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IPP)能否作为判断前列腺增生症导致膀胱出口梗阻的指标以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诊断前列腺增生症并接受尿动力学检查的患者,按IPP长度≤10mm、10-20mm、≥20mm分成3组,用统计学比较分析IPP和部分尿动力学检查指标与膀胱出口梗阻的相关性。结果各组间前列腺体积、最大尿流率以及膀胱出口梗阻指数和程度均有统计学差异。以IPP≥12mm作为判断膀胱出口梗阻的标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约登指数约为0.67。结论超声测量IPP可作为除尿动力学检查外另一个诊断膀胱出口梗阻的简便方法。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 )患者的 膀胱内前列腺突入( IPP )程度 与下尿路症状( LUTS )、 前列腺体积( PV )、最大尿流率( Qmax)及残余尿( PVR) 间的相关性。方法:将 2015 年 8 月— 2018 年 2 月间、因 LUTS就诊我院泌尿外科的 280例 BPH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依据 IPP 程度, 112例为 IPP显著组( IPPL>5mm), 168例为 IPP非显著组( IPPL≤5mm)。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评估患者 LUTS的严重程度,经腹超声测量患者的 IPP,尿流率仪测量 Qmax。统计分析 IPP与 PV、 IPSS、 Qmax、 PVR指标间的关系。结果: IPPL 显著组患者的年龄、 PV、 IPSS评分、排尿期症状评分均高于 IPPL非显著组, Qmax 低于 IPPL非显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患者的储尿期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IPP 程度与年龄 (r=0. 182, P=0. 001)、 PV(r=0. 483, P< 0.001)、 PVR(r=0. 323, P< 0.001)及排尿期症状评分( r=0.503, P< 0.001)呈正相关关系,与 Qmax(r=一 0. 357, P< 0.001)呈负相关关系。 结论:采用超声测量 IPP 可判断 BPH患者是否存在下尿路梗阻。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通过对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临床指标分析,主要分析前列腺电切加剜除在治疗膀胱突入明显的大体积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和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一年期间于我科住院拟行手术治疗的250余例前列腺患者中,通过检查和确诊,最终确定的膀胱突入明显的大体积前列腺增生患者样本56例,在进行一系列的专业术前准备后对这些患者都采取电切加剜除的方法进行治疗,从术前、术中、术后三个方面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记录,主要包括患者对于生活质量的评分、对于前列腺情况的评分以及泌尿系统是否健康的相关参数记录,包括残余尿量的记录、最大尿流率是否处于正常参数内、夜晚排尿次数等。结果手术都顺利地完成,接下来对患者的病情改善状况进行调查,通过对这些患者的一系列指标分析,我们得出在进行完手术之后,患者的泌尿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排尿变的通畅、尿液较术前变粗并有力的结论。在手术结束后的三个月后进行调查发现患者的各项指标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前列腺电切加剜除的方法对膀胱突入明显的大体积前列腺增生症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地对患者的身体机能产生积极作用,改善了患者前列腺的各项指标,患者对于生活质量的评分具有显著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突入膀胱与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切缘阳性及基底部切缘阳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4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70.4±7.8)岁,其中61例≥70岁,49例<70岁;穿刺前中位PSA 12.23(0.78~110)ng/ml,其中PSA<10、10~20、>20 ng/ml者分别为44、36、30例;穿刺Gleason评分6、7、≥8分者分别为27、35、48例;临床分期T1~2期73例,T3期37例;中位前列腺体积38.16(11.83~163.36)ml,其中前列腺体积<30、30~50、>50 ml者分别为31、47、32例。前列腺突入膀胱长度(IPPL)定义为MRI检查矢状位测量突入膀胱前列腺组织顶点至膀胱基底部的垂直距离;IPPL术前中位值3(0~27)mm,其中72例<5 mm,38例≥5 mm。所有患者均行腹膜外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记录患者切缘情况及阳性切缘位置等。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切缘阳性和基底部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切缘阳性42例(38.1%),其中基底部切缘阳性25例(22.7%)。χ2检验结果显示临床分期(P<0.001)、IPPL(P=0.038)与术后切缘阳性有关,将临床分期、穿刺Gleason评分、IPPL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T3期(P<0.001)是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χ2检验结果显示临床分期(P<0.001)、IPPL(P=0.001)与术后基底部切缘阳性有关;将临床分期、穿刺Gleason评分、IPPL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T3期(P<0.001)和IPPL≥5 mm(P =0.009)是基底部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接受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前列腺癌患者,临床分期为T3期是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分期为T3期和IPPL≥5 mm是术后基底部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D组,各4O例。A组采用解痉止痛法,B组采用消炎痛栓经直肠给药,C组采用自控镇痛,D组采用利多卡因膀胱灌注。比较四组膀胱痉挛发生次数等。结果C组膀胱痉挛的前48h平均发生次数明显低于A、B、D组,有显著性差异(P<O.001)。结论膀胱、前列腺术后应用PCA泵可明显的防止和减少膀胱痉挛的发生,临床效果好,副作用少,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应重视和加强PCA泵的护理,以及减轻膀胱痉挛的护理措施。
简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中老年男性一种最常见的导致排尿障碍的良性疾病,其发病率在50岁后剧升至80%。膀胱内前列腺突出长度(IPP),作为评估BPH临床进展性和手术疗效预测指标之一,影响着BPH患者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及进展和治疗策略选择。本文就IPP在BPH患者这三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作详细综述。
简介:目的:评价前列腺总体积、移行区体积、移行区指数与良性前列腺增生所致的膀胱出口梗阻严重性分级、IPSS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89例有症状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IPSS,膀胱出口梗阻严重性分级,经直肠超声检查测得前列腺总体积,移行区体积,并计算移行区指数,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上述参数间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结果:膀胱出口梗阻严重性分级与前列腺总体积,移行区体积,移行区指数间皆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410,0.498,0.575(P<0.01)。IPSS与前列腺总体积,移行区体积,移行区指数间的相关性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列腺总体积,移行区体积,移行区指数与良性前列腺增生所致的膀胱出口梗阻严重性有关,其中移行区指数与膀胱出口梗阻严重性的相关性更强。
简介: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271-02摘要对86例行前列腺切除术患者膀胱冲洗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前列腺切除术后进行膀胱冲洗时,通过有效地控制膀胱冲洗液的温度、速度以及压力,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膀胱冲洗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膀胱及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的原因,探讨针对性护理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10月膀胱及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患者共80例,针对其发病因素的不同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32例患者在前列腺手术前主诉均为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并在术后均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膀胱痉挛症状,对其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所有患者膀胱痉挛症状均得以缓解,护理满意度为95.33%。结论对膀胱及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患者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效果明显,不仅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同时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前列腺腔内剜除联合膀胱小切口术治疗老年重度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膀胱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老年重度BPH合并膀胱结石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前列腺腔内剜除联合膀胱小切口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联合弹道碎石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以及手术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剩余尿量(PVR)以及最大尿流率(Qmax)。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导尿管留置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Qmax、PVR、QOL以及IPS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术后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Qmax、PVR、QOL以及IPSS评分改善更加显著(P<0.05)。结论经尿道前列腺剜除联合膀胱小切口术治疗老年重度BPH合并膀胱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膀胱癌是临床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据调查发现,我国膀胱癌发病率高达(1.4-3.8)/10万人,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对膀胱癌前列腺转移误诊为前列腺癌1例进行分析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