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7 个结果
  • 简介:礼教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而这个道理,不是靠外在的力量,而是靠我们每个入的自觉,“为仁由己”。“仁”就是一个人具有同情之心、恻隐之心。但是“仁”更重要的含义是对自己的约束。孔子主张通过“礼”的教化,培养一种“仁”的品德。

  • 标签: 礼乐教化 儒家 “为仁由己” “仁” 恻隐之心 “礼”
  • 简介:东子设计的儒家文化海报获得中国第一个以儒家文化为主题的国际性视觉设计大展——首届儒家文化国际视觉设计大展儒家国际海报大赛金奖。大赛以“走进孔子,感受中国”为主题,突出“和谐意识,人本精神,忧患意识,道德伦理”等中国传统人文色彩,运用艺术设计的手法,以图形化语言来解读儒家文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标签: 儒家文化 海报 视觉设计 图形化语言 国际性 人本精神
  • 简介:【中考预测】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儒家思想 历史演变 《周易》 《春秋》 孔子 教育家
  • 简介:现代新儒家是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文化守成主义的学术流派,其文化诗学体现出“返本开新”、“守先待后”的特色。他们在美育方面,提倡以品格为中心的美育理念,主张艺术的感化作用是通过艺术美的形象,陶冶人们的情操,塑造人的完美个性。新儒家的美育理论,对充实与拓殖中国现代美育,乃至于中西美育的融合,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现代新儒家 美育思想 学术话语
  • 简介:一、成德之教—儒学的理论出发点儒家哲学首先是一种成德之教,其核心是成就德性,成就人格。一个人要有智慧,首先必须要有德性。你看《论语》只有一两万字,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却永远是经典。一本书能不能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就是看其有没有内在价值。这个内在价值,

  • 标签: 儒家哲学 道德精神 意义 内在价值 《道德经》 《论语》
  • 简介:我国儒家文明中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智慧,值得我们加以重温和借鉴,以更好地促进科学发展。儒家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观念、整体生命观、整体消费观,儒家重义轻利、先义后利、以义制利的义利观,儒家反对纵欲、提倡导欲、节欲的节欲观,对于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整体观 义利观 节欲观 儒家智慧 科学发展
  • 简介:《天下篇》作者的隐性身份,展现其对诸子的评判立场趋向于以儒家为本位的立场,这一立场与当时及后世的儒家思想都是大体一致的。在对这一问题的论证过程中,试图表明儒家的自我定位和它所处的思想世界纷争的客观局面的冲突。

  • 标签: 庄子 《天下篇》 天下 儒家 道术
  • 简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呢?

  • 标签: 儒家思想 孔子 理学
  • 简介:《礼记》和《仪礼》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男子成年时所行冠礼的整个过程、用具陈设、仪式规定以及行礼时所致之辞。冠礼是成人礼的开始,是嘉礼中重要的典礼。行冠礼不仅是古代贵族男子明确其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从而步入社会的开始,同时也彰显了其父子相继的宗法伦理精神。

  • 标签: 《礼记》 《仪礼》 儒家 冠礼 要义
  • 简介:孔子在诗学理论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见解,使我国古代文艺思想走上理论化道路,影响着历代文人的创作。杜甫堪称儒家思想与诗学的成功实践者。笔者以儒家诗学观为基点,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两方面来分析杜诗成就。思想性主要表现为忧国、爱民,艺术性表现为对"情"的把握,语言的锤炼,对律诗的发展等。

  • 标签: 诗学 杜诗 思想性 艺术性
  • 简介:“成人”之学是先秦儒学的理论归宿,先秦儒家的美育思想即筑基于此。为了应对“礼坏乐崩”的时代困境和王朝危局,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周代礼乐文明深自反省,强调礼乐教化的情感性因素,力求从中发掘出仁的精神,以契舍普遍性的心理原则的方式化强制性的伦理规范为人情日用之常。儒家的“成人”教育,实际上就是审美教育,旨在“教之以人伦”“文之以礼乐”,从而达成审美人格的培塑和“礼乐文成”的公序良俗的最终实现。

  • 标签: 审美教育 成人 人伦 情感 礼乐
  • 简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维系民族存在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文化与教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文化决定着教育的方向、目的、质量等;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手段,文化的形成、延续与发展离不开教育,积极的文化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而消极的文化则会阻碍教育的发展。我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其中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影响最为深刻,儒家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思想、关于人伦关系的道德理念等已深入民族心理,内化为民族性格、民族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传统儒家思想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现代教育中,儒家文化可以带给我们许多启示。

  • 标签: 儒家文化 现代教育 传统儒家思想 民族影响 民族思维方式 文化传承
  • 简介:当代中国的改革面临着与世界历史秩序变动相关联的"大时代"情境,因而必须从内与外、远与近的关联性视角予以观照,从而实现主权国家的内部治理与中华文明的世界复兴的双赢。在此双重视域内,改革面临着两个基本性问题:一是通过治教结构的调整解决当下的政治正当性危机,一是重建伦理生活与精神秩序。而这两个方面,都与儒家传统的复兴关联在一起。

  • 标签: 治教结构 伦理生活 精神秩序 儒家传统
  • 简介: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生发出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制度。以家伦理为基点定义的个人,其身份具有等级性的制度化差异,个人责任(或义务)和荣誉观念仅限于在家(或家族)之内,个人的意义消解在家族里。己/人结构的社会格局,是家族伦理的外化推演。儒家反公共性的伦理本位,致使公共精神极度匮乏。它不是一套合理的公共哲学,难以培育出发达的公共理性。

  • 标签: 儒家伦理 身份与责任 伦理本位 人结构 公共性
  • 简介:儒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针对当前我国中学德育的现状,通过继承优秀儒家思想,探寻新的德育途径和方法,以达到弘扬民族文化、提高中学德育实效的目的。

  • 标签: 中学德育 儒家思想 德育方法
  • 简介:儒家礼学之运动,可以从儒家所向往的“大同”社会理念的变迁追寻其轨迹,自对三代之上原始社会“大同”的幻想至清末志士康有为“大同太平之道”的改变,当生产力发展使社会产生新的矛盾时,礼学便进行相应的、历史范围内的运动,在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等不同时期不断发展,从而对新兴矛盾进行调节,以与不断改变的历史条件配套。

  • 标签: 儒家礼学 《礼运》 大同 小康
  • 简介:摘要先秦儒家对“学”与“教”十分重视,孔子认为我们之中的大部分都应该靠“学”方能“知之”,荀子认为教育可以使人向善,孟子更是把教育抬高到比政治还要重要的地位。勤奋而又方法得当的“学”加上良好的“教”,学者就能通达“智”,进而可以或成仁、成圣,或可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 标签: 先秦儒家诸子 礼记
  • 简介:国家教育部发布不久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这里,新课标将“口语交际能力”变为独立的教学系统,

  • 标签: 口语教学 义务教育阶段 面向全体学生 口语交际能力 游说 春秋
  • 简介:孔子是一个人文理想主义者,希冀复兴周代的礼乐制度,在乱世中赋予社会稳定秩序,安定天下百姓。因此,儒家艺术精神首先重视艺术在政治上的教化(礼)、对人的感化(乐)作用,并认为艺术可以陶养心性,进而形成个体"仁"的完美人格,最终达到社会的和谐。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大夫,修齐治平、博施济众。而历代文人雅士寄情于画,以"中和"为美,"穷变化,集大成",不偏不倚,不老不少,亦刚亦柔,亦华亦质,体现为优美的文人游观山水。

  • 标签: 儒家艺术精神 山水画 伦理化 社会稳定 理想主义者 礼乐制度
  • 简介:《论语》“里仁篇”里提出的“里仁为美”观点集中体现了儒家美学的人学底蕴,是先秦儒家美学中一个具有元问题性质的理论命题。该命题突显出了孔子的美学思想与其仁学思想体系的内在联系,揭示出美之为关的仁本根源,同时也成为孔子对于人生、社会、艺术以及自然等等各个不同领域进行审美思考和评判的依据与标准。孟子“充实之为美”的界定与“里仁为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里仁为美”的思想彰显出先秦儒家美学思想的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具有很强的人生意味,二是偏重于从内容、内在性质方面论美,三是不把美的存在以及审美活动与其他存在和活动相互隔绝。此外,这一思想也具有显明的现代价值:其所标举的仁爱精神、处世原则和思想情怀,可以对当今欲望膨胀的物化人生起到一定的矫正作用;同时,汲取其中的仁本精神,发扬传统文化和艺术以善导美、美善并举的优秀传统,也有利于克服消费主义文化潮流影响下当代艺术审美活动内容空虚、情趣低俗的弊端。

  • 标签: 里仁为美 先秦儒家 美学思想 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