本次研究中恢复结果:优21名,良12名,差2例。结论:在针对Pilon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手术术作为治疗方式,能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通过分析手术的处理方案能够降低二期手术内固定手术时的复位难度,使患者手术后的恢复质量得到提升。
简介: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用加味桃红四物汤+有限内固定+外固定架术治疗效果。方法:取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2组。对照组行有限内固定+外固定架术,观察组联合加味桃红四物汤。结果:较之对照组,观察组骨代谢、临床指标等均优(P<0.05)。结论:加味桃红四物汤+有限内固定+外固定架术的干预,效果理想,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骨科机器人辅助下微创置入前柱螺钉与前环内置外固定架(INFIX)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7例; 年龄16~68岁[(41.8±3.2)岁]。前柱螺钉组(22例)采用骨科机器人辅助下前柱螺钉固定骨盆前环骨折;INFIX组(20例)采用INFIX固定骨盆前环骨折。骨盆后环损伤均采用闭合复位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比较两组骨盆前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患者负重时视觉模拟评分(VAS)<3分的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2 d按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盆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估功能情况。观察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11.3±0.5)个月]。前柱螺钉组骨盆前环手术时间为(33.4±2.6)min,INFIX组为(30.2±2.9)min(P>0.05)。前柱螺钉组术中出血量为(15.9±3.1)ml,INFIX组为(41.4±6.2)ml(P<0.01)。前柱螺钉组术中透视次数为(12.2±2.4)次,INFIX组为(14.7±2.5)次(P>0.05)。前柱螺钉组负重时VAS<3分的下床活动时间为(3.2±0.4)周,INFIX组为(6.6±1.2)周(P<0.01)。前柱螺钉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2.7±1.4)周,INFIX组为(16.2±1.9)周(P<0.01)。根据Matta评分标准:两组骨盆后环复位质量优良率均为100%;前柱螺钉组骨盆前环复位质量优16例,良6例,优良率为100%,而INFIX组优11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90.0%(P<0.05)。末次随访时前柱螺钉组Majeed功能评分优16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0.9%;INFIX组优10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为80.0%(P<0.05)。两组术中均未出现血管、神经、精索等重要组织损伤。前柱螺钉组术后未出现感染、精索损伤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INFIX组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2例,股外侧皮神经症状4例,异位骨化1例;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情况。结论与前环INFIX内固定比较,骨科机器人辅助下前柱螺钉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具有出血量少、下地时间早、骨折愈合快、骨折复位质量良好、术后功能恢复满意、并发症少等优点。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对普外科无法经口进食患者的不同营养支持方式作此研究,以求做到改善患者营养指标,以达到提升其生活质量、缩短其住院时间的目的。方法 本次研究共纳入56例2021年1月-2022年12月间我院普外科无法经口进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针对临床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展开,将两组研究期间记录的各组数据进行组间对比,包括患者营养指标(白蛋白及总蛋白)、生活质量及住院时间,且借助于统计学工具对数据进行检验、分析。结果 统计研究表明,两组患者在采取不同的营养支持方式后,观察组患者白蛋白及总蛋白的营养指标明显改善,与此同时,生活质量随之提升,住院时间亦相对缩短,组间对比相关数据,统计P值均>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且以观察组营养支持方案显优势。结论 对普外科无法经口进食患者采取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方式是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营养指标,其可通过静脉输入营养液为患者提供维生素、水、微量元素、糖、脂肪等机体能量,维持其营养所需,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进而缩短其住院时长,且对其生活质量的提升起着重要影响,故建议普外科临床将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方式予以科学利用并广泛实践。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简称PIVAS) 建立肠外营养支持小组对肠外营养医嘱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阳江市人民医院PIVAS 肠外营养支持小组对干预前(2021年)肠外营养医嘱1421组、干预后(2022年)肠外营养医嘱1691组进行合理性分析。干预措施包括应用肠外营养处方的前置审方系统及《静配肠外营养处方沟通表》,每月处方总结点评。结果:干预后肠外营养不合理医嘱显著下降,由2021年的0.49%降到2022年的0.06%,干预后肠外营养天数3.8±3.0天比干预前4.1±3.5天少。结论:在PIVAS建立肠外营养支持小组可以促进肠外营养的合理使用,降低肠外营养不合理医嘱率,缩短肠外营养疗程,保证静脉用药安全。
简介:摘要瘦素是一种由ob基因编码,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分泌的多肽类激素。瘦素主要通过作用于下丘脑发挥降低食欲、促进能耗、减轻体重的作用。除中枢外,瘦素还能通过外周组织和器官,如脂肪组织、胰腺、肝脏、骨骼肌、免疫细胞和心血管等,发挥促进葡萄糖摄取利用、促进脂解和脂肪酸氧化、减少脂质沉积、抑制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糖素、促进免疫系统T、B细胞发育及炎症因子产生等作用。经外周给予瘦素,能改善脂肪营养不良、先天性瘦素缺乏症及包括神经性厌食症在内的获得性瘦素缺乏症患者的代谢异常。对瘦素外周效应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瘦素的功能,加深对瘦素的认识,而且可为研发基于瘦素的减肥药物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外周留置针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维护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外周留置针护理专业视角出发,分享实践经验和总结,包括外周留置针的基础知识、使用技巧、临床实践和总结与展望等方面。希望能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共同提高外周留置针护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