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ctive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gtime,AFTT),是检测“内源性途径”凝血因子缺陷的过筛试验,也是当前用于凝血因子治疗、肝素抗凝治疗监控以及检测狼疮抗凝物(一种抗磷脂自身抗体)的主要手段,其临床应用频率仅次于PT或与之相当。
简介:【摘要】 目的 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期间活化凝血时间(AC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相关性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01月-2023年02月期间收治的20例ECMO 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监测其ACT、APTT,并分析两者之间相关性及护理对策。结果 APTT与ACT的相关性较强(r=0.862,P<0.05)。结论 在ECMO治疗期间,患者的APTT和ACT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表明在ECMO治疗中,患者的内源凝血途径和血液凝固能力存在密切关联,APTT和ACT联合应用可为临床指导肝素的剂量及输血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的影响。方法选用我院2014年~2015年90例患者的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作A、B、C三组。本院选用的是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和相应的配套试剂,分析标本保持时间和温度对活化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的影响。结果标本全血温室(26摄氏度)放置,离心后温室(26摄氏度)放置6hAPTT结果和0h的结果相对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实验室检测未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的APTT标本时,离心或未离心的标本在为开盖的试管中,保存在4摄氏度或室温下,应当选择标本采集4h内进行检测。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标本血量不足对凝血酶原时间(英简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英简APTT)检查结果所造成的影响。方法择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凝血检查的180例患者,利用计算机将全部患者入院编码打乱随机抽取进行平均分组,实验A组患者采集血量不足标本与抗凝剂比例为81,并采集合格血量标本(2.7ml)作为对照A组;实验B组患者采集血量不足标本与抗凝剂比例为71,并采集合格血量标本作为对照B组。结果实验A组患者的PT与对照A组相比,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APTT与对照A组相比,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B组患者的PT、APTT与对照B组相比,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标本血量不足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具有显著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解决APTT纠正试验Rosener指数“灰区”的方法,建立APTT纠正试验结果判断的临床应用路径。方法收录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APTT单独延长的患者样本,借助ROC曲线探索不同方案的最佳判断界值,建立联合应用1∶1和4∶1混合解决“灰区”问题的方案和结果判断的临床应用路径;收录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同类样本验证该方案和路径的诊断效能。结果传统Rosener指数判断标准对因子缺乏和抑制物的区分效能较低,建立组和验证组共49例(15%)样本位于“灰区”;建立1∶1混合纠正试验Rosner指数判断因子缺乏的最佳界值为5.0%,判断抑制物的最佳界值为9.1%,对于5.0%~9.1%的样本进行4∶1混合纠正试验能明显提高低滴度抑制物的检出率;借鉴Rosner指数建立孵育后延长时间百分比-P(1∶1混合时>10.8%和4∶1混合时>13.5%)用于判断抑制物具有时间依赖性较共识推荐的2种方案诊断效能更高。联合1∶1和4∶1混合纠正试验对于因子缺乏和抑制物判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90%,将抑制物误判为因子缺乏的比例从20.9%(9/43)下降到7.0%(3/43),将判断时间依赖性抑制物的特异性由54.2%提高至100%,准确度由63.3%提高至97.4%。结论1∶1和4∶1混合纠正试验联合应用可较好地解决“灰区”问题,建立的APTT纠正试验结果判断路径,有助于APTT纠正试验的进一步推广和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手术前后的治疗工作中创伤性骨折病人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指标的改变情况。方法对2012~2013年间我院收治的286例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指标测定,设为观察组,同期抽取24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进行比照,评估两组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后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值是(31.07±3.41)s,较之手术前的(19.88±1.74)s有显著性提高(P<0.05),而与正常对照组的(30.22±3.53)s相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创伤性骨折后患者往往有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指标降低的情况,临床需要予以足够重视,并通过准确把握手术时机和尽早治疗来加以控制,以免发生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及术后再出血等状况,从而增加医院单位救治工作的难度。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一代全自动血凝仪CS-5100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报警信息加以深度分析,为临床提供精准检验结果。方法对两例APTT报警早凝-初期反应异常和轻微凝集的样本,将其曲线与正常曲线比较,并用金标准手工法重新检测APTT,与仪器结果相比较,结果此两例报警信息凝集曲线与正常曲线有很大差异,仪器报出结果与手工操作结果不符。结论对新一代血凝仪CS-5100检测APTT有报警样本,要观察曲线变化,与临床沟通,手工验证,发出与临床相符报告,更好为患者服务。
简介:摘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混合血浆纠正试验用于鉴别凝血筛选试验中APTT延长的原因——凝血因子缺乏或存在凝血抑制物。该试验有助于医生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初步判断患者APTT延长异常的原因,以及针对性选择下一步实验室检查项目,所以是有重要价值的凝血试验。目前,因该试验的操作流程及结果解读暂无统一标准,实验室应用较为混乱,结果缺乏可比性,也限制了其应用和普及。本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出凝血检验领域专家的实践经验,致力于推进APTT延长混合血浆纠正试验的标准化。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人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等指标改变。方法选择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98例,对9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男、女各49例)分成无慢性血管性并发症组(A组)、有慢性血管性并发症组(B组),同时设对照组。分别观测血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等指标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浆PT、APTT水平明显降低(P<0.01),且有慢性血管性并发症者降低更为显著(P<0.01);FIB的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且有慢性血管性并发症者升高更为显著(P<0.01)。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血浆PT、APTT、FIB水平明显的异常,且以有慢性血管病变者更为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交叉污染对全自动血凝分析仪SYSMEXCS2000I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S2000I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进行交叉污染排查、干扰分析实验与避免交叉污染程序设计。结果交叉污染排查实验证明FIB对APTT存在负干扰,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P<0.01),其他项目无影响;加生理盐水组,加OVB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加Thrombinreagent组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经避免交叉污染实验设计并筛选出结果,FIB+APTT(设置前)组合所测APTT偏倚超过允许范围,存在负干扰,混合血浆及质控品1,2FIB+APTT(设置前)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P<0.01),FIB+APTT(设置后)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SYSMEXCS2000I要注意防止交叉污染,用CLⅠ清洗试剂针可有效避免交叉污染对APTT测定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APTT试验在临床上由于操作简单、迅速及敏感性高等现被临床广泛应用。结果因试验结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现对标本的采集、抗凝药物及实验室方法等因素给予探讨。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针对腹膜炎相关性重症脓毒症开展治疗的过程中,使用持续性血液净化方法为血电解质和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产生的影响。 方法 此次研究选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5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确诊腹膜炎相关性重症脓毒症,在分组的过程中,采取掷硬币的方法,参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额外运用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等指标。 结果 研究组PT等凝血功能指标均优于参照组(P<0.05)。 结论 在针对腹膜炎相关性重症脓毒症开展治疗的过程中,使用持续性血液净化方法,可以提高患者凝血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针对腹膜炎相关性重症脓毒症开展治疗的过程中,使用持续性血液净化方法为血电解质和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产生的影响。 方法 此次研究选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5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确诊腹膜炎相关性重症脓毒症,在分组的过程中,采取掷硬币的方法,参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额外运用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等指标。 结果 研究组PT等凝血功能指标均优于参照组(P<0.05)。 结论 在针对腹膜炎相关性重症脓毒症开展治疗的过程中,使用持续性血液净化方法,可以提高患者凝血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服用达比加群酯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NVAF)患者达比加群酯谷浓度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分布范围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并对左心房血流不同状态下此APTT是否存在差异做初步探讨。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服用达比加群酯的NVAF患者。入选患者在入院前均已规律服用达比加群酯至少3周。入院后在达比加群酯处于谷浓度时进行APTT检测。根据Cockcroft-Gault公式计算患者的肌酐清除率(CCR)。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达比加群酯谷浓度时APTT的影响因素。单因素方差分析左心房血流不同状态下达比加群酯谷浓度时的APTT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入选患者584例,年龄为(60.3±10.7)岁,其中男397例(68.0%,397/584)。所有患者CHA2DS2-VASc评分为(1.7±1.4)分,HAS-BLED评分为(1.2±0.9)分。581例患者服用达比加群酯110 mg,每日2次,另3例患者服用达比加群酯150 mg,每日2次。达比加群酯谷浓度时APTT在正常下限以下的患者1例;APTT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106例(18.2%,106/584);APTT在正常上限1~2倍的患者476例(81.5%,476/584);APTT在正常上限2倍以上的患者1例。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示CCR显著影响达比加群酯谷浓度APTT(P<0.001)。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左心房血流不同状态下达比加群酯谷浓度时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5)。结论服用达比加群酯的NVAF患者的达比加群酯谷浓度APTT一般不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临床上在应用达比加群酯时应格外关注患者肾功能的变化情况。APTT无法准确评估达比加群酯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肝脏疾病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临床资料查证法 , 随机选取我院 2016 年 10 月 -2017 年 10 月收治的 25 例 肝脏疾病 患者,选择同期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分析血液检查结果。 结果: 观察组和正常组在 PT、 APTT、 FIB的数值对比分别为 (13.6±1.3 )VS (20.9±1.7) 、 (29.1±1.2) VS (25.1±2.1) 、 (3.1±0.4 )VS (2.2±0.1) ,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 PT 、 APTT 、 FIB 作为临床检验肝脏疾病的有价值的参考, FIB 单独检验正确率明显 低于 PT 、 APTT 单独检验,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纤维蛋白原水平在肝脏疾病,尤其是肝癌患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作为患者病情评估的重要依据在临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