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外来民工子女,这群小候鸟跟随父母来到新的学习环境,由于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部分本地人群的歧视挤兑等因素使得他们对新的学习环境无所适从,感到陌生而恐惧。如何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是学校面临的普遍问题。针对此现象,班主任可从多方面策略入手,消除外来民工子女对学校和同学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培养他们对班集体的归属感。
简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父母远离自己在农村的孩子外出务工,使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还有一些孩子则跟随父母进入城市,成为“流动儿童”。这两种生活形态下的农民工子女都会面临一些特殊的困难,包括心理困境。重庆市上桥中学校是一所农民工子女指定就读的初中学校。这里的学生,集中存在一些特殊的心理问题。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笔者不仅要向学生传输理论知识,更要利用学科的属性,引导这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使他们像城市中大多数学生一样阳光自信地生活和学习。一、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农民工子女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导致与城市的融合度不够,因而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一是自卑。这些学生虽然在城市里生活、学习,但其居住环境、经济条件、父母的角色等与城市学生相比,却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他们普遍跟不上城市的教学节奏。因而,无论从物质上还是学业上,这些学生的自卑心理都比较强烈。二是封闭。从农村进入城市,有些学生很难习惯或融入一个新环境,再加上他们在基础知识、对事物的认知和经济条件等方面与城市学生存在差距,所以大多表现出内向、胆小、孤僻等特点,使自己陷入封闭状态。三是脆弱。这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强,难以接受负面信息,更难以接受批评。总体上显得更脆弱。四是冷漠。这些学生跟随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友情等都需要重新组织,但还没有发展出迅速重建关系的能力。因而,对他们来说,现在生活的环境跟自己无关,团队意识、互助友爱、奉献协作等在他们心里没有太大的价值。五是粗放。这些学生接触的环境相对杂乱,如菜市场、工地周边、小摊贩集散地。他们所接触的人,包括他们的父母,大多文化水平较低,由于工作辛劳而言行比较粗放、�
简介:自2014年以来,一些特大城市提高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的门槛。本研究对北京和上海的十个区县进行了调研,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和政策文本分析法,运用多源流模型对这一政策变动的动因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一线教育工作者眼中随迁子女入学所带来的“教学质量下滑”成为问题源流;各地对于随迁子女就学形式的探索形成了政策源流;中央对于外来人口的管理思路构成了政治源流。政策之窗的开启源于2013年中央人口管理思路的调整。此后,公立校校长(政策企业家)关于限制随迁子女入学的诉求被提上地方政策议程,在新的议程之下,义务教育被重新界定为一种社会福利,仅面向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员开放。由此,一套严格的入学门槛得以设立。
简介: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需求和新课程改革对外来务工子女定点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着理论移植与本土构建之间的矛盾、教育研究愿景与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教师培训与实践需要之间的矛盾。在分析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以行动研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的突破口,并从理论与实践上论证了其适切性与必要性,指出在具体的实施中要加强沟通,慎重选题,根据实际需要结合运用其他研究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团体心理治疗对不同(农民工子女与非农民工子女)初中生群体自尊、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性方面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浦东南片地区农民工与非农民工中学生共126名,分别对其进行为期5月的团体心理干预,在干预前、中、后进行自尊调查表、心理健康量表、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测评。结果干预前,农民工子女自尊、社会适应性及心理健康方面均低于非农民工子女(均P<0.05)。干预后,农民工子女与非农民工子女在自尊水平、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性方面普遍提高;农民工子女与非农民工子女在自尊、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过团体心理治疗,不同群体初中生自尊、心理健康水平及社会适应性均有所提高。
简介: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与老一代的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均认为孩子在城市所享受到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更好,认为把孩子带在父母身边有利于身心的成长,就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就业所在城镇读书。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对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并提出了几条应对策略。
简介:目的:探讨家长对孩子学业成败的评价与儿童努力程度、自尊水平的关系.方法:以就读于广州某中学初一年级学生的父母亲共90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主人公在自尊、努力程度和学业表现上有所不同(自尊高低、学习努力与不努力、考试成功与失败)的阅读材料,让家长对孩子成绩的成败进行评价.结果:当家长面对孩子的学业成功时,家长评价方式与孩子的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当家长面对孩子的学业失败时,并未发现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与孩子自尊之间的关联.结论:家长倾向于弱化对高自尊孩子的成功评价,而强调对低自尊孩子的成功评价;当家长面对孩子的学业失败时,未发现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与孩子自尊之间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