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清朝时期社会上兴起了批判朱子学的思潮。当时作为进贺别史来到中国的朴趾源,通过和中国文人的笔谈,切身体会到了清朝知识分子对朱子学的态度。他认为这是清朝知识分子对朱子学御用化的抵抗。但是,他的这种认识是欠妥的。作为惟信儒学的朝鲜学者,燕岩从未怀疑过朱子学的正统性。尽管燕岩主张北学清朝,但是他从内心深处对清朝实际上还是采取了一种敌视的态度。《热河日记》中随处可见朴趾源对清朝的不屑与蔑视。此外,燕岩在做出这一判断之前并没有考虑到当时清朝社会上兴起的考证学风。当时学者们批判朱子学既因为朱子学自身逐渐脱离实际、空谈理气,还因为当时新兴汉学注重考证之风,批判朱熹等对传统经典的解释。
简介:“兰亭论辩”是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学术界的一桩公案。1965年《文物》杂志第6期发表了郭沫若先生的《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该文从《兰亭序》后半部分文字过于伤感与当时“流水曲觞”的诗酒酬唱情景不符及王、谢两家墓志(王、谢两家系王羲之族人)书体类爨宝子风格等方面断言《兰亭序》不是王羲之手笔而是出自智永(羲之第七代孙)之手,为依托之作。郭沫若的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从政坛领袖到一般知识阶层人士,从北大教授到一般理论家,都介入或关注事态的发展,有赞成者,有反对者。20世纪60年代的书坛因《兰亭序》真伪之辩而热闹非凡。高二适第一个站出来发难,他以详实的文献、法帖资料对郭沫若文章给予批驳,批驳郭沫若的“依托说”为“惊心动魂”。鉴于郭沫若当时显赫的地位和声望,高二适恐自己的观点难得公开发表,于是便将文章寄给了他的老师章士钊(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毛泽东的老朋友),请其师给予帮助。章士钊将高二适文章转呈毛泽东,于是便引来了“笔墨...
简介:就像评价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一样,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朱熹,甚至冰火两重天的印象。什么才是朱子本来面目呢?摹写朱子一生,那是一幅苦像。幼年丧父,中年妻亡,幼女夭折,胞妹早逝,晚年去子。中举之后,仕官仅9载,立朝区区64天,大部分时间官挂“冷于冰”的祠官,执着于读书著述,传道育人,生活常常清苦到告贷地步。有诗可证:“闻说平生辅汉卿,武夷山下啜残羹。”然而厄运并未到此结束。去世前夕,他身陷“庆元党禁”案,学说被打成“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