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比较静脉泵入刺激性药物患者应用PICC导管及静脉留置针的临床效果。方法:从于本院实施治疗的患者中抽取50例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通过静脉泵入刺激性药物进行治疗,抽取时间即2019.3-2021.3,依据抽签方法将入选患者均分两组,25例患者每组,组别是对比组、研究组,对比组给予静脉留置针方案,研究组给予PICC导管方案,比较组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率明显较对比组发生率低,P值<0.05。结论:临床通过静脉泵入方法为患者提供刺激性药物时,实施PICC导管方案的临床效果优于静脉留置针方案,切实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可能性。
简介:摘要:目的:这文章主要针对静脉输液引起的静脉炎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并且探讨了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为了保证实验研究的科学合理,选择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名静脉炎患者,然后开展了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在此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调查。结果:在所有的静脉炎患者中,慢性静脉炎占比很大,并且还出现了硬结症状,这种情况的发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多次进行静脉输液,就可能导致静脉炎的发生,在对这些患者开展护理工作时,如果采用如意散加醋对伤口进行外敷,那么能够很好的对局部硬结症状进行缓解,最终能够很好的保证治疗的效果。结论:通过应用水胶体敷料对伤口进行外敷,能够很好的对静脉输液引起的静脉炎问题进行缓解,不仅能够保证很好的效果,还不会出现副作用。
简介:【摘要】 目的:对刺激性康复护理用于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效果及促醒作用作探究分析。方法:将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接收的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病患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g)<1 μg/L时,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与摄碘转移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5月于河南省肿瘤医院治疗的314例[男68例、女246例,年龄(44.5±12.5)岁]DTC术后sTg<1 μg/L的患者,患者于口服131I后5 d行131I全身平面显像(131I-WBS)及SPECT/CT显像。比较TgAb阴性组(TgAb<4 kU/L)与阳性组存在摄碘转移灶的情况。以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TgAb阳性各亚组(Q1亚组:4 kU/L≤TgAb≤9.27 kU/L;Q2亚组:9.27 kU/L<TgAb≤26.75 kU/L;Q3亚组:26.75 kU/L<TgAb≤101.43 kU/L;Q4亚组:TgAb>101.43 kU/L)出现摄碘转移灶的比值比(OR)。采用χ2检验分析数据。结果显像示16.9%(53/314)的DTC患者存在摄碘转移灶,92.5%(49/53)的患者转移部位为颈部与纵隔淋巴结。当TgAb>26.75 kU/L时,摄碘转移灶出现的概率较TgAb阴性组高[26.0%(19/73)与13.7%(23/168); χ2=5.382,P=0.02]。以TgAb阴性组为参考,26.75 kU/L<TgAb≤101.43 kU/L时或存在中~高度复发风险时,TgAb阳性患者存在摄碘转移灶的OR值明显增高[OR(95% CI):3.687(1.397~9.733),P=0.008;OR(95% CI):2.489(1.169~5.301),P=0.018]。结论TgAb阳性的DTC患者术后如果伴有较高的TgAb浓度或存在中~高度复发风险时,即使sTg<1 μg/L,也应警惕存在转移的可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水平对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间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的54例甲状腺全切术后的DTC患者,依据是否存在远处转移分为M0组[29例,男10例,女19例,年龄(16.3±3.8)岁]及M1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12.4±4.3)岁]。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及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2组间的一般特征差异。依据131I治疗时是否合并局部淋巴结(RLN)转移进一步分为M1RLN+(n=8)、M1RLN-(n=17)及M0RLN+(n=5)、M0RLN-(n=24)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M1与M0组间、M1RLN+与M1RLN-组间、M0RLN+与M0RLN-组间ps-Tg的差异。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得最佳诊断界值点。结果与M0组相比,M1组ps-Tg水平更高(中位数:406.80 μg/L与7.90 μg/L;U=690.000,P<0.001),年龄更小(t=-3.559,P=0.001),原发灶更大(t=3.523,P=0.001),T分期更高(U=506.500,P=0.010),且更趋多灶性(P=0.013)。尽管M0RLN+与M0RLN-及M1RLN+与M1RLN-组间ps-T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值:63.000、98.500,均P>0.05),但各RLN+组的中位ps-Tg均有高于RLN-组的趋势(18.05与5.71 μg/L;1 698.50与216.40 μg/L)。为去除RLN对ps-Tg预测界值的影响,剔除13例RLN+病例,获得的反映ps-Tg与DTC单纯远处转移之间关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6(95% CI:0.883~1.000),当ps-Tg界值点为55.87 μg/L时,区分M0RLN-与M1RLN-的灵敏度为14/17,特异性为95.8%(23/24)。结论Ps-Tg有助于识别儿童DTC远处转移,可辅助判断131I治疗前不明确的影像学结果,避免部分远处转移DTC患者可能的131I治疗不足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度抑郁症患者嗜睡症状与快感缺失的相关性。方法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以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重度抑郁症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将ESS≥7分定为白天嗜睡组,共纳入46例;将ESS<7分定为无嗜睡组,共纳入171例。采用中文版修订社会快感缺失量表(revised social anhedonia scale,RSAS)、中文版修订躯体快感缺失量表(revised physical anhedonia scale,RPAS)评估患者的快感缺失症状,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有无嗜睡和性别对躯体快感缺失得分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F=0.274,P=0.601),主效应分析提示性别对躯体快感缺失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48,P<0.05)。(2)有无嗜睡和年龄对躯体快感缺失得分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F=4.396,P=0.013),进一步做简单效应分析,在白天嗜睡组中,40~49年龄段的患者躯体快感缺失得分[(21.54±12.37)分]低于50~64岁年龄段[(34.13±12.53)分](P<0.05)。(3)有无嗜睡和坐躺时间对社会快感缺失得分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F=4.247,P=0.041),进一步做简单效应分析,在白天嗜睡组中,坐躺时间<2 h的患者社会快感缺失得分[(13.71±5.18)分]低于坐躺时间≥2 h的患者[(19.75±6.39)分](P<0.05)。(4)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嗜睡总分与社会快感缺失得分呈正相关(r=0.206,P<0.01),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及坐躺时间后嗜睡总分仍与社会快感缺失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225,P<0.01)。结论重度抑郁症患者日间嗜睡症状与快感缺失相关联。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依恋、快感缺失与精神分裂症疾病之间的关联性。方法: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77例为试验组;再抽选健康人员77例作为常规组,应用躯体快感缺失量表、社会快感缺失量表与亲密关系经历表对两组人员进行评估,再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阳性症状量表与依恋回避与焦虑、快感缺失相关性。结果:试验组躯躯体快感缺失量表、社会快感缺失量表与依恋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躯体快感缺失评分、社会快感缺失评分、依恋回避评分与依恋焦虑评分与阳性症状量表无关联性;阴性症状评分与躯体快感缺失评分、社会快感缺失评分、依恋回避评分呈正相关,依恋焦虑与阴性症状无关联性。结论:精神分裂症属于临床常见精神障碍疾病,患者情感状态易存在问题,成人依恋焦虑、回避等风格与快感缺失是诱发精神分裂症主要风险因素。
简介:摘要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手术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具有创伤小、可逆、安全性高、长期疗效显著的优点。DBS手术的麻醉方法包括局部麻醉、清醒镇静、监护下麻醉管理(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 MAC)、睡眠-清醒-睡眠(asleep-awake-asleep, AAA)麻醉和全身麻醉,目前关于该手术麻醉管理的研究较少。文章就DBS手术的麻醉管理进展进行综述,介绍DBS手术的适应证、实施过程,总结麻醉方法、麻醉用药、围手术期管理、并发症防治。DBS手术麻醉方法和麻醉用药的选择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指导DBS手术的麻醉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迷走神经刺激术机械刺激效应(简称"蜜月期"效应)对后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的81例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术后未开机刺激、仅有机械刺激的情况下,患儿癫痫发作频率降低≥50%,定义为存在"蜜月期"效应。所有患儿均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治疗以及为期1年以上的随访(≥2次)。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患儿癫痫发作控制情况、有无"蜜月期"效应及其持续时间。癫痫发作控制效果采用McHugh量表评估,Ⅰ、Ⅱ级(发作频率降低≥50%)为治疗有效,Ⅲ~Ⅴ级(发作频率降低<50%)为治疗无效。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病程、病因及有无"蜜月期"对疗效的影响。比较出现"蜜月期"的患儿中,治疗有效者与治疗无效者的"蜜月期"效应持续时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81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81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中位数(范围)为27.6(12~47)个月。至末次随访,McHugh分级为Ⅰ级41例,Ⅱ级15例,Ⅲ级9例,Ⅳ~Ⅴ级16例。22例患儿出现"蜜月期"效应,其中Ⅰ、Ⅱ级共16例,Ⅲ~Ⅴ级共6例;"蜜月期"效应的持续时间中位数(范围)为23(10~115)d。比较不同McHugh癫痫疗效分级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因及有无"蜜月期"效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2.7%(16/22),而未出现者治疗有效率为67.8%(40/5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例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中,治疗有效者比无效者的"蜜月期"持续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时间(范围)分别为28(11~115)d和13(10~15)d;U=9.000,P<0.01]。结论初步研究未观察到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迷走神经刺激术后出现"蜜月期"效应对疗效有影响,但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中,治疗有效的患儿"蜜月期"效应持续时间较长。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迷走神经刺激术机械刺激效应(简称"蜜月期"效应)对后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的81例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术后未开机刺激、仅有机械刺激的情况下,患儿癫痫发作频率降低≥50%,定义为存在"蜜月期"效应。所有患儿均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治疗以及为期1年以上的随访(≥2次)。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患儿癫痫发作控制情况、有无"蜜月期"效应及其持续时间。癫痫发作控制效果采用McHugh量表评估,Ⅰ、Ⅱ级(发作频率降低≥50%)为治疗有效,Ⅲ~Ⅴ级(发作频率降低<50%)为治疗无效。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病程、病因及有无"蜜月期"对疗效的影响。比较出现"蜜月期"的患儿中,治疗有效者与治疗无效者的"蜜月期"效应持续时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81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81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中位数(范围)为27.6(12~47)个月。至末次随访,McHugh分级为Ⅰ级41例,Ⅱ级15例,Ⅲ级9例,Ⅳ~Ⅴ级16例。22例患儿出现"蜜月期"效应,其中Ⅰ、Ⅱ级共16例,Ⅲ~Ⅴ级共6例;"蜜月期"效应的持续时间中位数(范围)为23(10~115)d。比较不同McHugh癫痫疗效分级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因及有无"蜜月期"效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2.7%(16/22),而未出现者治疗有效率为67.8%(40/5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例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中,治疗有效者比无效者的"蜜月期"持续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时间(范围)分别为28(11~115)d和13(10~15)d;U=9.000,P<0.01]。结论初步研究未观察到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迷走神经刺激术后出现"蜜月期"效应对疗效有影响,但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中,治疗有效的患儿"蜜月期"效应持续时间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