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已成为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房颤治疗领域涌现出大量研究,在房颤抗凝治疗、导管消融和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相关卒中的基石,但我国房颤抗凝治疗仍需进一步规范化。同时,左心耳封堵技术发展迅速,可作为优化药物抗凝治疗的重要补充手段。导管消融已成为房颤治疗的主要手段,可有效减少房颤复发,但其对房颤患者预后的影响仍有待高质量证据的进一步论证。房颤综合管理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房颤相关危险因素对提升房颤预防和管理现状大有裨益。
简介:摘要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心房颤动(房颤)抗凝治疗领域主要的进展之一是建立了对房颤患者脑卒中/栓塞与出血风险的评估体系。从筛选出高危人群转为找出不需要抗凝治疗的低危人群并根据患者脑卒中/栓塞与出血风险进行针对性地防治。预防房颤相关脑卒中的药物经历了阿司匹林、华法林,目前进入了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时代。然而,对于高危人群抗凝治疗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期一组文章探讨了抗凝治疗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困扰、医生做出决策的临床困境及解决办法,供临床医生借鉴参考。
简介:【摘要】:心房纤颤的护理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心房搏动极快而又紊乱,往往是由于自律性增强和折返的结果,常见于冠心病、充血性心衰、心梗、风心病、心包炎、甲状腺毒症和肺心病。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21世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房颤患病率约0.77%,房颤患者约有800万例.有效的房颤管理模式也亟待摸索,房颤的预防、诊治等工作迫在眉睫.近年来,国外陆续有中心建立了一体化的房颤综合管理项目,依据治疗指南,为房颤患者提供系统化管理.房颤综合管理项目是通过整合院内外相关优势技术和力量为房颤患者提供便捷诊疗通道的机构,是综合管理的重要载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并发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绍兴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除外心脏瓣膜病引起的房颤患者500例,根据有无左心房附壁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62例和非血栓组438例,收集临床资料,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浆血小板微粒(PMP)水平,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结果血栓组患者PMP[(4.81±0.64)×105/mL]、hs-CRP[(2.02±0.37)mg/L]、D-D[(1.34±0.16)mg/L]、Fg[(4.38±0.69)g/L]、vWF[(145.31±14.62)ng/mL]均高于非血栓组[(3.67±0.58)×105/mL、(1.51±0.24)mg/L、(1.08±0.12)mg/L、(3.46±0.71)g/L、(122.16±12.31)ng/mL](t=14.296、14.487、15.257、9.582、13.523,均P<0.05)。血栓组LAD[(59.02±9.74)mm]高于非血栓组[(61.23±9.53)mm](t=4.085,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卒中(OR=2.624,95%CI:1.012~1.067,P=0.011)、持续性房颤(OR=3.426,95%CI:2.014~5.691,P<0.001)、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CHA2DS2-VASc)(OR=1.702,95%CI:1.357-2.002,P<0.001)、PMP(OR=1.562,95%CI:1.124~1.968,P<0.001)、hs-CRP(OR=1.486,95%CI:1.077~2.043,P=0.013)、D-D(OR=1.765,95%CI:1.126~2.031,P<0.001)、Fg(OR=1.637,95%CI:1.077~2.043,P<0.001)、vWF(OR=1.812,95%CI:1.242~2.238,P<0.001)、LAD(OR=1.094,95%CI:1.043~1.152,P<0.001)为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性房颤(OR=3.361,95%CI:1.658~6.543,P<0.001)、CHA2DS2-VASc积分(OR=1.721,95%CI:1.242~2.065,P=0.002)、PMP(OR=1.173,95%CI:1.086~3.981,P=0.016)为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CHA2DS2-VASc积分、PMP及两者联合诊断血栓形成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3(95%CI:0.780~0.786,P<0.001)、0.744(95%CI:0.741~0.747,P<0.001)、0.853(95%CI:0.850~0.858,P<0.001)。结论PMP为非瓣膜性房颤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可协助CHA2DS2-VASc积分提高非瓣膜性房颤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预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多次住院事件的影响因素。方法从2011年8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参加中国心房颤动注册研究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纳入5 349例,收集一般信息、合并疾病、用药史及射频消融手术史,连续随访至少48个月,随访终点为患者的年最大全因住院次数(年最大住院次数)。将年最大住院次数≥2次的房颤患者定义为多次住院组,<2次的房颤患者定义为非多次住院组,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房颤患者发生多次住院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5 349例患者的年最大住院次数为0、1、2、3、4、≥5次者分别为2 703例(50.5%)、1 776例(33.2%)、642例(12.0%)、161例(3.0%)、52例(1.0%)和15例(0.3%)。870例(16.3%)纳入多次住院组,4 479例(83.7%)纳入非多次住院组。与非多次住院组比较,多次住院组中年龄≥50岁、女性、房颤病史>1年、合并症[高血压、心力衰竭、冠心病、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病史]、CHA2DS2-VASc评分≥2分、服用控制心室率药物、他汀类药物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药物的患者比例更高(P均<0.05)。非多次住院组中吸烟者、饮酒者、大学及以上学历、既往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比例更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64岁(OR=1.47,95%CI 1.20~1.80)、≥65岁(OR=1.89,95%CI 1.50~2.38)、女性(OR=1.21,95%CI 1.01~1.46)、高血压(OR=1.42,95%CI 1.16~1.74)、心力衰竭(OR=1.73,95%CI 1.37~2.18)、冠心病(OR=1.63,95%CI 1.31~2.03)、消化性溃疡病史(OR=2.00,95%CI 1.18~3.39)是房颤患者发生多次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较高的教育程度(OR=0.82,95%CI 0.69~0.99)是发生多次住院的保护因素。结论近1/6的房颤患者年最大住院次数≥2次。年龄≥50岁、女性、高血压、心力衰竭、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病史与多次住院风险增加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