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了解新兵入伍初期心理适应状况及心理健康水平,为开展心理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陆军适应不良量表和军人心理健康症状问卷(SCL-90)对1440名新兵进行心理测试。结果:(1)新兵心理适应不良发生率为4.8%,其适应障碍表现按因子分高低依次为情绪障碍、行为问题、社交不良和人际关系不良。(2)新兵SCL-90量表评定中的F1、F2、F4、F5、F7、F8和F9因子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1),而F3、F4、F5、F6和F9因子分显著低于军人常模(P<0.01);新兵中度及以上心理痛苦水平(各因子分>2)的发生率为9.8%-32.4%。(3)新兵心理适应不良量表与SCL-90问卷各因子分间相关系数为0.235-0.554,均呈高度正相关(P<0.01)。结论:新兵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高于军人常模而低于国人常模,少数人员存在适应性障碍。

  • 标签: 新兵 心理适应不良 心理健康 研究 士兵
  • 简介: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比较了国内外不同学者提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进而结合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随后分析了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并提出心理咨询工作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 标签: 大学生 心理素质 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 高校
  • 简介:摘要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学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利用课堂器乐(电子琴)教学的优势,巧借器乐,在提升学生激发兴趣、锤炼意志、培养能力、体验成功、学会合作、认识自我等心理素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 标签: 器乐教学心理素质提升
  • 简介:采用国家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CSPA)中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天津某高校3826名2013年入学的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口学差异。结果:(1)大学新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好;(2)女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男生,但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自卑;(3)汉族学生比少数民族学生表现出更高的焦虑;(4)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非独生子女;(5)理工类、文史类、文体艺术类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理工类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文体艺术类大学新生。

  • 标签: 大学新生 心理健康 问卷调查
  • 简介: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认为在长期的外语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但主要是心理原因,必须更新教育理念,进行教育改革。而如何做好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争取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 标签: 克服提高不良心理英语水平
  • 简介:通过对广东白云学院2010级新生进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调查与统计,重点分析了2010级新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和表现,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和建议,为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 标签: 新生 UPI SCL-90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抑郁焦虑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抑郁焦虑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次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观察组将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结果:经过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均有所降低,但是观察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脑卒中焦虑抑郁患者,通过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值得应用与推广。

  • 标签: 焦虑抑郁 心理护理 心理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咨询者心理水平的相关因素,以期为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2月我院心理门诊150例心理咨询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健康测查量表(PHI)测定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咨询者中学生群体躯体化方面显著高于非学生群体,非学生群体脱离现实和兴奋状态方面显著高于学生群体,差异有统计学差(P<0.01),躯体化与患者年龄、教育程度及婚姻状况有明显相关性(P<0.01);焦虑与性别、教育程度有明显相关性(P<0.01);抑郁与年龄及教育程度有明显相关性(P<0.01);病态人格、兴奋状态与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及婚姻状况均有明显相关性(P<0.01);疑心与教育程度有明显相关性(P<0.01);脱离现实与年龄、教育程度及婚姻状况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咨询者的心理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及婚姻状况有关。

  • 标签: 心理门诊 PHI 心理水平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干预对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收取我院100例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收取时间在2015年5月10日直至2016年6月11日,并将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实施心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焦虑评分(55.01±1.29)分和抑郁评分(56.10±1.45)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负面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 标签: 心理干预 消毒供应中心护士 心理健康水平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脑卒中抑郁焦虑患者,探究心理护理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内科及心理卫生科近一年内(2021年01月-2022年01月)的60例脑卒中病患,进行随机分组对比的方法进行实验观察与研究。其中一组为A组,为病患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另一组为B组,为病患加入常规护理之外的心理护理,并进行患者抑郁、焦虑、护理满意度水平观察报告。结果:在无其他客观因素干扰时,B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数据均优于A组患者。结论:通过对两组实验病例的观察调研报告可知,对于脑卒中病患的护理中加入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病患的抑郁焦虑心理健康,具备临床护理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心理护理 心理健康 脑卒中 效果分析
  • 作者: 苏广荣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
  • 创建时间:2009-03-13
  • 出处:《校园英语》 2009年第3期
  • 机构:我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已经二十五年了。我先后教过四套人教版教材。教材越来越新颖,越来越贴近英语生活。总体上来讲,中学生英语水平较前几年有了很大提高,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尤其是中学生英语口语学习以及口语表达能力方面仍然存在很大欠缺,未能达到理想的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语学习的整体效果。其主要表现在:绝大多数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仍不敢开口,最终导致英语学习变成了“哑巴英语”,更不用说运用英语熟练表达思想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不仅关系到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与效果。因此,学校要采取积极措施,如构建工作体系,优化校园心理环境,形成工作模式,提升教师心理素质,从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改善教师的人际关系、创设良好的教师职业前景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心理辅导,以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 标签: 心理健康 教师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 : 了解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 SCL - 90症状自评量表,整群抽取 371名在职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士心理健康远远低于普通女性,不同科室以外科、内科、儿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最差, P < 0. 01。不同护龄中以 6~15年、 16~25年两组段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最低, P < 0.05。

  • 标签: 护士 心理健康 调查分析
  • 简介:摘 要:心理学上“联觉”的意义,在于以一种感觉激起另一种感觉,如视听联觉、动听联觉、意象联觉。在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联觉心理,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综合体验。基于此,本文对运用“联觉”心理,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 标签: 小学音乐 “联觉”心理 鉴赏力
  • 简介:摘要:小学教师作为社会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的引领者。就需要对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重点关注。目前,对于我国教师的实际情况实施分析,在这中寻找出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所在,并且将问题及时的解决,是现阶段教育部门需要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 标签: 小学教师 心理健康水平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消毒供应中心中采取心理干预给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带来的影响。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自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就职的10名护理人员分为参照组(n=5)与实验组(n=5),将实行常规干预的护理人员作为参照组,将实行心理干预的护理人员作为实验组,对比分析两组护理人员SCL-90评分。结果实验组护理人员经心理干预后人际关系敏感(1.01±0.15)、抑郁(1.24±0.147)、偏执(1.01±0.18)、焦虑(1.23±0.11)、饮食睡眠情况(1.14±0.10)、躯体化(1.02±0.18)等指标改善情况明显,对比参照组存在显著差异,统计学均存在意义(P<0.05)。结论对消毒供应中心护士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消毒供应室整体工作质量,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心理干预 消毒供应中心 护士心理健康水平 影响
  • 简介:摘要:歧视知觉其实是社会中存在的一种不正常且不温暖的状况,这种问题的出现大多是由于受歧视对象与整个群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得被歧视对象接受着不公平的待遇。久而久之,受歧视对象融入团体会更加困难。流动儿童产生流动活动并非他们自己选择的,因此,流动儿童对于流动活动并不会存在什么好感,内心本身就比较抵触的情绪也会更加激烈,本身就比较敏感的内心在受到某些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也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本文首先阐述了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概念,并从个人和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影响因素,最后着重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

  • 标签: 流动儿童 歧视知觉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