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康德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其对美学发展的贡献是十分突出的。他试图调和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派的对立,试图纠正美学的片面发展。本文立以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为基点,对康德美学思想进行梳理与讨论。

  • 标签: 康德 美的分析 崇高的分析
  • 简介:在心灵对有限(想象力的直观)和无限(理性理念)的超越中,对于康德所说的数学的崇高的这种超越,在这样一种崇高的对立和超越中

  • 标签: 崇高美学 康德崇高 美学新论
  • 简介:康德对人本身充满了敬意。他认为有意识、能思考、有道德情感的人是宇宙间最神奇的创造物,把人贬低为某种目的的工具是不合理的,人应当是主体,人本身就是目的——最后的目的。人是一个类,有它的类的本质和规定性。所以康德很特别地用复数“我们”来指称人类。不管是他的美学或是神学,都来自这种“人本”的基础。在《判断力批判》中,他说:“没有人类,这整个创造就只是浪费、徒劳、没有最后目的。”

  • 标签: 康德 德国 美学思想 神学思想 审美判断
  • 简介:康德美学思想,与他生活的现实,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康德美学思想,源自于他对艺术、审美、生活现实的体验反思。康德美学中的人与审美,在历史的变化中构成的是同生、共在的协调关系。美在直观,痛苦对审美的作用更大,美虽无用却有大用,美的理想是人的身体,诸如此类的观念均标明,康德美学的现实走向,是确实存在的。康德的先验审美,以现实交流的有效性为归依。在康德美学思想的最深处,我们能找到通往马克思学说的隐秘道路。

  • 标签: 康德美学 现实走向 审美交流 马克思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在心灵对有限(想象力的直观)和无限(理性理念)的超越中,对于康德所说的数学的崇高的这种超越,在这样一种崇高的对立和超越中

  • 标签: 崇高美学 康德崇高 美学新论
  • 简介:康德美学对中国的意义在于不同学者在康德研究中发挥出或者印证自己的美学观点,就当代而言,这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扬弃的过程.从宗白华的批判,到朱光潜在肯定中作出补充,再到李泽厚在述评中提出新的美学道路,以及新时期其他学者的创造性解读.这个过程也就是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历程的缩影.

  • 标签: 康德 判断力批判 形式主义 人类学本体论美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3-09
  • 简介:伏尔泰、卢梭认为保留上帝只是为了道德的需要到了康德那里也就成了一种实践理性的公设,康德与伏尔泰、卢梭一样都不相信上帝,就使得在道德中得不到的幸福不仅在宗教中得到补偿

  • 标签: 宗教精神 康德美学 精神道德
  • 简介:康德的伦理学致力于证明理性能使人自由的颁布道德法则并遵守之,感性需求和情感不是人行为的决定依据。但他认为情感可以作为理性的补充,审美即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审美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因与德行有类比关系而能有助于人的道德实践;崇高感则能直接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 标签: 自由 道德 崇高
  • 简介: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康德从来不缺少批判者,但众多批判者中最危险的也许是德里达。解构主义的根本目标乃是颠覆以真理或本质等逻各斯为核心的形而上学。康德之所以成为德里达的批判目标,就是因为他的美学一丝不苟地服从了形而上学预设的内外区分,比如形式与实存、情感与感觉、表象与目的、配饰与作品等等。为了证明审美的自律性,康德使用了几个毫不起眼的例证与脚注。然而在德里达出人意料的剖析下,这些处于康德文本之边沿和末梢的例证与脚注最终竟颠覆了康德美学大厦。正如德里达指出的那样,边框或配饰、纯粹切割之无以及崇高的无限,它们一直在秘密地解构着康德看似完整的美学

  • 标签: 美学理论 审美判断 《判断力批判》 合目的性 解构主义 直观形式
  • 简介:知性和想象力两种官能的和谐运动与审美愉快之间的关系,是理解康德审美判断的关键之处。只有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才能理解审美判断为什么不带概念却普遍有效,才能理解康德所说的“感性的意识到”官能和谐的含义。对两者的关系有着因果性与意向性两种阐释可能。通过比较这两种阐释,可以得出这样的论断:审美愉快具有意向性特征,它与官能和谐之间的关系是意向性的。

  • 标签: 官能和谐 审美愉快 意向性 二次反思
  • 简介: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在西方美学史上有相当的地位和价值,然而也有不少人对其中表现出的矛盾和神秘表示质疑。文章就其矛盾入手,探索其未明示的深层涵义;思索其提出的判断力背后的广阔背景;发掘其完全主观、不涉及概念的形式又成为普遍有效的原因,进而探讨人的合目的性有怎样的历史基础。

  • 标签: 主观历史积淀性 判断力 合目的性
  • 简介:百年康德美学的中国接受,学者们的价值立场选择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其一是康有为、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等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康德哲学美学的接受者,由于受西上中下价值观念、康德学在19世纪的复兴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对康德都选择了仰视并抬高的姿态,当中缠绕着“为己”与“为人”的价值抉择;其二则是朱光潜、牟宗三、李泽厚等学者,分别基于西学、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唯物论等不同的文化立场,对康德美学均采用俯视性的审视,其中显现出来的是降低的价值取向;其三是理想中与康德哲学美学的平等对话,精通哲学与德文是平等对话的前提,新中国成立前的郑昕及其培养的学生,近期的邓晓芒和李秋零、曹俊峰等人,均显示出与康德对话的姿态,现实中学者们与康德的平等对话,尚在进行当中.尽管价值立场不同,但学者们取得的重要成就足以警示当代中国学人,告别康德美学决非明智之举.

  • 标签: 康德美学 王国维 中国化 价值取向
  • 简介:本文阐述了趣味问题的由来,审视了康德的趣味判断的先验原则,介绍了布尔迪厄的挑战:趣味区隔的历史性生成理论。指出,趣味在美学领域的含义被划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作为鉴赏力评判,彰显的是审美活动中主体对对象的鉴赏判断;其二是作为主题范畴的划分,标志着个人对特定对象所呈现出的审美偏爱。前者是普遍的、先验的,后者是特殊的、历史的。由此构成康德先验美学思想与布尔迪厄社会学美学的根本对峙。从趣味判断到趣味区隔,趣味问题的发展历程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理解近现代美学思想裂变的一条红线。

  • 标签: 趣味 判断 区隔 康德 布迪厄 美学思想
  • 简介:伊曼努尔·康德是德国18世纪古典哲学的创立者和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在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涉及各个领域的伟大作品,如《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和《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等著作,其中《判断力的批判》是他在美学领域的主要作品,在此著作中涉及到有关艺术和审美方面的论断有:艺术是天才的创作物和审美判断力等内容,本文根据他的哲学观点结合艺术史的内容,论述艺术中体现的康德美学思想。

  • 标签: 康德美学 艺术史 《纯粹理性批判》 天才 《判断力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 简介:王国维建构古雅理论时借鉴了康德美学,却用中国传统的形式观置换了康德美学的先验形式观。这个误读一方面源于异质文化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同时也是王国维对康德美学的一个创造性诠释。正是基于这个误读,王国维得以摆脱康德先验本体论思想的限制,对康德美学进行了合理有效的补充,由"不见"中产生"洞见"。

  • 标签: 王国维 康德 古雅 美学 误读
  • 简介:编者在该书《编后记》中写道:“本书的中译本原由台湾商周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名为《康德:一个哲学家的传记》。译文准确生动、可读性强,在此应特别感谢译者黄添盛先生的辛苦劳作。此次出版,考虑到大陆学术规范和阅读需求,编者对于译文中的术语、人名、地名,按通行译法做了更改;

  • 标签: 康德 出版社 阅读需求 学术规范 中译本 编后记
  • 简介:“在上是宇宙星空”在心底,该是什么1784。异乡人纷至沓来科尼斯堡是异议的家园书信往来,他未曾孤单

  • 标签: 康德 异乡人 孤单
  • 简介:我认为每一种伦理学研究方法或者伦理学理论都应该吸收康德学派的思想,因此,我们所有人都不得不或应该承认,我们受到了康德的创新性的影响,且在许多领域都受到了他清晰的历史观和概念性的道德观的影响。我将要从康德绝对命令和假言命令之间的区别展开讨论,我认为康德是第一位以某种明确的方式来阐述这两者之间区别的哲学家。我将要讨论dasGute(good,善)和dasWohl(well,福)之间的区别,我相信二者的区别使康德有效地发现了“事物的善的状态”这种观点,或至少第一次清楚地认识到了那种观点的含义。我还会讨论,康德对道德内在特性的强调,何以能为美德伦理学和关怀伦理学提供重要启示,甚至也能对结果主义产生影响(尽管较少),因为适当地关注康德就内在生活所说的一切能帮助结果主义者形成并区分他们自己那些自相矛盾的观点。

  • 标签: 绝对命令 假言命令 幸福 内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