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全臂丛根性撕脱伤的治疗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其治疗方式由最初单一的肋间神经、膈神经、副神经及颈丛神经移位等到后来的组合式神经移位,但施行这些神经移位术的病人中有25%~60.7%的病例[1]其患肢功能仍无任何改善.

  • 标签: 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 研究进展 显微解剖 肢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掌内固定术后背关节内骨块移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创伤骨科自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采用单纯掌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使用Mimics 20.0软件对患者术前CT进行三维重建,筛选出伴背关节内骨块的患者66例,男31例,女35例;年龄23~78岁,平均53.4岁;桡骨远端AO分型:C1型17例,C2型22例,C3型27例。根据术后第2天及门诊随访X线结果判定背关节内骨块的移位情况,13例移位>2 mm为移位组,其余53例为未移位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以及背骨块的解剖数据(术前总移位距离、横向宽度、纵向宽度、横纵比、高度、体积),分析其与背骨块发生移位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患、致伤原因、AO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术后均无神经、血管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移位组患者均未行翻修手术,术后随访骨折均顺利愈合。移位组骨块术前总移位距离为(10.0±1.3)mm,高于未移位组的(7.8±1.5)mm;移位组骨块横向宽度为(8.2±1.3)mm,低于未移位组的(10.8±2.3)mm;移位组骨块横纵比为1.2±0.2,低于未移位组的1.4±0.2;移位组骨块体为(690.5±201.4)mm3,低于未移位组的(995.8±295.0)mm3;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背关节内骨块的术前总移位距离、横向宽度、横纵比、体积是掌内固定术后背关节内骨块移位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桡骨骨折 关节内骨折 危险因素 稳定性 掌侧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移位情况,探讨偏咀嚼与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ADD)患者移位类型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根据临床症状和颞下颌关节MRI诊断为ADD的111例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78例,年龄(31.0±10.9)岁(18~60岁)。根据有无偏咀嚼将患者分为无偏咀嚼组(40例)和偏咀嚼组(71例)。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关节杂音和张口受限及ADD类型。根据偏咀嚼的别,将偏咀嚼组患者双颞下颌关节分为偏咀嚼同和对,观察偏咀嚼组患者双颞下颌关节的疼痛、关节杂音以及ADD的分类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偏咀嚼与临床症状和移位特点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无偏咀嚼和偏咀嚼两组患者中,偏咀嚼组患者出现疼痛的比例[89%(63/71)]显著高于无偏咀嚼组[70%(28/40)](P<0.05)。偏咀嚼组患者偏咀嚼同和对出现疼痛和关节杂音的比例均有显著差异,同出现疼痛和关节杂音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P<0.05)。MRI检查显示偏咀嚼组患者出现双ADD的比例[58%(41/71)]显著高于无偏咀嚼组[37%(15/40)](P<0.05)。偏咀嚼患者同和对关节出现无关节盘移位、可复性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 reduction, ADDwR)和不可复性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ADDwoR)比例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偏咀嚼患者左右侧关节出现无关节盘移位、ADDwR和ADDwoR比例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咀嚼组患者同出现ADDwoR的比例显著高于对(P<0.05)。偏咀嚼与ADD患者的疼痛症状(OR=3.375)和关节盘移位别(OR=2.278)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偏咀嚼ADD与无偏咀嚼ADD患者的移位类型与临床表现不同,前者出现疼痛和双关节盘前移位的比例显著高于后者。偏咀嚼ADD患者的同颞下颌关节发生疼痛、关节杂音和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比例显著高于对。偏咀嚼与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疼痛症状、关节盘前移位别相关。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盘 可复性盘前移位 不可复性盘前移位 偏侧咀嚼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旋转手法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干骺端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年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儿童尺桡骨远端干骺端骨折患儿,采用旋转手法进行治疗。结果一次复位成功者39例,二次复位成功者7例,40例达解剖或近似解剖复位,6例桡骨解剖复位,随访复查结果所有患者患肢外观无畸形,功能优35例,良11例。结论旋转手法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干骺端背移位骨折,配合骨折三期辩证内外用药,具有软组织创伤小,复位后骨位稳定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旋转手法 儿童尺桡骨远端干骺端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非手术治疗与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老年背移位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7月初至2020年6月末,样本选入80例,组别间行平均分配,常规组:非手术治疗,观察组: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疗效比较。结果:关节活动度、腕关节恢复优良率、并发症发病率、恢复情况比对,观察组具有优势性(P<0.05)。结论:老年背移位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掌锁定钢板内固定具备良好治疗效果,实施可使患者腕关节功能得以恢复,防控并发症发病,临床疗效极佳。

  • 标签: 老年 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 非手术治疗 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臂丛神经损伤尤其是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上肢最严重的伤残之一,神经移位术是目前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健颈7神经根因其解剖及功能特点成为常用的供体神经,并通过患尺神经桥接至受体神经,移位术后有一定疗效。近年来,有关健颈7神经根移位术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选择性颈7神经根移位、健颈7神经根经椎前通路移位、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联合健颈7神经根移位术等。本文将围绕健颈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展开,对其解剖基础、术式、疗效及探索进行综述。

  • 标签: 臂丛 神经移位 健侧颈7 桥接神经 功能重建
  • 简介:亲爱的小朋友,下图中有三匹“黑马”,.三匹“白马”,你能利用写“7”的方格及白色的“轨道”将黑白马的位置换过来吗?可以上下、左右、斜着移动,但不能隔位移动,每次只能移1格,共移7步完成。你能行吗?试试吧。

  • 标签: 移位 “黑马” 小朋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改良健颈7移位术治疗伴有膈神经、副神经损伤的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对16例伴有膈神经、副神经损伤的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行改良健颈7移位术。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将健颈7前股外侧束经游离桡神经浅支移植修复患上干前股;将健颈7后股的一束纤维,经尺神经手背支游离移植修复患肩胛上神经;健颈7后股大部与带血供的患尺神经远端缝合。Ⅱ期:患尺神经远端移位正中神经远端。结果16例患者随访20~45个月,平均32个月。依据顾玉东臂丛神经损伤修复后功能评定标准:冈上、下肌肌力恢复达M3及以上8例,M2 6例,M0~M2 2例。肱二头肌肌力M3及以上11例,M2 5例。屈腕、屈指肌力M3及以上9例,M2~M1 7例。正中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恢复达S3 6例,S2~S1 10例。结论对伴有膈神经、副神经损伤的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行改良健颈7移位术,可以充分发挥健颈7的动力储备,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臂丛 神经移位 健侧颈7神经根 膈神经 副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采用健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健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的6例中枢性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和疗效。采用Fugl-Meyer(FM)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和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分期量表评估运动功能的变化,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标准评估肌张力的变化,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评估移位神经生长的效果。结果6例患者术中均未发生血管、神经的损伤。术后健上肢出现不同程度的一过性肌力减退和感觉麻木,均于术后1~3个月恢复正常。术后随访时间为(17.3±1.4)个月(15~19个月)。术后1、12个月偏瘫FM运动功能评分、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分期及改良Ashworth分级显示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肌张力均呈逐渐改善的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6例患者中,术前指总伸肌MEP检查显示5例患未引出波形的患者,术后12个月均可以引出波形。1例患者术前指总伸肌MEP检查显示潜伏期为29.7 ms,波幅为0.8 mV;术后12个月潜伏期为22.0 ms,波幅为1.9 mV。结论初步临床观察显示,健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偏瘫的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在联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疗效好。

  • 标签: 偏瘫 中枢神经系统 痉挛 上肢 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采用健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健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的6例中枢性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和疗效。采用Fugl-Meyer(FM)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和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分期量表评估运动功能的变化,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标准评估肌张力的变化,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评估移位神经生长的效果。结果6例患者术中均未发生血管、神经的损伤。术后健上肢出现不同程度的一过性肌力减退和感觉麻木,均于术后1~3个月恢复正常。术后随访时间为(17.3±1.4)个月(15~19个月)。术后1、12个月偏瘫FM运动功能评分、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分期及改良Ashworth分级显示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肌张力均呈逐渐改善的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6例患者中,术前指总伸肌MEP检查显示5例患未引出波形的患者,术后12个月均可以引出波形。1例患者术前指总伸肌MEP检查显示潜伏期为29.7 ms,波幅为0.8 mV;术后12个月潜伏期为22.0 ms,波幅为1.9 mV。结论初步临床观察显示,健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偏瘫的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在联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疗效好。

  • 标签: 偏瘫 中枢神经系统 痉挛 上肢 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
  • 简介:一天,陪着孩子读图画书。书上有一组图是连结的。第一幅是一头牛在吃草;第二幅是一只羊在吃矮树叶;我问过女儿,她一一答了。但第三幅图是画了一只长颈鹿,正高扬着头,站在蓝天下。画面上并没有画它吃的东西。我问:长颈鹿在干什么?女儿略略一顿,说:“长颈鹿在吃天。”这回答一下把我惊住。“吃天”?多奇怪的念头,然而又是多么精彩,多大胆的想象啊!这是我们这些具备常识却囿于常识的成人难以想象的。后来,常常听到孩子说一些“无理”的话,便渐渐留心起来。我发现,孩子实际是将自己从有限的知识中得来的思维方式随意“移位”到其它领域或学科中:牛吃草,羊吃树叶,那长颈鹿就是在“吃天”了。既然妈妈有孩子,鸽子有孩子,那么月

  • 标签: 思维方式 移位思维 规范 运用 艺术 自然科学
  • 简介:摘要:多年以来,在我国口腔医学界一直都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不仅仅在我国国内,乃至国际范围内,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都是长期以来困扰着无数人民口腔健康的一个高发疾病。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之中,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无疑是一个十分普遍且高发的疾病表现。对此,笔者将在本篇文章中,针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问题,进行细致的剖析与解读,从而归纳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改善意见和提高建议,推动我国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医疗水平的有效提升。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 颞下颌关节锚固术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30例杓状软骨移位术应用于两喉返神经瘫痪的患者,使其有日常活动的足够呼吸量并保持一定的发声功能。采用颈途径声带移位术式和喉裂开途径杓状软骨摘除术式,成功率为83.3%。

  • 标签: 杓状软骨移位术 声带麻痹手术 喉返神经瘫痪
  • 简介:在中学英语教材中我们经常碰到一些词形相同,重音位置不同,词性发生变化的词。这些词大多是双音节词,而且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重音在第一个音节时,作名词用,重音移至第二个音节时,则用作动词,当然个别除外,词义变化不大,现例举如下:

  • 标签: 重音 词性 双音节词 词形 词义变化 音位
  • 简介:摘要腹膜透析导管(PD管)移位是腹膜透析的常见并发症,约57%~92%伴有网膜包裹,是腹膜透析技术失败的原因之一。本文就腹膜透析移位导管复位处理方法进行综述。

  • 标签: 腹膜透析 导管 移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前臂内侧皮神经桥接至尺神经深支的健颈7神经根移位术的早中期电生理恢复情况。方法自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我们收治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40例,其中20例行健颈7神经根通过带蒂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桥接同时修复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深支(实验组),20例行健颈7神经根通过带蒂尺神经桥接修复正中神经(对照组)。行肌电图检查评估疗效,获得患拇短展肌、小指展肌、背骨间肌的神经电生理早期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9~30个月,平均24.9个月。对照组中4例患者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运动单位电位(motor unit potential,MUP),募集相少量,其中1例患者还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所有患者均未能在小指展肌及背骨间肌记录到MUP。实验组中5例患者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少量MUP,其中2例患者还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CMAP;5例患者可于小指展肌记录到少量MUP,2例患者可于背骨间肌记录到少量MUP,1例患者可于小指展肌及背骨间肌记录到CMAP。两组患者患肢肌电图检测结果中小指展肌的MUP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桡腕屈肌及拇长屈肌的CMAP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臂内侧皮神经桥接至尺神经深支的健颈7神经根移位术,在不影响正中神经恢复的前提下,从神经电生理角度证实该术式使全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更多的手内肌功能得到了早期恢复。

  • 标签: 臂丛 神经移位 健侧颈7神经根 前臂内侧皮神经 尺神经深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颈椎后路健C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解剖特点,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其中男3具、女2具,年龄56~72岁、平均66岁。模拟经颈椎后路健C7神经移位手术,显微镜下分离和显露左侧C7神经至末端分叉处,测量左侧C7神经末端与锁骨内缘的直线最短距离,测量颈椎后路引出的左侧C7神经长度与C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测量椎间孔后壁磨除的最小宽度以及椎间孔后壁关节突关节的长度,计算最小宽度与关节突关节长度的比例。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1例应用经颈椎后路健C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的脑出血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年龄45岁,右上肢肌痉挛伴右侧肢体偏瘫,右上肢肌力0级、肌张力3级,右下肢肌力2级、肌张力1级。观察患者术后健和患上肢感觉和运动功能以及肌力、肌张力情况。结果C7神经的远端定位于锁骨中点深部,C7神经末端与锁骨内侧缘的直线最短距离为1.8~2.5(2.1±0.4)cm,颈椎后路引出C7神经长度为6.6~7.4(7.1±0.4)cm,C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为3.9~4.3(4.0±0.2)cm,椎间孔后壁磨开的最小宽度为4.6~5.3(4.8±0.3)mm,椎间孔后壁关节突关节的长度为12.0~15.8(13.6±0.5)mm,椎间孔后壁磨开的最小宽度与关节突关节的比例为33.6%~38.2%(35.8%±0.4%)。1例中枢性上肢瘫痪患者顺利完成颈椎后路健C7神经移位手术,术后健(左侧)上肢肌力正常,伴有左示指及中指麻木感,1个月后完全恢复,患(右侧)上肢痉挛症状明显缓解,肌力0级、肌张力1级。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时健上肢感觉和运动功能以及肌力、肌张力均正常,患上肢肌力恢复至I级,肌张力1级,感觉正常,运动功能在康复中。结论C7神经位置相对恒定,颈椎后路解剖相对简单,具备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条件,且神经移位距离较短。

  • 标签: 神经移位 颈7神经 颈椎后路 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 应用解剖
  • 简介:语言中的虚拟移位不同于现实物理世界中的真实移位。在虚拟移位中,移动主体与参照物的语义角色发生了颠覆性互换,而隐喻性或转喻性投射是虚拟移位得以通达的认知机制。此外,表达虚拟移位的语言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具有完型特征的语法构式,并且具有自身的结构语用意义。英汉互译过程中必须把握虚拟移位在概念化过程中所具有的动态性的特征并在互译时从时态、语法构式以及主观性三方面选择翻译策略。

  • 标签: 虚拟移位 认知投射 动态性 语法构式 主观性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