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英国资产阶级法律史学家梅因曾说,"所有社会的进化过程,从来都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在身份社会中,权利和义务的分配依据是身份,在契约社会中权利和义务则主要通过契约来设定。现代社会正处于契约社会的进化过程之中,尽管自由、平等已成为各国社会的主导观念,反特权、反歧视、强调公平成为国家立法的基本原则,但身份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将长期存在。

  • 标签: 身份犯 危害行为 犯罪主体 梅因 身份问题 社会危害性
  • 简介:徐留成在《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9期撰文认为,身份是一类犯罪,并非指一类犯罪人。作为一类犯罪的身份,是指法律规定的以实施犯罪的行为者在行为时所具有的刑法身份为定罪要件或法定量刑情节的犯罪。刑法身份是指法律规定的,对定罪量刑具有影响的一定的个人要素或一定的单位附属条件。包括自然人刑法身份与单位刑法身份。类罪特征、

  • 标签: 身份犯 法定量刑情节 法律规定 定罪量刑 犯罪人 行为者
  • 简介:身份是刑法中一类较为特殊的犯罪,之所以“特殊”,是因为这类犯罪的构成要件中对犯罪主体往往有一定的限制。对身份的研讨不仅关乎身份自身体系的建构,而且与共犯与身份问题的解决也密切相连。但是,我国学者在身份概念这一基本问题上的研究则显得多少有点混乱。因此,对我国传统刑法理论中的身份概念进行反思,重构身份之应然概念,实属当务之急。

  • 标签: 身份犯 犯罪构成 消极身份犯
  • 简介:“受贿罪共犯否定说”认为无身份者不能构成受贿罪的共犯;“全然否定论”主张不仅无身份者不能构成受贿罪的共犯而且其不可能构成所有纯正身份的共犯。两种否定论都有其各自的缺欠和弊端。立足于纯正身份的内在规定性以及共犯的处罚根据理论,无身份者可以构成纯正身份的共犯(教唆和帮助)。

  • 标签: 无身份者 纯正身份犯 共犯
  • 简介:从构成要件或处罚轻重是否要求行为人具备特定的身份考察,刑法上的犯罪有身份与非身份的对称类型。刑法典所设置的身份与非身份针对的是单独犯罪的标准形态,由此当有身份的人与没有身份的人共同犯罪时,如何认定行为的性质与责任就成为身份与共犯研究的核心。

  • 标签: 身份犯 共犯罪 刑法 中国
  • 简介: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与没有特定身份的人之所以不能构成法律要求犯罪主体具有特定身份的犯罪的共同实行,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与没有特定身份的人不可能构成法律要求犯罪主体具有特定身份的犯罪的共同实行,将具有特定身份的人解释为法律要求犯罪主体具有特定身份的犯罪的间接实行

  • 标签: 刑法评价 犯刑法 评价思考
  • 简介:通说所称妇女不能构成强奸罪的实行的主张.在理论上没有根据,用于指导司法实践会发生严重错误。妇女可以构成强奸罪的实行,强奸罪不是身份

  • 标签: 妇女 强奸罪 身份犯 实行行为 实行犯
  • 简介:身份不明”是指《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身份不明”的侦查、起诉、审判,先要明确程序法上“身份”的范畴问题。“年龄”作为程序法“身份”是涉及定罪量刑的一项重要内容。司法实务中,怎样科学、准确地认定“年龄”,以保证法律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统一,需要认真探讨。

  • 标签: 刑事诉讼 定罪量刑 身份不明
  • 简介:对于身份和非身份的共同犯罪的定罪问题,在纯正身份和非身份的共同犯罪中,纯正身份 共犯从属性 身份机能 主要实行行为

  • 标签: 共犯问题 犯共犯 纯正身份
  • 简介:身份中,由于具备特殊身份的自然人的危害行为才可能侵犯法益.或加重、减轻法益的侵害,因此,刑法典分则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犯罪类型加以规制。但不具备特殊身份者可以与具备特殊身份者共同侵犯身份保护的法益,因此,其可以成为身份的共同犯罪人。实行与正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机能。对于无特殊身份者能否成为身份的共同实行之问题,须根据身份的实行行为分别而论。但无身份者不能成为身份的共同正犯,否则,“区别对待共同犯罪中的首恶者与胁从者,惩办少数,改造多数”之刑事政策就不能实现。

  • 标签: 身份犯 共同犯罪 共同实行犯 共同正犯
  • 简介:我国刑法理论采取广义的身份概念。在德日刑法学之中,出现了联系特别义务来限定身份内涵的狭义的身份概念。广狭义身份概念的对立是刑法学日益实质化的一个缩影。经探讨可知,以特别义务限定身份的狭义的身份概念不应当被采纳,联系法益与期待可能性、预防必要性,即违法与可罚的责任来实质性地看待身份的理论路径是合理的。身份的本质或者是法益侵害的事实前提,或者是与期待可能性、预防必要性有关的事实前提。这一本质观,能够清晰界定身份的概念、身份的范围,以及解决身份的共犯问题。

  • 标签: 广义 狭义 身份的本质 违法 可罚的责任
  • 简介:身份与共犯的问题被称之为"刑法学之绝彰",可见其涉及理论的繁复。其中以无身份者介入纯正身份共犯体系的问题最为典型。该议题的主要争论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无身份者能否成为纯正身份的共犯;其二,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成立共犯该如何定罪处罚。本文将以一则案例开启对此问题的讨论,并试图在身份、共犯等概念和犯罪共同理论以及二元共犯体系中去寻找身份之于共犯、身份之于正犯的作用机理,并希冀由此形成类似案件的定性思路。

  • 标签: 纯正身份犯 定性思路 二元共犯体系
  • 简介:所谓身份是指犯罪的客观构成要件要求自然具备特殊身份或者刑罚的加重减轻以具有特殊身份为前提,理论中身份包括真正身份与不真正身份。真正身份是指以特殊身份作为客观构成要件要素的犯罪,在这种情况,行为人只有具备特殊身份才构成犯罪,例如刑讯逼供罪主体必须是司法工作人员。而不真正身份是指特殊身份对犯罪的定性不产生影响,只对量刑有影响,在这种情况无论行为人是否具备特殊身份均不影响犯罪成立,例如诬告陷害罪无论行为人是否具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这一身份不影响犯罪成立,但是该身份是从重处罚的依据。

  • 标签: 共同犯罪 间接正犯 想象竞合
  • 简介:对我国刑法有关共犯与身份极其有限的立法条文的分类列举和简要分析,可知我国刑法领域中的共犯与身份问题在刑法理论基础、立法模式、定罪和量刑规则上,均存在明显的有待完善之处.为弥补其不足,可以在刑法总则有关共同犯罪一章中规定如下条款: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共同实施犯罪的,按照正犯的性质定罪处罚,对有身份者可以依法从重、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无身份者比照普通犯罪的刑罚处罚.但在有身份者与无身份者共同实施真正身份时,对于无身份者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标签: 共犯 身份犯 立法模式 定罪量刑
  • 简介:<正>一、问题的提出我国刑法第382条是有关贪污罪的规定,其中第3款规定:"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其中的"前两款所列人员",也就是国家工作人员。这一款的规定是有关共犯与身份的规定,也就是一般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一般人成立贪污罪共犯的刑法规范。贪污罪被认为是一种真正的身份。所谓身份,在学理上是指在构成要件上,以行为人具有一定身份为必要之犯罪。所谓真正的身份,系指其身份构成犯罪之

  • 标签: 身份犯 司法适用 国家工作人员 法律拟制 处罚依据 共犯论
  • 简介:亲手的理论来源于限制间接正犯,概念来源于宾丁.目的作为亲手一种,与构成要件的形态相关联.从构成要件的外部形态观察,目的作为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欠缺目的不具有征表违法性;从规范形态上考察,目的与违法性具有关联,反映了行为无价值的立场.目的在亲手归属中属于实质的亲手.

  • 标签: 亲手犯 目的犯 超过的主观要素
  • 简介:<正>刑法的竞合论(DieLehrevondenKonkurrenzenodDieKonkurrenzlehre)是刑法学上最复杂且棘手的问题。其中,因法条的错综关系而极易混淆的想象竞合与法条竞合的区分,莫衷一是。二者的界限,一方面,以真假竞合的区分为前提,涉及罪数本质、不法内涵、同一法益、构成要件的评价等一系列关乎犯罪形态竞合理论的本体问题;另一方面,在行为单数的基础上,法条竞合和想象竞合所该当的犯罪数、所侵犯的法益数的差异还有有重要的刑罚适用意义。因此,法条竞合和想象竞合的区分,牵一而动及犯罪论、刑罚论的疑难问题,既是基本理论的推敲,又是诸多实践问题的根本,无愧于犯罪形态理论最为重要的问题。

  • 标签: 法条竞合 想象竞合 犯罪形态 法益 罪数 刑罚适用
  • 简介:当前中国自然与法定区别理论多借鉴国外理论,主要是德国和日本的学说。然而,德国学者将两者区别的目的是想将违警罪排除于刑法外,意图在立法上明确划分刑事不法与行政不法。日本学者讨论两者的差异,立论的目的在于讨论行政刑法是否可以不必完全适用普通刑法总则的问题,强调只要在形式上区分普通刑法与行政刑法即可。两者都无法真正解决中国自然与法定的区别问题,自然与法定区别的真正价值体现在立法上,两者的区别是为了寻找自然与法定入罪上的差异,并为具体类型的法定入罪提供指导作用。其区别体现为法定的超常性。可以从两方面予以论证,首先,法定将市民社会里较高层面的道德纳入其中,这无形中拉高了最低限度道德的底线;其次,法定除体现市民社会愿望道德的诉求外,更多体现了政治社会的要求。

  • 标签: 法定犯 自然犯 法定犯的超常性
  • 简介:在一条昏暗偏僻的乡间小道上,一个推销员的汽车爆胎了。他想换上备用轮胎,但发现没带千斤顶。看见不远的一家农舍有灯光,他大喜,向农舍走去。但很快,他就思绪翻滚:“如果人家不开门……”,“如果他们没有千斤顶……”,“即使这个家伙有千斤顶.但他不借给我,又怎么办?”

  • 标签: 消极 千斤顶 推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