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AF)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临床研究发现AF患者较普通人群更易发生心理问题,其中抑郁较为常见。抑郁不仅增加AF的复发率,还影响着患者生存质量和死亡率。因此,AF共病抑郁的药物治疗业已成为临床医师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简述AF合并抑郁的流行病学、发生机制、治疗方式等相关研究进展, 以期为AF共病焦虑及抑郁的药物治疗及相关临床诊疗提供新方向。

  • 标签: 心房颤动 抑郁 抗抑郁药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危险因素控制和多学科综合管理逐渐受到人们重视。多项研究证明,AF心脏康复行之有效,但目前国内尚缺乏AF心脏康复的统一管理方案。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指南,择其更新的重要学术内容,制订AF(包括瓣膜病性AF和非瓣膜病性AF)患者心脏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以期推动我国AF康复的发展。共识内容主要包括AF的上游管理,多维度康复评估和处方制定。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脏康复 运动
  • 简介:摘要迄今为止,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了饮酒与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之间的关系。酗酒已成为AF公认的危险因素。此外,多数研究并未发现轻度饮酒与AF相关,中度饮酒与女性AF发生风险增加无关,而与男性风险增加显著相关,重度饮酒无论男女都会增加AF发生风险。此外,饮酒年限、饮酒频率和戒酒也与AF有着密切关联。随着AF患病率的上升,尽早地改变饮酒习惯对AF的影响意义深远。

  • 标签: 饮酒 危险因素 心房颤动 机制 预防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观察高龄老年人心房颤动的临床特点。方法:2020年7月-2021年9月,选取干休所收治的20例高龄心房颤动患者进行研究,获取患者的各项资料,并进行会汇总统计。结果:20例高龄心房颤动患者中以男性为主,病程以5-10年为主、疾病类型以慢性房颤为主、合并症以心房扩大为主、不适症状以胸闷及心悸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期间并发症脑卒中事件概率是40.00%,研究期间死亡概率是20.00%。结论:明确高龄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特征,可辅助临床制定科学治疗方案,提升疾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 标签: 心房颤动 高龄老年人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我国心房颤动房颤)介入治疗的现况并对医疗质量开展分析。方法在全国7大区域中分别选取1~3家区域医学中心,按比例随机抽取各中心2017年全年行房颤介入治疗(导管消融术及左心耳封堵术)的住院病历,收集CHA2DS2-VASc评分记录、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是否符合左心耳封堵术适应证等情况,并分析当次住院期间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结果17家中心2017年共行房颤导管消融术10 800例、左心耳封堵术447例。10/17中心房导管消融手术量<500例,7/17中心左心耳封堵手术量<20例。共抽取行导管消融术和左心耳封堵术病历1 347和160份。15.8%(238/1 505)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病历中记录了CHA2DS2-VASc评分。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抗凝率为98.6%(1 328/1 347),16/17的中心抗凝率高于90%;导管消融术的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9%(12/1 347)和0.4%(5/1 347);导管消融手术量<500例的中心并发症以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与手术量≥500例的中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2/413)比1.1%(10/934),P>0.05;0.5%(2/413)比0.3%(3/934),P>0.05]。左心耳封堵适应证符合率为81.3%(130/160),其中手术量≥20例的中心符合率高于手术量<20例的中心[84.8%(106/125)比68.6%(24/35),P<0.05];左心耳封堵术的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5/160)和1.9%(3/160),左心耳封堵手术量<20例的中心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手术量≥20例的中心[8.6%(3/35)比1.6%(2/125),P<0.0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2/35)比0.8%(1/125),P>0.05]。结论我国房颤介入治疗总体规范且安全,并发症总体发生率较低、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比例高、左心耳封堵术适应证符合率总体尚可,但上述指标在不同中心差异大。

  • 标签: 心房颤动 介入治疗 医疗质量
  • 作者: 李若宁 刘俊鹏 张亚同 杨杰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07
  • 出处:《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北京医院药学部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 现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药学部,乌鲁木齐 830011,北京医院心内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北京医院药学部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脑卒中的重要治疗手段。左心房血栓(LAT)是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发生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已取代华法林成为NVAF脑卒中预防的优先推荐,然而对于已经形成LAT的NVAF患者,NOA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尚不明朗。本文旨在对NVAF患者LAT的抗凝治疗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房血栓 抗凝治疗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且与年龄相关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的患病率及心房颤动相关卒中的发病率均逐渐增加。老年患者由于认知及各器官功能减退,加之共病、并发症增多,服用药物也随之增多,其抗凝治疗变得复杂。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增加了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选择。现就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现状、抗凝治疗的必要性及挑战、用药选择等问题进行回顾综述,以助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凝治疗方案。

  • 标签: 老年 心房颤动 抗凝药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且与年龄相关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的患病率及心房颤动相关卒中的发病率均逐渐增加。老年患者由于认知及各器官功能减退,加之共病、并发症增多,服用药物也随之增多,其抗凝治疗变得复杂。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增加了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选择。现就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现状、抗凝治疗的必要性及挑战、用药选择等问题进行回顾综述,以助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凝治疗方案。

  • 标签: 老年 心房颤动 抗凝药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和心力衰竭(心衰)是两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房颤和心衰的危险因素变得更加普遍,以及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两者的发病率继续呈上升趋势,并常常共存和相互影响,加速疾病进展,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增加脑卒中风险、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本综述围绕房颤合并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讨论,为房颤合并心衰的相关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理论参考依据。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共存 机制
  • 简介:摘要转子作为近年来关于心房颤动房颤)研究的热门话题,被认为是纤维性颤动的驱动灶。光遗传学是一种结合离子通道和光的有利特性,允许以非电压门控方式来定量调节细胞电生理的新技术。本文对光遗传学和转子的相关特性进行综述,意在通过两者的联系探讨光遗传学消除转子治疗房颤的可行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转子 光遗传学 视紫红质
  • 简介:摘要决奈达隆是胺碘酮的脱碘衍生物,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多通道阻滞作用。本文对决奈达隆上市前和上市后的临床研究证据进行了系统的综述。研究证实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应用决奈达隆可减少房颤的复发,降低房颤总负荷,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比较疗效较好,安全性更佳。决奈达隆还能减少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再住院风险,但不适用于合并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和永久性房颤的患者。上市后的研究提示需要关注与抗凝药物的相互作用。

  • 标签: 决奈达隆 心房颤动 节律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接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死因构成,并探究其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取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心房颤动注册研究队列中服用抗凝药物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在排除了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及1年内失访的患者后,共纳入2 248例患者。对入组的患者进行随访,入组后第3、6个月进行随访,之后每6个月随访1次。终点事件为死亡,包括心血管病死亡、非心血管病死亡及原因不确定的死亡。根据随访结束后患者存活状态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采用Cox回归分析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并使用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心血管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 248例接受抗凝治疗房颤患者,年龄(67±10)岁,女性占比41.1%(923/2 248)。随访(42±24)个月,共有218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2.8/100人年。最常见死因为心血管病死亡,占总死亡的55.0%(120/218),而心血管病死亡中首位死因为心力衰竭(心衰)恶化,占总死亡的18.3%(40/218),因缺血性卒中死亡者仅占总死亡的8.7%(19/218),因出血事件死亡者占总死亡的12.9%(28/218)。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05,95%CI 1.04~1.07,P<0.001),贫血(HR=1.81,95%CI 1.02~3.18,P=0.041),心衰(HR=2.40,95%CI 1.75~3.30,P<0.001),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HR=1.59,95%CI 1.21~2.13,P=0.001),心肌梗死(HR=2.93,95%CI 1.79~4.81,P<0.001)是接受抗凝治疗房颤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提示,年龄(HR=1.05,95%CI 1.02~1.08,P<0.001),心衰(HR=2.81,95%CI 1.79~4.39,P<0.001),缺血性卒中/TIA(HR=1.50,95%CI 1.02~2.22,P=0.041),心肌梗死(HR=3.31,95%CI 1.72~6.37,P<0.001)是接受抗凝治疗房颤患者心血管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接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缺血性卒中在死因中占比较小,而心衰恶化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死亡原因。心衰、缺血性卒中或TIA、心肌梗死与房颤患者死亡率高相关。

  • 标签: 心房颤动 抗凝药 死亡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