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儒家那里,恶始终没有在道德的世界里得到自身的应有角色定位,只在符号的意义上与善存在对应的关系,善的实现必须在与恶的斗争中才能完成。儒家的道德世界是单一的善的世界,而事实上善恶是互为依存的因子,所以,在儒家这里,根本不存在真正的道德世界,只是虚幻的世界,道德也永远无法成为人们行为的目标和内在力量。这是我们今天研究儒家道德必须深刻认识的方面。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以《论语》和《孟子》两个文本为例,从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两个视角,论述“仁爱”思想的合法性建构逻辑:从家庭关系视角来看,孔子不但将“孝悌”纳入“仁爱”思想体系之中,还将“孝悌”置放在“为仁之本”的位置,据此建构起“仁爱”精神在个体道德修养与家族伦理秩序中的合法性。从社会关系视角来看,儒家将“爱人”作为“仁爱”思想的核心,分析“爱人”在“泛爱众”、礼乐制度、人际交往等层面发挥作用的方式,完成“仁爱”思想的合法化过程
简介:就是传统儒家那种主张血缘亲情本根至上、坚持血亲情理精神的特殊主义理论架构,而传统儒家的特殊主义血亲情理精神,并且因此根本否定传统儒家主张的血缘亲情本根至上的基本精神
简介:后儒家根本否定传统儒家的,而传统儒家的特殊主义血亲情理精神,深度批判传统儒家的血亲情理精神
简介:81.(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简介:66.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简介:5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译文]孔子没有这四种毛病: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简介:曾子曰:“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简介:86.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礼记·大学》)[译文]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简介:91.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礼记·大学》)【译文】道德修养,是为人的根本;财富只是枝节。92.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礼记·大学》)
简介:76.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简介:56.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简介:随着普世伦理的兴起,儒家伦理普世化也受到了很多人的积极支持,但这种观点主要出于情感而非理性.普世伦理是现代性扩张的结果,而现代性所体现的是一种西方中心论,所以,产生于中国的儒家伦理不可能成为西方的伦理观念.中国人当前的主要任务不是儒家伦理的普世化,而是如何利用儒家伦理解决中国现实的问题,从而促进中国伦理发展.
简介:教育是对人的教育,应该从人的本质这一角度来认识。儒家以人为贵,其对人之为人的质的规定性的认识,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对实际的教育活动也颇具启发性。儒家认为,人具有先天的善性,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之所在,而教育的本质就是发掘这些先天善性,使之最大程度地实现出来。儒家以君子为理想人格,并提出了"君子不器"的著名观点,这与现代教育的知识化、专业化倾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对我们反思现代教育的弊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简介:100.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简介: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简介:71.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译文】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简介:109.子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译文]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道德,小人关心的是田宅;君子关心的是法度,小人关心的是恩惠。”
简介:9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色伪善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儒家道德的善恶对峙性
儒家“仁爱”思想的合法性解读
颠覆传统儒家 弘扬儒家传统
儒家箴言
儒家伦理普世化的可能性追问
儒家教育思想的现代性论析
儒家箴言(连载)
儒家五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