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商品化免疫胶体金试剂盒检测临床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ales,CRE)产碳青霉烯酶的价值,以期及早预防和控制CRE的流行和暴发。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2家三甲医院临床分离的88株非重复CRE,其中广东省中医院64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4株。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5种常见的碳青霉烯酶基因(blaKPC、blaNDM、blaIMP-4、blaVIM和blaOXA-48),并用Sanger法测序验证。采用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odified carbapenem in activation method,mCIM)联合EDTA碳青霉烯灭活试验(EDTA-modified carbapenem in activation method,eCIM)筛选碳青霉烯酶。根据基因型,采用4种免疫胶体金试剂盒(KPC、NDM、IMP-4和VIM酶试剂盒)检测碳青霉烯酶,进一步对碳青霉烯酶表型试验和PCR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88株CRE中,30株携带blaKPC,24株携带blaNDM,9株携带blaIMP-4,5株携带blaVIM,20株未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mCIM试验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1%(66/68)和100.0%(20/20),2株分别携带blaNDM和blaIMP-4阴沟肠杆菌为假阴性。mCIM联合eCIM检出36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与基因型相符。免疫胶体金试剂盒的总体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5%(67/68)和100.0%(20/20)。KPC、NDM和VIM酶胶体金试剂盒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0%。仅1株携带blaIMP-4的阴沟肠杆菌在IMP-4酶试剂盒检测中为假阴性,推测与IMP-4酶低表达量有关。Fisher精确检验显示,免疫胶体金试剂盒与mCIM联合eCI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免疫胶体金试剂盒(尤其是KPC和NDM酶试剂盒)在肠杆菌中灵敏度高、特异度强,简便、快速且经济有效,有望成为临床和实验室快速检测碳青霉烯酶的新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临沂地区碳青霉烯酶的基因型及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AZ/AVI)的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临沂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临床标本分离获得的179株CRE,用改良碳青霉烯酶灭活试验(mCIM试验)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协同碳青霉烯酶灭活试验(eCIM试验)与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系统GeneXpert 2种方法检测碳青霉烯酶,用K-B法检测CAZ/AVI的药物敏感性。结果179株CRE中,mCIM阳性174株(97.2%),eCIM阳性147株(84.5%);产丝氨酸酶27株(15.5%),金属β-内酰胺酶147株(84.5%)。GeneXpert检测结果与mCIM、eCIM表型检测结果一致。174株mCIM阳性菌株对CAZ/AVI的敏感率为33.3%(58/174),其中27株产丝氨酸酶菌株的敏感率为96.3%(26/27),147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的敏感率为100%。结论临沂地区CRE的碳青霉烯酶型以金属β-内酰胺酶为主。产丝氨酸酶CRE对CAZ/AVI有较高敏感性。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多黏菌素在治疗小儿重症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carbapenem-resistant Gram-negative bacteria,CRGNB)感染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PICU收治的使用多黏菌素治疗的危重症CRGNB感染患儿15例,根据患儿最终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收集患儿基础资料、感染相关情况、多黏菌素治疗前后疗效观察指标以及肾毒性监测指标,评估多黏菌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死亡5例,存活10例,12例患儿合并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存活组的多黏菌素治疗时间较死亡组长(P<0.05)。(2)感染部位以血流感染为主(10例),其他部位包括肺部感染(5例)、胸腔感染(2例)、腹腔感染(2例)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且其中4例为多部位联合感染。主要致病菌包括:肺炎克雷伯杆菌(11例)、鲍曼不动杆菌(2例)、阴沟肠杆菌(2例)、大肠埃希菌(1例),其中2例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合并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全部病例培养菌株均对碳青霉烯类耐药、对多黏菌素敏感。(3)12例患儿在原抗生素联合治疗失败后,启用多黏菌素;另有3例直接启用多黏菌素治疗。14例患儿为多黏菌素联合其他抗生素治疗,仅1例患儿单独应用多黏菌素治疗。体温、C反应蛋白、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在治疗前后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死亡组降钙素原在多黏菌素治疗第3天较治疗结束时显著升高(P<0.05),且较存活组有显著差异(P<0.05),但与患儿预后无统计学相关性(χ2=0.837,P=0.360)。6例患儿治疗后病原学检测转阴,9例未转阴,且与多黏菌素使用时间长短(t=-0.692,P=0.502)和生存状况(χ2=0.313,P=0.576)无统计学相关性。病原学未转阴患儿中,死亡组3例,存活组6例;感染部位以血流感染(4例)、肺部感染(4例)为主。(4)尿量、血尿素氮、血肌酐和尿蛋白使用多黏菌素前后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死亡组血尿素氮在治疗结束时较治疗第1天、第7天显著降低(P<0.05);存活组血肌酐在治疗第7天、治疗结束时均较治疗第1天显著降低(P<0.05)。结论针对儿童感染CRGNB的重症病例使用多黏菌素治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但目前亟需更多、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做进一步探索和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在儿童肝移植患儿中的定植与感染率,分析CRE感染的预后及高危因素。方法纳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于2017年8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接受肝移植术的患儿共152例,其中男65例,女87例,平均年龄为7个月;37例为器官捐献全肝移植,113例为活体左外叶肝移植,2例为辅助性肝移植。收集包括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等资料;在患儿进入ICU以及转出ICU的时刻留取肛拭子细菌培养,筛查是否存在肠道CRE定植,以术后是否出现CRE感染进行分组(术后CRE感染13例,无CRE感染139例),将患儿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RE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两组患儿的存活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儿中,术前CRE感染、术前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术前败血症的发生率在感染组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两组患儿在术前住院时间、体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儿童终末期肝病模型(pediatric end-stage liver disease,PELD)评分、术前抗生素暴露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显著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在术后ICU治疗时间、术后非计划手术发生率、术后机械通气>24 h、入ICU前CRE定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RE感染高度相关的一些指标,如术后肺炎、肠瘘的发生率、术后1个月的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在感染组也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移植肝血管并发症、胆道并发症、各种原因的肝功能不全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存在CRE肠道定植者,感染组CRE定植12例,其中入ICU前定植9例,入ICU后定植3例;非感染组CRE定植32例,定植率23.0%(32/139),其中入ICU前定植17例,入ICU后定植15例。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肝移植术后CRE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术前CRE感染、入ICU前CRE定植、术后ICU治疗时间。感染组4例死亡;非感染组3例死亡,病死率2.2%(3/139)。结论CRE感染进展快,预后差,病死率高。因肝移植患儿术后发生CRE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肝移植术前CRE感染、入ICU前CRE定植等,所以进行肛拭子CRE筛查有利于早期预警CRE感染的发生。
简介:目的探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10年12月血标本分离的1株碳青霉烯类、磷霉素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可能的传播方式。方法对该株大肠埃希菌进行药敏试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耐药基因筛选、质粒分型、PCRmapping基因环境分析。结果该菌株对碳青霉烯类、磷霉素耐药,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MLST属ST46型。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blaKPC-2和磷霉素耐药基因fosA3存在~70kb接合型质粒上,分别介导碳青霉烯类、磷霉素耐药。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blaTEM、blaCTX-M存在~150kb接合型质粒上,介导菌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PCRmapping结果显示blaKPC-2位于Tn1721-blaKPC-2-Tn3样结构内,fosA3位于IS26-fosA3-IS26移动元件。结论此株来源于血标本菌株携带blaKPC-2、fosA3、blaTEM、blaCTX-M等多种临床常见耐药基因,其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可能的传播方式,应引起医院感控高度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重症监护室(ICU)内发生医院获得性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ICU收治的医院获得性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耐药分为CR-KP(52例)组和碳青霉烯类敏感组(104例)。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发生CR-KP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感染前入住ICU时间≥7 d(OR=3.68,95%CI:1.69~5.12)、糖尿病(OR=2.98,95%CI:1.79~6.78)、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18分(OR=3.51,95%CI:2.71~6.57)、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OR=2.69,95%CI:2.08~8.98)、机械通气(OR=2.34,95%CI:1.18~3.07)和留置导尿管(OR=2.32,95%CI:1.73~3.60)为患者罹患医院获得性CR-KP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为降低医院获得性CR-KP肺炎的发生,应适当控制患者血糖、减少患者入住ICU时间,合理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根据病情减少患者机械通气及泌尿道插管操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KPC和NDM-1β内酰胺酶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基因。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出现的30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开展药敏试验、碳青霉烯酶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检测、AmpC酶三维试验、基因检测及DNA测序等试验并检测基因,分析KPC和NDM-1β内酰胺酶的耐药基因。结果30株100%耐药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及头孢类药物,Hodge试验阳性率为90.0%,EDTA-2Na纸片协同试验阳性率为26.7%,AmpC酶三维试验阳性率为23.3%,耐药基因检测阳性率为56.7%,均携带KPC-2,无NDM-1基因。结论携带KPC型碳青霉烯基因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主要耐药机制。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液科肠道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CRE)主动筛查患者CRE定植、感染的特征,并评价主动筛查结合加强干预在血液科患者CRE感染预防控制中的效果。方法以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血液内科接受化疗或免疫抑制治疗且预期会出现粒细胞缺乏(粒缺)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至少3个时间点(治疗前、治疗后粒缺期、粒缺伴发热期)的肠道CRE筛查,以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血液内科未开展肠道CRE主动筛查的、接受化疗或免疫抑制治疗的115例患者为历史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CRE感染实时监测,CRE筛查阳性者均采取接触隔离措施,CRE筛查阳性者出现发热或者感染症状时启动针对CRE联合抗生素治疗。结果主动筛查患者CRE定植率为16.46%(66/401);病种分布上,以急性白血病定植率最高,为23.03%(26/113)。66例筛查阳性患者中,其中第1次筛查阳性患者为27例,占40.9%(27/66),第2次筛查阳性患者为15例,占22.7%(15/66),第3次及以后筛查阳性患者为24例,占36.4%(24/66)。CRE定植病原菌中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最多,占54.55%(36/66)。主动筛查患者CRE感染率(2.49%)及死亡率(50.00%)低于历史对照组的11.30%及69.23%;干预期间10例CRE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种类与前期主动筛查病原菌完全相同,符合率为100.0%。结论血液科病房急性白血病患者CRE定植率最高,CRKP是CRE定植、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提高筛查频率可以显著提高筛查阳性率,采取主动筛查并及早干预能有效降低血液科患者CRE发生率及死亡率,CRE筛查阳性病原菌与后续CRE感染病原菌符合率高。恶性血液病患者肠道CRE筛查可以对后期CRE血流感染起到预警以及优化抗菌药物使用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开展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全基因组测序,揭示CRKP院内耐药基因流行状态,指导医院感染防控的开展。方法收集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临床分离的CRKP,用VITEK-2 Compact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实验,筛选出的CRKP用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全基因组测序,SPAdes-2.0序列拼接,采用cgMLST分型法,分析提取核心基因与耐药基因型、SCOTTI软件构建菌株关联图与传播图。结果19株CRKP菌株中CT3176基因型13株、CT1313型与CT1689型各2株,其他型2株,CT3176型主要分布在重症医学科,呈流行状态;菌株主要携带β-内酰胺酶(耐碳青霉烯类)中的blaKPC-2(19/19)、blaCTX-M-65(19/19)、blaSHV-11(16/19)、blaTEM-1B(14/19),耐氨基糖苷类中的aadA2(14/19)、rmtB(14/19)、AAC(3)-Ⅱd(12/19)、armA(11/19),耐链霉素中的mph(E)(11/19)、msr(E)(11/19)、mph(A)(10/19),耐磷霉素中的fosA6(19/19)等耐药基因;软件分析出编号7与29菌株之间有42%、编号12与17菌株有37%的传播概率,其他菌株间传播概率较低。结论利用微生物全基因组测序可获得菌株分型与耐药基因携带等基本信息,判定菌株的同源性,编制菌株关联图与传播图,可有效指导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开展。
简介: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及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REC)的临床分布状况及耐药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0年1月—2016年12月临床标本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统计分析CRKP及CREC分离情况。结果2010—2016年7年共收集临床分离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310株(CRKP268株,CREC42株),CRKP检出率由2010年的1.33%上升到2016年的12.70%,呈逐年上升趋势(χ2=123.73,P90%、CREC均在80%左右,而非CRE菌株的耐药率低于CRE菌株(P〈0.01)。结论7年间临床分离的CRKP的检出率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几乎对常用抗菌药物均耐药,应予以高度关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的耐药机制以及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市(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内江市中医院,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分离得到的5000例肠杆菌科细菌开展此次研究,其中有120例美罗培南抑菌环的直径≤20mm,采取抗菌药物试验鉴定确定存在45株CRE,之后实施耐药试验,进行耐药基因筛选,采取PCR法来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与其阳性产物序列。结果:本研究分析发现,CRE对各类抗菌药物(主要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孢西丁类、碳青霉烯类等)均存在一定的耐药性,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对比P>0.05;PCR法测序发现,存在29株blaIMP阳性菌株,类型均是IMP-4型,存在11株blaKPC阳性菌,类型均是KPC-2型;耐药基因检测发现,存在5株肺炎克雷伯菌Kpn6617(携带2种碳青霉烯酶基因),其他均显示是阴性。结论:细菌耐药是导致碳青霉烯酶出现的最主要因素,主要的酶型是IMP-4,因此要根据细菌耐药的特征给予相对应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利用率。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和合理性。方法 选择从2019年5月-2022年3月在我院应用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400例,依据药物应用方法的不同均分为两组,I组实行合理用药,II组实行常规用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表1数据得知,两组临床疗效有很大不同,相比较,I组患者临床疗效更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数据得知,两组用药出错率、药物不合理运用率有很大不同,相比较,I组患者用药出错率、药物不合理运用率更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理应用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效果更理想,可以强化临床疗效,值得广泛利用。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近些年来国家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生态,力求“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共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们被各类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类病原体围绕,在机体缺乏锻炼、免疫力低下等情况出现时,各类病原体争相恐后的侵入人体。基于此,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药物以其抗菌效果明显、对人体器官系统伤害小而成为抗生素类药物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也正是因为使用频率的增高,使得病原菌在被抗生素遏制、消减的过程中不断的进化、改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致病细菌已转变为新的亚型,对头孢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用药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也在逐渐增高,这给患者生活造成了精神与身体双重的沉重负担。依据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症状,明确累及的系统,具体用哪种药物产生的副反应比重大,日后在治疗用药中可以减少此类药物的应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儿科青霉素类及头孢类药物迟发型不良反应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供相关人员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儿科青霉素类及头孢类药物迟发型不良反应特点。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7例儿科青霉素类及头孢类药物迟发型不良反应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剂型、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以及表现症状等进行总结与归纳。结果青霉素类与头孢类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无较大差异,P>0.05,说明药物种类对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不大;47例患儿中,由注射剂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发生率为95.7%,由口服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组间差异较大,具有统计意义,说明注射制剂更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所有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均在用药12h后,其中再次给药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2%,明显低于再次给药后的84.8%,组间体现为P<0.05的最终检验定论,具有统计意义;患儿的不良反应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以及皮疹,其中皮疹的发生率最高,无其他症状表现。结论即使治疗前药物皮试显示阴性,在用药12h或进行再次给药后也应对患者的各种不良反应进行密切观察,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提高用药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围绕目前临床青霉素类药物治疗中所致的泌尿系统不良反应而展开。方法将我院2017年7月之2018年8月的100位发生青霉素类药物而致使泌尿系统疾病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这100位患者的相关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重点对青霉素类药物的给药方式、药剂类型和不良反应情况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临床青霉素类药物所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中,口服和静脉给药模式分别占据了百分之四十八和百分之二十八的比例。其中,注射青霉素类药物剂型而导致的泌尿系统不良反应主要是粉类药物注射,由它所致的不良反应一共占据了百分之六十五点三八的比例。而口服青霉素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是片状剂型药物,在所有口服青霉素药物致不良反应中它占据了百分之六十六点六七的比例。另外,经研究返现,肾功能衰竭是青霉素类药物所致的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在所有不良反应中是最为常见的。结论就目前而言,临床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发生的不良反应相十分常见,故此,临床使用青霉素类要我时必须慎重,尽量减少或是避免病人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β-内酰胺类头孢及青霉素类药物临床应用及合理用药性。方法 选取2019年8月到2021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β-内酰胺类头孢类及青霉素类药物的500例患者进行此次研究,统计对患者的使用药物具体类型,并观察用药不合理问题的发生情况。结果 500例患者中,92例患者使用阿莫西林胶囊,88例患者使用注射用头孢呋辛,60例患者使用注射用苯唑西林钠,57例患者使用头孢西丁,40例患者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37例患者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35例患者使用注射用苯唑西林钠,33例患者使用注射用头孢地嗪,29例患者使用氨芐西林胶囊,25例患者使用注射用氨曲南。出现用药不合理的问题为5.20%(26例)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β-内酰胺类头孢类及青霉素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极易出现使用不合理的问题,这就需要谨慎的对患者用药,避免出现药物滥用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耐药性,并分析分离菌株的耐药基因。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CRAb 339株,以药敏试验检测CRAb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法检测分离菌株耐药基因携带情况。结果339株CRAb菌株对阿莫西林/舒巴坦、氨曲南、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和哌拉西林耐药率最高,对替加环素、多黏素菌B敏感性最高。PCR扩增结果显示,检出的耐药基因以OXA-23(83.14%)、OXA-51(77.01%)、ADC(73.56%)和VIM(15.71%)为主。每株菌株检出1~7种耐药基因,其中检出5种耐药基因的菌株最多,为81株(31.03%)。结论CRAb菌株的耐药性具有一定特征性,携带的耐药基因以OXA-23、OXA-51、ADC和VIM型为主,临床应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筛查住院患者肠道定植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ales,CRE)的检出率,并分析CRE菌株分子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采集2019年3月至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和血液内科(移植病房)213例住院患者的粪便、直肠拭子或肛周拭子标本,应用含碳青霉烯类药物的麦康凯平板法筛查CRE菌株,并进行细菌鉴定、药物敏感试验,选取重点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分析其多位点序列分型、荚膜血清型、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和质粒携带特征。以菌株KPN FJ723042序列作为参考,对所有菌株序列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共检出CRE菌株23株,检出率为10.8%(23/213);其中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15株(65.2%),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各3株(13.0%),弗氏柠檬酸杆菌2株(8.7%)。单核苷酸多态性聚类分析表明,15株CRKP有2组主要克隆型,均在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内流行。15株CRKP均属于ST11-K64型,均携带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2型(β-lactamase 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 2,blaKPC-2)基因;12株CRKP携带毒力基因黏液表型调控基因2型(regulator of mucoid phenotype gene A2, rmpA2)、iucABCD。结论住院患者中肠道定植CRE的检出率较高,以ST11-K64型CRKP为主,CRKP菌株兼具多重耐药性和毒力特征,有医院传播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患者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的耐药性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确定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II评分)对CR-AB老年感染者死亡的预测作用。方法抽取株洲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老年CR-AB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监测其CR-AB感染情况。依据感染后30 d内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57例)和存活组(139例)。分析CR-AB感染老年患者的耐药性,统计分析老年CR-AB感染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2018年至2019年株洲市中心医院共196例年龄≥65岁患者发生CR-AB感染,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为常见,CR-AB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耐药率最高,耐药率均>90.0%,其次为复方新诺明耐(65.1%)、替加环素(44.8%),未产生多粘菌素耐药。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入院后曾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机械通气时间≥7 d、高APACHEⅡ评分是影响CR-AB老年感染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PACHEⅡ评分预测CR-AB感染老年患者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54(95% CI:0.686~0.822,P<0.001),临界诊断值为26.5分,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4.9%、70.5%。结论老年CR-AB感染患者耐药情况严重,如患者入院后感染前使用过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机械通气时间≥7 d以及高APACHEⅡ评分要警惕预后不良,APACHEⅡ评分对老年CR-AB感染患者的预后具有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对血液病患者病死率的影响,寻找引起感染的预测因素和分析预后的风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CRPA提供依据。方法本项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血液系统疾病治疗期间住院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成人患者。比较CRPA和碳青霉烯类敏感铜绿假单胞菌(CSPA)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和病死率。主要观察终点是30 d全因病死率。结果共81例患者纳入研究,CSPA组58例,CRPA组23例,主要为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占79.0%(64/81),发生感染时中位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为0.24×109/L。CRPA的独立风险因素是感染前平均住院时间长(P=0.013,OR=1.045)和30 d内曾经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P=0.005,OR=8.132)。81例患者30 d全因病死率为29.6%(24/81);归因病死率为13.6%(11/81);肺部感染是主要死亡原因,占41.7%(10/24)。CRPA组30 d全因病死率显著高于CSPA组[60.9%(14/23)比17.2%(10/58),P<0.001]。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校正,仍证明碳青霉烯类耐药感染与30 d病死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1,OR=5.427),独立预后因素为年龄、碳青霉烯类耐药、感染发生前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和感染发生时功能状态。结论血液病患者CRPA感染后病死率高、预后差;肺部是主要感染部位,肺部CRPA感染是血液病患者重要死亡原因,应密切监测并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