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不同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30例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方法不同分成甲、乙、丙三组每组各10例,甲组应用亚胺培南治疗,乙组应用美罗培南治疗,丙组应用厄他培南治疗,比较三组治疗效果及药敏结果(耐药率、中介率、敏感率)。结果:甲组总有效率为70.00%,乙组总有效率为90.00%,丙组总有效率为8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丙三组在药敏结果中敏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不同的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效果相当,但是存在一定耐药率与中介率,临床中需结合药敏结果选择敏感度高的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碳青霉素烯类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运用碳青霉素烯类抗菌药物进行疾病治疗的7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0例进行合理用药干预,对照组37例进行常规的临床用药,对比两组患者的用药状况、用药时长、病原学送检率和会诊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病原学送检率为90.90%;31例进行了会诊,会诊率为77.50%;用药时长在4-11天,平均时长为(7.1±2.6)天;用药后病情好转与治愈36例,4例死亡,死亡率为10.00%;对照组病原学送检率为45.94%;会诊12例,会诊率为32.43%;用药时长为2-16天,平均用药时长为(8.4±3.1)天;用药后病情好转与治愈28例,9例死亡,死亡率为24.32%,各项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从整体来看,我院对碳青霉素烯类抗菌药物的运用基本合理,但要提升这一药物在临床中的治疗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对碳青霉素烯类抗菌药物的研究,使其在临床治疗中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研究由喹诺酮类和碳青霉烯类药物诱导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之间的交叉耐药,以及与庆大霉素(CN)、头孢哌酮,舒巴坦(ScD之间的交叉耐药情况。方法用左氧氟沙星(LEV)和亚胺培南(IPM)分别诱导3株铜绿假单胞菌菌株(1株为标准菌株,2株为野生菌株),使之耐药,通过检测LEV、IPM、CN、SCF对该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末耐药菌株的MIC进行对比,观察药物问的交叉耐药情况。并通过对2005-2008年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的分析,进一步观察上述药物间的交叉耐药情况。结果LEV、IPM、CN、SCF对由LEV诱导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的MIC值分别为32、16、16、32μg/ml,野生菌株的MIC值分别为16、8、8、64μg/ml和8、16、16、32μg/ml;LEV、IPM、CN、SCF对由LEV诱导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的MIC值分别为16、16、128、64~g/ml,野生菌株的MIC值分别为8、8、8、64μg/ml;和4、16、8、64μg/ml。结论由LEV、IPM诱导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对LEV、IPM、CN、SCF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提示喹诺酮类与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滥用都可能导致广泛的细菌交叉耐药。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碳青霉烯类和非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合理用药后所产生的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02月就诊的98例支气管肺炎患者,采取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9例,给予阿奇霉素治疗;实验组49例,给予亚胺培南治疗。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药物使用评价和强度、用药满意率的情况。结果:用药7天后,两组患者的药物评价和强度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用药满意率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支气管肺炎患者采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效果更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促进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方法。方法:研究样本共取127例,均为2019年12月至2022年01月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依据是否实施药学干预分为干预前(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和干预后(2021年01月至2022年01月),比较干预前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不合理用药率、用药满意率。结果:碳青霉烯类抗菌药不合理用药情况如下:药学干预前,7.09%品种选择不当,16.54%用法用量不当,13.39%无会诊,14.96%无微生物送检,15.75%适应证不适宜,比干预后1.57%、7.87%、0.00%、6.30%、4.72%高,P<0.05。干预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用药满意率96.06%,比干预前83.46%高,P<0.05。结论: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中加强药学干预可增强用药规范性,显著减少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升用药满意率。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为合理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2016-2019年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资料,分析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药物使用强度(AUD)、药物利用指数(DUI)、各科室药物使用率排序、耐药率及与DDDs的相关性,评价临床用药合理性。结果 我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在2016~2018年基本稳定,2019年较之前增加60%以上。DDDs在2018年较低,2019年略有增加。AUD基本上逐年减少,但在2019年有所回升。DUI在2.29~3.16。药物使用率较高是内一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ICU)和外五科(神经外科)。耐药率在2016~2018年变化不大,在2019年明显升高。美罗培南耐药率与其DDDs有显著相关性(P
简介:摘要:目的 评估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跨学科合作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全程管理体系的效果。方法 构建管理体系规范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包括组织建设、信息化管理、在线会诊审核系统以及处方点评干预。对规范化管理前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使用率、处方合理率、医保违规情况以及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检出率进行分析。结果 我院实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管理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由2.54降至1.63,使用率从2.64%降至1.64%;处方合理性从73.60%上升至91.80%;医保筛查扣费金额减少。然而,耐药菌的检出率仍呈现上升趋势。结论 跨学科合作与信息化技术已有成效,可为其他医疗机构提供参考。
简介:目的:了解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1990—2016年公开发表的关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致ADR的文献159篇,分析引起ADR的药品、患者性别及年龄、原发病、ADR发生时间、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临床转归等。结果:纳入文献159篇,共430例患者,涉及5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为主,其次为美罗培南;男性254例,女性158例,不详18例,〉60岁者多发;患者原发病主要涉及呼吸系统,其次为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ADR主要发生于患者用药后48~〈120h(156例,占36.28%),其次为24~〈48h(133例,占30.93%);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排序居前3位的分别为神经系统(214例,占49.77%)、消化系统(88例,占20.47%)以及皮肤及其附件(63例,占14.65%);死亡患者5例(占1.16%),余患者症状好转或消失。结论:临床应重视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用药监护,治疗过程中严格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某三甲医院521例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加强碳青霉烯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依据,促进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对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特殊使用级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较多的科室分别是重症监护医学科、神经外科、风湿免疫血液科、泌尿外科、新生儿儿等;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率为94.05%,微生物送检阳性率33.59%,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比率为23.03%;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不合理率为7.10%,不合理类型主要是未请感染专家会诊、用法用量不当、药物选择不适宜等。结论某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仍存在部分不合理现象,应进一步加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监督和管理,促进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药学干预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21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300例患者。以入院时间为分组依据,将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干预组,各150例。常规组未接受药学干预、入院时间为2021年1月~6月,干预组接受药学干预、入院时间为2021年7月~12月。比较2组的用药指标、不合理用药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的用药时间、用药费用、药物利用指数低于常规组,干预组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学干预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有着积极影响,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全面剖析医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未合理使用的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出建议。方法:以医院2019年度采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535例资料为研究对象,围绕病原学微生物送检率、药物选用的适应证、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等几点为依据来分析用药是否合理。结果:在2019年,该医院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人员数量为535人,有104人在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时未按照要求使用,其中药物选择不适宜、未送检病原微生物、给药剂量不当、联合用药等是突出问题。结论:该院在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存在很多问题,通过临床医生评估与各个科室共同努力,强化合理用药及药物管理,是解决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有效途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学干预在呼吸内科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9年1月-2020年12月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患者,分为对照组(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未实施临床药学干预)和干预组(2020年1月-2020年12月,实施临床药学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药学干预可提高呼吸内科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理论,利用蒙特卡洛模拟研究评价和优化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的给药方案。方法收集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联盟2018至2019年分离自患者血液的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3 225株,其中大肠埃希菌2 731株,肺炎克雷伯菌494株。采用蒙特卡洛模拟计算并比较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3种药物不同给药方案对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达标概率(PTA)和累积反应分数(CFR)。结果对于亚胺培南,当肠杆菌科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0.25 μg/mL时,所有给药方案的PTA值均>93.00%;当MIC=0.5或1 μg/mL时,除500 mg次/12 h所得PTA不达标外,其余给药方案PTA值均>97.00%;当MIC=2 μg/mL时,仅500 mg次/6 h,750 mg次/8 h,750 mg次/6 h和1 g次/6 h四种方案的PTA值>90.00%。对于美罗培南,当肠杆菌科细菌MIC=0.007 μg/mL时,8种给药方案所得PTA值均>90.00%;当MIC≤0.125 μg/mL时,除500 mg次/12 h和1 g次/12 h两种方案外,其余PTA值均>92.00%;当MIC=0.25 μg/mL时,仅500 mg次/6 h,750 mg次/6 h,1 g次/8 h和2 g次/8 h四种方案的PTA值>90.00%;当MIC=0.5 μg/mL时,仅500 mg次/6 h,750 mg次/6 h和2 g次/8 h三种方案PTA值>90.00%;当MIC=1 μg/mL时,8种给药方案PTA值均不达标。对于厄他培南,当肠杆菌科细菌MIC≤0.125 μg/mL时,3种方案PTA值均>92.00%;当MIC=0.25 μg/mL时,500 mg次/24 h和750 mg次/24 h两种方案的PTA值分别为57.22%和82.75%,1 g次/24 h方案PTA值为92.87%;当MIC≥0.5 μg/mL时,3种给药方案PTA值均<60.00%。亚胺培南7种给药方案CFR值均>92.00%。美罗培南除500 mg次/12 h和1 g次/12 h两种方案的CFR值分别为69.92%和82.33%外,其余6种给药方案CFR值均>98.00%。厄他培南3种给药方案CFR值均>92.00%。结论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分析,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的推荐经验给药方案分别为500 mg次/8 h、500 mg次/8 h或500 mg次/6 h、1 g次/24 h。目的给药需根据肠杆菌科细菌实际MIC值适当调整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理论,利用蒙特卡洛模拟研究评价和优化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的给药方案。方法收集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联盟2018至2019年分离自患者血液的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3 225株,其中大肠埃希菌2 731株,肺炎克雷伯菌494株。采用蒙特卡洛模拟计算并比较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3种药物不同给药方案对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达标概率(PTA)和累积反应分数(CFR)。结果对于亚胺培南,当肠杆菌科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0.25 μg/mL时,所有给药方案的PTA值均>93.00%;当MIC=0.5或1 μg/mL时,除500 mg次/12 h所得PTA不达标外,其余给药方案PTA值均>97.00%;当MIC=2 μg/mL时,仅500 mg次/6 h,750 mg次/8 h,750 mg次/6 h和1 g次/6 h四种方案的PTA值>90.00%。对于美罗培南,当肠杆菌科细菌MIC=0.007 μg/mL时,8种给药方案所得PTA值均>90.00%;当MIC≤0.125 μg/mL时,除500 mg次/12 h和1 g次/12 h两种方案外,其余PTA值均>92.00%;当MIC=0.25 μg/mL时,仅500 mg次/6 h,750 mg次/6 h,1 g次/8 h和2 g次/8 h四种方案的PTA值>90.00%;当MIC=0.5 μg/mL时,仅500 mg次/6 h,750 mg次/6 h和2 g次/8 h三种方案PTA值>90.00%;当MIC=1 μg/mL时,8种给药方案PTA值均不达标。对于厄他培南,当肠杆菌科细菌MIC≤0.125 μg/mL时,3种方案PTA值均>92.00%;当MIC=0.25 μg/mL时,500 mg次/24 h和750 mg次/24 h两种方案的PTA值分别为57.22%和82.75%,1 g次/24 h方案PTA值为92.87%;当MIC≥0.5 μg/mL时,3种给药方案PTA值均<60.00%。亚胺培南7种给药方案CFR值均>92.00%。美罗培南除500 mg次/12 h和1 g次/12 h两种方案的CFR值分别为69.92%和82.33%外,其余6种给药方案CFR值均>98.00%。厄他培南3种给药方案CFR值均>92.00%。结论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分析,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的推荐经验给药方案分别为500 mg次/8 h、500 mg次/8 h或500 mg次/6 h、1 g次/24 h。目的给药需根据肠杆菌科细菌实际MIC值适当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