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放疗通过免疫和非免疫途径杀灭肿瘤细胞。根据吸收剂量的高低,放疗的免疫激活作用包括肿瘤微环境激活效应、免疫激活效应和免疫(次)消融效应等。放疗可以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免疫治疗也可以放大放疗对宿主免疫的激活作用。放疗剂量分割模式对免疫诱导效应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立体定向放疗在激活干扰素效应、诱导远隔效应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8 Gy×3次的分割方案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立体定向放疗方案。针对转移性肿瘤,一些新的放疗模式得以探索,如混合照射、单一病灶照射和多位点照射等,以充分发挥免疫诱导效应,改善放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效应。本综述围绕放疗免疫效应最新进展,介绍立体定向放疗新模式,以期为临床工作中改善免疫联合放疗的疗效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肿瘤标记物是一种新型的癌症诊疗手段,在调节免疫细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就肿瘤标记物如何通过调控免疫细胞活动而影响癌症进展及疗效进行综述。研究表明,某些肿瘤标记物可通过提高抑制性免疫细胞的数目或减少其效应 T淋巴细胞的活性,使其逃逸机体免疫应答。另外,一些肿瘤标记物自身也可以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所识别,从而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目前,癌症标记物已成为免疫疗法研究的热点。比如,PD-L1等分子标记物被广泛用于预测和监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此外,以肿瘤细胞表面标记物为靶标,既可增强CAR-T的靶向性,又可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可能。本项目的开展将有助于深入探讨肿瘤标记物在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并推动其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治疗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单纯大鼠喂药模型及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观察卡培他滨(CAP)的免疫抑制效应。方法建立单纯大鼠喂药模型,选取18只成年清洁级雄性BN大鼠,数字随机分为CON组、CAP节拍剂量组(MET组)和CAP足量剂量组(MTD组)。于喂药前、喂药后第7 d、14 d和21 d,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目,ELISA检测IL-2和IFN-γ浓度。建立20对Lewis→BN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数字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A组)、他克莫司单药组(B组)、他克莫司+节拍剂量CAP组(C组)和他克莫司+足量剂量CAP组(D组)。术后7 d处死,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目,ELISA检测IL-2和IFN-γ浓度,HE染色观察移植肝病理变化。结果单纯大鼠喂药模型中,与CON组相比,在14 d、21 d时,MET组和MTD组中T淋巴细胞、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目均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和IFN-γ于给药7 d、14 d和21 d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排斥模型中,与A、B组相比,术后7 d时,C组和D组的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目均降低,RAI指数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培他滨可降低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4+和CD8+T细胞数目,并抑制IL-2和IFN-γ的分泌,具有免疫抑制效应。卡培他滨联用他克莫司可减轻大鼠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强度,预示卡培他滨可能成为一种具有抗肿瘤效应的免疫抑制剂,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测定甲状腺功能五项指标的基质效应。方法选取甲状腺功能五项高值血清,用正常人血清、甲减人血清、甲亢人血清、小牛血清、马血清、水解明胶、BSA、PBS、生理盐水9种基质分别对T3、T4、FT3、FT4、TSH的高值血清进行对倍稀释,测定其稀释后甲功五项结果,评价其基质效应。结果T3项目中小牛血清有明显的负基质效应;水解明胶、BSA有明显的正基质效应;正常人血清、甲减人血清、马血清无基质效应。T4和FT3项目中小牛血清、PBS、生理盐水有明显的负基质效应;水解明胶、BSA有明显的正基质效应;正常人血清、甲减人血清无基质效应。FT4项目中小牛血清、马血清、PBS、生理盐水有一些负基质效应;水解明胶、BSA有一些正基质效应;正常人血清、甲减人血清无基质效应。TSH项目均无明显基质效应影响。结论临床测定甲功五项时,如需稀释病人血清标本,可利用新鲜正常混合血清作为稀释液,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抗核抗体的前带效应。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752例标本,分别采用免疫印迹法作为确认试验检测抗核抗体谱和间接免疫荧光法作为筛查试验检测抗核抗体,将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根据LIA对各种特异性抗核抗体的检测结果,分析IIF对各特异性抗核抗体的检出率,可见抗dsDNA检出例数44例,检出率65.00%;抗Jo-1检出例数18例,检出率33.30%;抗M2检出例数26例,检出率80.80%;抗PCNA检出例数10例,检出率50.50%;抗PM-Sc1检出例数7例,检出率42.90%;抗Sm例数16例,检出率68.80%;抗SS-A检出例数104例,检出率74.00%;抗SS-B检出例数28例,检出率89.30%;抗U1-nRNP检出例数42例,检出率73.80%;抗P蛋白检出例数22例,检出率95.50%;抗核小体检出例数21例,检出率95.20%;抗着丝点检出例数19例,检出率94.70%;抗组蛋白检出36例,检出率66.70%(P<0.05)。IIF不同稀释倍数和与LIA结果相关性分析,LIA阳性患者的IIF稀释倍数以高低度的≥1:1000为主,占64.30%,而LIA阴性患者的IIF稀释倍数则以低滴度的1:100为主,占50.5%。结论:临床上对于抗核抗体的检测可先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筛查,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建议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定期随访。
简介:摘要上世纪70年代中期Arakawe首先报道化学发光免疫法(CLIA),其结合了化学发光与免疫测定的优势。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先进的超微量活性物质检测技术,应用范围广泛,近10年来发展迅猛,是目前发展和推广应用最快的免疫分析方法,也是目前最先进的标记免疫测定技术,灵敏度和精确度比酶免法、荧光法高几个数量级,可以完全替代放射免疫分析、彻底淘汰酶联免疫分析。目前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已被广大实验人员所认可,并正逐渐替代传统的生物检测技术。但只要检测原理是抗原抗体反应,就会出现“钩状效应”。当被检测标本抗体含量过高时,不易形成免疫夹心复合物,从而导致测定结果远低于实际含量或假阴性的情况。现将用双抗原夹心一步法免疫分析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出现钩状效应导致其结果远低于实际含量的1例结果报告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5~18岁过敏性哮喘患儿螨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CIT)效果的因素并寻找最佳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2006年12月至2021年11月完成3年以上螨SCIT的688例5~18岁过敏性哮喘患儿的资料,根据疗效分为停药组和未停药组,定义男性、皮肤点刺结果、年龄、每日药物评分(DMS)、视觉模拟量表(VAS)得分和入组季节为自变量,使用R语言建模(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和极端梯度上升模型)分析自变量对结局的影响,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3种模型预测能力,应用德隆检验进行3种模型曲线下面积(AUC)的假设检验。结果688例过敏性哮喘患儿中男435例、女253例。就诊年龄5~<8岁349例,8~<11岁240例,11~18岁99例。皮肤点刺试验单一螨过敏429例(62.4%)、螨为主且合并其他过敏259例(37.7%)。3年后停药组351例(51.0%)、未停药组337例(49.0%)。DMS 初始时4(3,6)分,3个月3(2,5)分,4个月3(2,5)分,12个月2(1,3)分,3年0(0,1)分。VAS 初始时3.5(2.5,5.2)分,3个月3.2(2.2,4.8)分,4个月2.6(1.4,4.1)分,12个月1.0(0.6,1.8)分,3年0.5(0,1.2)分。3、4、12个月时DMS较初始时下降率分别为0(0,20%),16.7%(0,33.3%),50.0%(31.0%,75.0%);VAS则分别为7.1%(3.2%,13.8%),27.6%(16.7%,44.4%),70.2%(56.1%,82.3%)。688例过敏性哮喘患儿起始治疗季节中春季99例、夏季230例、秋季171例、冬季188例。R语言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DMS 3个月>3分(OR=-3.5,95%CI:-4.3~-2.7,P<0.01)、男性(OR=-1.7,95%CI:-2.3~-1.0,P<0.01)、DMS 4个月下降率>16.7%(OR=-1.6,95%CI:-2.3~-0.8,P<0.01)、DMS 3个月下降率>0(OR=-0.7,95%CI:-1.3~-0.2,P<0.05)对停药可能性大;DMS 12个月下降率>50.0%(OR=0.7,95%CI:0.1~1.3,P<0.05)、VAS 12个月>1.0分(OR=0.9,95%CI:0.3~1.6,P<0.05)、初始VAS<4.0分(OR=1.0,95%CI:0.4~1.6,P<0.01)对停药可能性小。随机森林模型和极端梯度上升模型均显示DMS 3个月>3分(平均减少准确度=30.9、重要性=0.45)对停药影响力最大。随机森林模型AUC 0.900、精确度78.2%、灵敏度84.5%,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为0.891、80.0%、80.0%;极端梯度上升模型0.886、76.9%、84.5%。德隆检验分别比较3种模型AUC均可用于该数据集的预测(均P>0.05)。结论过敏性哮喘需要使用越多的药物控制原发病、开始螨SCIT后越缓慢减少原发病的治疗药物,越有利于3年后停用所有药物。随机森林模型为过敏性哮喘螨皮下免疫治疗效果的最佳预测模型。
简介:摘要为探讨疫苗候选抗原—结核分枝杆菌肝素结合血凝素(HBHA)通过黏膜接种诱导的保护性免疫效应。动物实验均使用6~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30只小鼠接受不同的免疫接种策略,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早期分泌抗原靶蛋白-6(ESAT-6)滴鼻组、HBHA滴鼻组、BCG初免PBS对照组、BCG初免HBHA加强组,每组6只。通过检测免疫后小鼠血浆白细胞介素17A(IL-17A)等细胞因子水平;肺IL-17A mRNA相对表达量(RQ);肺三级淋巴结构的形成,及与其形成相关的趋化因子的检测;脾Th1、Th17细胞比例比较,从而分析免疫效应。BCG初免PBS对照组和BCG初免HBHA加强组(每组各30只小鼠),用BCG滴鼻模拟感染。在感染后预设的时间点做肺组织菌落计数,以评估细菌清除效率。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分析采用LSD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免疫后的小鼠血浆细胞因子IL-17A水平和肺IL-17A mRNA相对表达量,在BCG初免HBHA加强组[(14.76±4.73)pg/mL,RQ 为(12.27±6.71)]中最高,比对照组[(5.57±2.95)pg/mL,RQ为(1.30±0.97)]明显升高(t=4.213,P<0.001;t=5.984,P<0.001),也显著高于BCG初免PBS对照组[(6.81±2.18)pg/mL,RQ 为(1.44±1.16)](t=3.646 P=0.001;t=6.185 P<0.001)。脾脏Th17细胞比例,与BCG初免PBS对照组(0.38±0.38)%比较,BCG初免HBHA加强组(1.02±0.34)%显著增高(t=-0.280,P=0.048),该组在肺部诱导形成了三级淋巴结构,并在感染的早期降低了肺细菌负荷。综上,HBHA通过黏膜递送可有效增强BCG接种后的免疫保护效应,可能是一种有潜力的候选疫苗组分。
简介:目的探讨以西罗莫司为主的联合免疫治疗方案(SCTR)对肝癌肝移植受者体内调节性T细胞(Treg)和效应性T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应用SCTR干预的肝癌肝移植2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CD3、CD8+的表达,并对其与Treg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CTR干预下,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后12个月内,FoxP3+Treg的比例从术前峰值降低到术后1个月谷值,随后逐渐升高,3个月时在正常值水平(P〉0.05),术后12—18个月水平逐步维持在较低水平,与正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2和18个月FoxP3+Treg和CD3、CD8+T淋巴细胞的变化呈反向趋势。FoxP3+Treg与CD3和CD8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6.37、-7.12,P〈0.001)。肝癌肝移植术后白介素-10、B型转化生长因子和甲胎蛋白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其变化与Treg呈正相关。结论SCTR可降低肝癌肝移植术后FoxP3+Treg、IL-10、TGF-β的表达,并不增加排斥反应,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种抗肿瘤免疫效应细胞联合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的效果 。方法:我院2021年11月~2022年11月就诊的中晚期CRC患者中择选148例,以治疗不同手段为依据分为两组,对照组74例,观察组74例,入院后,148例患者均行CRC根治术,术后,将常规化疗给予对照组,观察组于此基础上联合多种抗肿瘤免疫效应细胞,分析组间免疫功能指标。经治疗,组间各免疫功能指标对比,P=0.000。结果:经治疗,组间各免疫功能指标对比(P=0.000)。结论:联合多类抗肿瘤免疫效应细胞治疗属治疗理想手段,可使中晚期CRC患者病情改善,提升免疫功能,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