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内镜下胃黏膜形态改变与不典型增生的关系。方法对2008年~2012年在我院进行内镜检查的5282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不典型增生与胃黏膜形态变化的关系。结果不典型增生的内镜检出率2.4%。不同年龄组间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镜下不同黏膜形态不典型增生的内镜检出率不同,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典型增生在溃疡、大结节(>5mm)顶端无糜烂或溃疡、大结节顶端糜烂或溃疡三种形态下内镜检出率较高,均超过5%。结论胃镜下黏膜形态与不典型增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内镜医师可根据黏膜形态变化在相应部位取材,以提高不典型增生的内镜检出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治疗食管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6月份于我院进行治疗的食管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ESD术组。记录ESD手术有效率、术后复发率、手术持续时间、发生出血、穿孔和食管狭窄的例数,计算并发症发生率。结果ESD手术有效率为95.83%(46/48),复发率为4.17%(2/48),手术持续时间为57.2±21.8h;ESD并发症发生10例(20.83%),其中出血4例、穿孔2例及食管狭窄4例。结论ESD在治疗食管中-重度不典型增生中具有切除率高、可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变,且术后不易复发,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手术时间较长、并发症较多。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不典型增生结节(DN)的超声造影表现临床分析。方法对40例确诊的DN患者分别采用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对超声造影剂不同注入模式(特点)下病灶的检出情况、不同造影时相期DN回声表现情况,以及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的临床诊断符合率分别统计并分析。结果造影剂注入在病灶比肝实质增强更早及延迟的特点下,病灶的检出率相对要低;在病灶与肝实质增强同步的特点下,病灶的检出率明显更高;另外,除在动脉期,低回声和等回声所占比率相当,且存在高回声外;在门脉期与延迟期均未见高回声,且低回声所占比率均相对更高,尤其在门脉期,低回声所占比率为93.8%,等回声所占比率仅为6.2%;以上相关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根据DN患者超声造影检测不同时相阶段的特点,以及整个时相阶段的特点变化情况,可对是否发生DN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超声造影在DN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全结直肠切除(TPC)+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是目前外科治疗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UC)、UC合并癌变以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标准术式。然而,IPAA术后可能出现一系列与储袋相关的外科并发症,如吻合口漏、储袋狭窄和储袋瘘管形成等,这些并发症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具有特殊性,错误的诊断和不当的治疗往往会导致储袋失败而需转行永久性造口。而储袋不典型增生是发生储袋内癌变的高危因素,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则有可能造成癌变。因此,充分认识储袋术后外科相关并发症及储袋不典型增生,对其作出明确的诊断和及时的处理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就目前储袋手术外科并发症及不典型增生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总结和论述,以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分析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术后病理升级的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年限范围选定为2017年5月-2020年5月,择取样本共13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全部患者均子宫切除术,依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48例患者术后病理升级为子宫内膜癌,研究分析诱发病理升级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诱发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术后病理升级因素包括高龄、异常出血时间较长、绝经、子宫内膜厚(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诱发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术后病理升级因素包括高龄,子宫内膜厚(P<0.05);48例术后病理升级患者均属子宫内膜样腺癌,其中44例患者手术分期为Ⅰa期。结论:诱发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术后病理升级的主要因素包括高龄、异常出血时间较长、绝经、子宫内膜厚等,术后病理升级患者均为子宫内膜样腺癌,手术分期早,预后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本文讨论1例Turner综合征合并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其治疗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患者因阴道流血量多入院,月经不规律,间断口服复方短效避孕药。诊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予口服高效孕激素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期间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45,X,诊断为Turner综合征。复查2次子宫内膜活检结果均为阴性,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未复发。建议应长期随访,以避免子宫内膜癌变,争取达到生育的目的。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293例老年病人不同胃部疾病:慢性胃炎(204例)、消化性溃疡(47例)、个典型增生(23例)及胃癌(19例)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不同阳性率,探讨老年病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部疾病关系的特点。方法应用快速尿素酶法,Giemsa染色法及C^14呼气实验等三种不同方法检测Hp感染。并对比不同胃粘膜病变中Hp阳性率的差异。结果老年人Hp感染与胃炎性病变、不典型增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在胃癌中的检出率较前二者低。结论Hp感染与胃粘膜炎性病变及不典型增生程度呈正相关,Hp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是早期事件。
简介: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后慢性胃炎的胃黏膜炎症及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的变化。方法选择172例伴有Hp感豢的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分为两组:阴性组(68例)和阳性组(104例),观察阴性组治疗后的变化并与阳性组进行比较,并观察阴性组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阴性组的胃黏膜炎症有28例(41.2%)好转,2例(2.9%)治愈,明显高于阳性组(P〈0.01),其伴有的肠上皮化生有2例(25%)治愈,4例(50%)好转,不典型增生有7例(38.9%)好转,6例(33.3%)治愈。结论Hp感染阴转后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阳性者,其伴有的肠化和不典型增生亦能好转或治愈。因此,根除Hp是治疗Hp相关性胃炎和防止发生胃癌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