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台站观测资料等对郑州“7.20”特大暴雨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hPa处的高空槽和高空冷涡异常偏强且较为稳定,使得暴雨区上空具备强辐散条件;河南地区有两条水汽通道辐合,使得整个河南中东部地区的平均水汽通量超过了600kg·m-1·s-1,在大尺度系统的作用下,郑州有异常强盛的水汽输送,为特大暴雨天气的出现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支撑;在地形的影响下,郑州的低层辐合以上升运动条件更为强烈,为降水强度的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因高、中、低空有利的环流配置、极强的水汽条件和地形的增幅作用,为特大暴雨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简介:摘要:随着人类活动愈加频繁,各类自然灾害的爆发频率和危害也日益增加,经常导致供电线路及设备故障停电,对电网的安全运行造成很大影响。尤其是受台风影响严重的广东地区,容易出现极端特大暴雨,更增加了供电线路及设备受灾停电的可能性。2023年9月7日受台风“海葵”残余环流、季风和弱冷空气共同影响,深圳市普降极端特大暴雨,对当地居民用电造成较大影响。为了快速抢修复电,在极端特大暴雨后,供电部门统一部署,快速行动,第一时间组织多部门参与复电抢修工作。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安全管控、质量管控、进度管控、工程量统计以及监理企业内部管控等方面,对深圳“9·7”极端特大暴雨灾后电力抢修工程监理管控措施进行了分析,确保高效完成复电抢修工作。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资料等,对2018年7月27日南阳城区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南阳城区大暴雨过程具有降雨历时短、雨强大、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前期副高稳定维持,南阳地区位于副高主体边缘的高温高湿环境中,不稳定能量积累较多,垂直上升运动促进此次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并将低层水汽向高空输送,从而有利于南阳强降水的产生;雷达回波主要在南阳城区上空维持,以混合性降水为主,降水回波强度大,自西北向东南移动,有明显的列车效应。速度图上有明显的辐合。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7·20"特大暴雨灾害后核医学衰变池是否存在放射性废水泄漏或溢出,分析其发生原因,为今后核医学衰变池的设计、建设、维护及核医学放射防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郑州市3家开展131I治疗的医院(A、B、C医院),根据核医学衰变池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检测结果按标准方法设置采样点位,采集不同深度土壤样品。用高纯锗γ能谱仪测量土壤中131I的放射性水平,对检测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除B医院未检出131I放射性核素外,A和C医院核医学衰变池周围土壤中均检出不同活度浓度的131I放射性核素,A医院131I的活度浓度范围为16.4~98 111.8 Bq/kg,C医院131I的活度浓度范围为10.6~7 176.6 Bq/kg。经过一段时间衰变后,对A医院和C医院进行复测,A医院131I的活度浓度范围为1.3~17.0 Bq/kg,C医院131I的活度浓度范围为3.9~7.1 Bq/kg。同一采样点位0~5 cm土壤中131I活度浓度均高于5~10 cm土壤中131I活度浓度,两者比值范围为1.3~13.1,比值中值为5.9。结论"7·20"特大暴雨灾害后,部分医院核医学衰变池周围环境发现不同程度的131I放射性污染。核医学衰变池在设计、评价、建设和使用时,应提高防范意识,做好放射防护安全评价和管理,防止放射性废水泄漏及溢出。
简介:摘要:根据太谷区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1962年-2021年降水观测资料,统计降雨量(日数)、暴雨降雨量(日数)等数据,建立一元线性趋势方程,分析月暴雨量(日数)、年暴雨量(日数)及年代暴雨量(日数)的变化特征,得出:太谷区近60年暴雨量呈增加趋势,21世纪10年代增加最为明显;一年之中暴雨集中在6-9月,7月、8月出现最多。随着暴雨天气增多,气象部门应该加强对暴雨的监测,加强部门合作和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