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通过国家的力量建立公立学校,向社会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这是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理性选择。公立学校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在国家权力等级结构和能力分层等级结构的双重控制下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并在20世纪80年代引发了世界性的公共教育重建运动。各国的改革都试图打破政府对教育的垄断,引进竞争机制,最终改善公共教育的绩效,因而具有某种相似性。我国近几十年来的教育改革也具有与国外公立学校改革相似的性质和过程,通过市场对教育的有限介入来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这已经成为改革公立学校运行机制的重要思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正面临两个关乎改革伦理的问题:改革应如何坚守公立学校的公共性,现在教育的种种不公平现象就是源于公立学校也去谋求自己的私利;改革应如何维护简政放权改革所形成的公立学校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在当前正出现某种倒退的倾向。这是两个不同的、有时很难完全兼顾甚至会产生冲突的伦理问题。既要坚持公立学校机构的公共性质,又要坚持公立学校办学的自主性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改革伦理问题的要害大概就在这里。深入理解教育活动的基本价值,准确把握教育改革的复杂性,才能最终提升教育改革的道德水准和改革决策的伦理质量。
简介:历史上教育权曾发生过若干次转移,或源于社会政治之变,或基于教育发展所需,经历了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之间的权力再分配。教育权的前两次再分配是教育权由家庭向社会、由民间向国家的转移,反映的是教育规模扩大以及教育作用提升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与民间、市场之间关系调整中发生的世界性公共教育重建运动,使教育权又面临新的结构调整。这次的教育权再分配源于国家对教育的过度控制所导致的国家与民间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出现了教育权由国家向民间的反向转移趋势。我国历经30余年的简政放权改革意在重构国家与教育的关系,涉及权力由政府向民间及学校的转移,是教育权的一次再分配。教育行政化的倾向直接阻碍了简政放权改革的深入进行,为解决这一具有复杂动态性的当代教育问题,一种新的公共管理模式正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重新界定简政放权的内涵,并逐步实现其既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