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间隙术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乳腺多发性纤维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间隙术进行手术,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手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手术效果及手术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26.9±3.15min,对照组44.3±4.55min;观察组切口瘢痕评分为4.65±1.32分,对照组为6.70±0.75分;观察组患者满意评分为4.63±1.22分,对照组为1.56±0.4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实施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间隙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减少并发症现象的出现,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乳腺下缘切口 乳腺后间隙入路术 乳腺纤维腺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间隙术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住我院的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间隙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手术方法治疗,对两组手术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瘢痕V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治疗中,对其施以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间隙术,有助于提升其临床疗效,缩减临床手术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乳腺下缘切口 乳腺后间隙入路术 乳腺纤维腺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间隙术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2例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采用抽签方式分为两组,实验组(n=41)予以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间隙术治疗,参照组(n=41)予以常规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肿块均彻底切除。实验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参照组,瘢痕VSS评分低于参照组,实验组并发症为2.44%,低于参照组的17.07%,组间比较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为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采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间隙术治疗,效果理想,且并发症少、术后美观度高,值得推广。

  • 标签: 乳腺下缘切口 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 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中采取椎旁肌间隙正中一期减压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一期减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正中,观察组患者采取椎旁间隙。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用时、术中平均出血量、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一般手术资料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45例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是8.8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结论针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实施椎旁肌间隙一期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并促进患者术后尽快康复,该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胸腰段脊柱骨折 椎旁肌间隙入路 一期减压重建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肌间隙正中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70例纳入至本次研究中,将其根据不同方式完成平均分组,分别是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正中椎弓根,研究组患者则接受椎旁肌间隙,对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状况进行对比。结果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以及术后引流量方面,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25.71%和5.71%,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过程中,经肌间隙治疗效果显著优于正中治疗效果,不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也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治疗中值得不断采纳和推广。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 肌间隙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SuperPATH与传统外侧全髋置换的疗效,总结SuperPATH的优势。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指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结果SuperPATH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术后引流、1个月内的VAS评分、3个月内的Harris评分方面与传统外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并发症、1个月后VAS评分、3个月后Harris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uperPATH切口小、出血少、疼痛轻、康复快,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前景广阔。

  • 标签: SuperPATH 传统后外侧入路 VAS评分 Harris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腓骨外侧治疗旋外旋转Ⅲ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本院中选取从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的50例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分析和对比,按照所采用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经腓骨组和外侧组,各25例。比较他们的具体并发症情况和手术指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手术指标并没有差异性,外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与经腓骨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外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外侧治疗骨折愈合时间都比较短,踝与后足功能恢复也比较好。

  • 标签: 经腓骨入路 后外侧入路 治疗旋后外旋型 踝关节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正中内固定在腰椎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月—2018年3月本院接诊的腰椎骨折病患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A组和B组(n=60)。A组采用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法,B组采用后正中法。分析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A组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JOA评分和Cobb角矫正率比B组高,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比B组的16.67%低,P<0.05。结论选择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法对腰椎骨折病患进行施治,可显著提高其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术后恢复,建议采纳。

  • 标签: 椎旁肌间隙入路 椎弓根螺钉 应用价值 腰椎骨折
  • 简介: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已经成为关节外科近年来最成功的手术之一。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人们希望能找到一种更符合快速康复(ERAS)要求的手术方式。直接前方THA成为一种热门的选择。目的:探讨直接前方外侧THA近期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按时间顺序,依次抽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分别采用直接前方外侧行THA的两组病历资料,每组100例。所有患者均随访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平均髋臼假体直径、术后1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平均假体直径及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前方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少)于外侧组(P〈0.05);直接前方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定量表8个维度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外侧组(P〈0.05)。结论:直接前方THA与外侧THA相比,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直接前方入路 后外侧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 生活质量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比较内镜辅助下2种手术在巨大咽旁间隙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3例行巨大咽旁间隙肿瘤内镜辅助下切除术患者(男15例,女8例),11例经口(endoscopy-assistedtransoral,ETO),12例经颈小切口联合下颌支垂直骨离断术(endoscopy-assistedtranscervicalminimalincisionplusosteotomyoftheverticalramusoutsidethemandibularforamen,ETC+MO),比较2种手术的临床效果。结果:ETO组患者均为良性肿瘤,ETC+MO组有2例腺样囊性癌和1例复发性多形性腺瘤。所有肿瘤均完整切除、无破裂。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ETC+MO组有1例出现暂时性面神经轻瘫,术后8周自发性缓解。ETO组所有患者和ETC+MO组10例患者均获得理想的面部美学保存效果。经7~2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ETO和ETC+MO均为安全可靠的切除咽旁间隙巨大肿瘤的手术方法,且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功能和美观效果。2组比较,ETO组住院时间较短,可避免下颌神经损伤危险,ETC+MO组则更适用于晚期、复发性咽旁间隙肿瘤。

  • 标签: 内镜 咽旁间隙 肿瘤 经口入路 经颈入路 下颌骨离断术
  • 简介:背景:腰椎传统需广泛剥离椎旁肌,对软组织的损伤较大。目前已有多种改良和手术技术在改进和减少传统手术带来的相关问题。目的目的:比较采用腰椎改良正中与传统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方法: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165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按手术不同分为改良组(n=70)和传统组(n=95)。改良保留胸腰筋膜和竖脊肌总腱膜在棘上韧带处的附丽部,在后正中线旁开1.5-2.0cm,纵行切开胸腰筋膜及竖脊肌总腱膜,其他步骤同传统。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术后镇痛药使用情况及手术前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种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融合节段、住院日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相比,改良组手术切口长度短,出血量少,引流量少,下地时间早,镇痛药使用次数少,但手术时间稍长,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但改良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结论:改良和传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时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腰椎改良正中具有手术切口短、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其学习曲线较短、操作简单。

  • 标签: 腰椎 胸腰筋膜 改良入路 传统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腰椎结核前后联合与单纯前方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腰椎结核患者,共60例,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前方治疗,观察组采用前后联合,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治愈率与复发率相当,无显著差异;观察组畸形角度大和术后丢失角度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腰椎结核时,应用前后联合治疗更能够增强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腰椎结核 前后联合入路 单纯前方入路 对比
  • 简介: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骶前脓肿置管引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就诊的,经本院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诊为骶前脓肿,并行超声引导下经臀大肌置管引流的48例患者。分析骶前脓肿形成的病因、位置、大小、形态、导管型号、引流时间,与导管相关疼痛和置管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短期与长期疗效,引流管使用的型号分别为8F、10F、12F及16F,并且根据导管型号将病例分为4组,比较组间脓肿引流时间的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脓肿体积与引流时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骶前脓肿成因包括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38例,先天性巨结肠术后3例,放射性直肠炎2例,直肠癌术后复发并肠穿孔1例,克罗恩病1例,阑尾炎并脓肿形成1例,直肠瘘1例,胰腺假性囊肿术后1例。脓肿最大直径为24-135mm,体积为4.8-283.4ml。引流管使用型号为8-16F,引流管留置时间为1-52d(平均13d)。42例(91.3%,42/46)患者骶前脓肿可充分引流无需进一步手术,有4例(8.7%,4/46)患者引流效果不佳需进一步手术治疗。8-16F不同型号引流管组间引流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脓肿体积与引流时间呈正相关(r=0.281,P<0.05)。经臀大肌置管引流术中及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经臀大肌引流是一种安全、有效和易耐受的深部盆腔脓肿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检查 介入性 脓肿 引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骨折采用后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6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49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内固定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本组的49例患者中,30例为优、14例为良、2例为可、2例为差,优良率为91.84%;同时,与术前相比,术后的脊柱倾斜角、椎体后缘高度以及椎体前缘高度均改善明显,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脊柱骨折患者内固定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脊柱骨折 后入路内固定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32例后踝骨折的患者,患者使用后外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研究治疗的效果和优良率以及负重视觉模拟评分。结果32例后踝骨折的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患者骨折均在术后的六个月内愈合,平均的愈合时间为(4.12±1.25)个月,所有的患者未出现固定松动以及断裂情况。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评分,平均分为84.69分,优良率为93.75%。患者可视化视觉模拟评分为(1.98±1.25)分。结论外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显著。

  • 标签: 后外侧入路 切开复位 后踝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椎管内肿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措施及实施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本院接收的椎管内肿瘤患者18例,对其实施加强护理配合。观察护理效果。结果18例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后无病灶残留,肿瘤切除成功率为100.00%,且术后无并发症和复发情况出现。结论在后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加强护理配合可促进肿瘤切除成功率的提高,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后入路 椎管内肿瘤切除术 护理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