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某国有企业发生的一起未遂群体上访事件应对处理过程的描述和分析,揭示群体思维、去个性化、群体极化、态度、自我价值保护、不充分理由效应等社会心理学现象在现实工作生活中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探讨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对改善和提升管理的重要意义。

  • 标签: 税单风波 社会心理学 群体思维
  • 简介:本文从社会心理学建构论的视角出发,建构了医患信任关系建设的社会心理机制模型,主张医患信任关系是一种医患双方——信任方与受托方角色互动的信任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医患信任的过程性理论框架:基于就医前医患之间的"原发性信任",通过医患双方的互动产生"互动性信任",最终形成较为稳定的医患信任关系。据此揭示医患信任作为大社会中的医患制度信任、医患群际信任与小社会中的医患人际互动相互嵌入的特性。其中,隐性的"原发性医患信任"反映着医患直接接触之前的社会心理活动背景,在医疗活动中为医患双方的互动过程所激活;"互动性医患信任"则聚焦于医患接触的始末并且分为"初始"状态和"即时"状态,反映出医患关系的动态性和建构性。

  • 标签: 医患信任 制度信任 群际信任 原发性医患信任 互动性医患信任
  • 简介:自杀按照其行为过程可分为自杀意念(有关自杀行为的重要想法)、自杀计划(构思一个可行的方案实施自杀)、自杀企图(亦称为"自杀未遂",即抱着求死的目的实施自残行为)和自杀身亡等4种状态。引发自杀行为的动因极为复杂,心理学、社会学、神经生物学和人口学因素相互交织。

  • 标签: 自杀问题 社会心理风险 防护 军人 自杀行为 人口学因素
  • 简介:摘要国家对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2016年10月25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1月1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这些都显示了国家层面的努力。从两个方面理解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首先、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美好生活需要”由物质需要与心理需要共同构成。现在人们的物质需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但心理需要的满足却远远不够。其次、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负面社会态问题突出,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专业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队伍短缺,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管理体系和行业立法尚未健全。

  • 标签: 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美好生活需要 解决社会问题需要
  • 简介:摘要本报告通过多种渠道对徐州市的社会心理服务情况以及市民对社会心理服务的认识和期待进行了调查,并基于调查内容分析了现有工作的长处和不足,结合国内外其他城市的优秀经验,为徐州市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建议和对策。

  • 标签: 社会心理服务 体系建设
  • 简介:研究以江苏省56个派出所的376名警察为研究对象,搜集关于社会心理安全氛围、情绪要求和情绪耗竭的自我报告的数据,并使用SPSS24和HLM7对有关数据进行处理。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组织的社会心理安全氛围水平对员工个体感受到来自工作的情绪要求和情绪耗竭有预测作用,前者与情绪要求和情绪耗竭呈现显著负相关;情绪要求与情绪耗竭呈现显著正相关;工作中的情绪要求对组织的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和个体的情绪耗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

  • 标签: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 情绪耗竭 职业倦怠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当今时代,大学生是我国主要消费群体之一,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还不够成熟,容易被其他因素所影响,从而导致了畸形消费。这种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同时也增加了大学生的经济负担。对于大学生的这种畸形消费方式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对他们的消费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提醒他们在进行消费的时候要理性的思考,让自己的消费更加的合理。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层次剖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 标签: 大学生 畸形消费 社会心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干眼症患者的社会心理状况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门诊2018年2月到2018年5月收治的600例干眼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分为针对组(针对性护理干预)及常规组(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后的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分情况。结果进行护理后,针对组患者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常规组,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干眼症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社会心理状况,提升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学习并应用。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干眼症 社会心理状况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在慢性胃肠道疾病中的影响。方法90例慢性胃肠道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并且都施以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加用专业心理干预法。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78%比对照组84.44%高,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22%比对照组15.56%低,P<0.05。结论社会心理因素能影响慢性胃肠道疾病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需引起重视。

  • 标签: 慢性胃肠道疾病 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 康复治疗
  • 简介: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认知偏差是产生群体性事件的内在根源,由认知引发的情绪是群体性事件的动机因素,群体的相互作用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行为推力,群体性事件中不同类型的参与者各持不同的目的和心态,需因人施策。

  • 标签: 群体性事件 社会心理学 分析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渐渐发展,我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处于不同阶段的人们所存在的心理压力等日益突显。社会心理学在生活当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升,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也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本文主要就压力、抑郁与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进行阐述。

  • 标签: 压力 抑郁 健康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重要的影响。网络大数据的形成为计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大数据的发展也为人们研究大数据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对网络大数据的研究,能够发现其规律,应用到各行各业中来。目前,整个信息化社会已经成为了网络大数据时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是对以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经验论”,基于网络大数据的发展下,社会心理学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

  • 标签: 网络大数据 社会心理学 进展
  • 简介:以缅北果敢"2.09"事件为例,对边境安全事件中民众社会心理状态进行调研后发现,民众社会心理并非现有心理学研究成果所述的简单线性发展。其所可能出现的反复曲折、复杂多样的心理状态,与事件进程影响程度、民众应对能力以及国家应急保障措施三个方面因素相关。基于该案例,边境地区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应提升对民众危机应对教育、心理援助体系建设、信息发布机制建设以及系统安全保障三个方面的关注,力争将边境安全事件社会影响降至最低。

  • 标签: 突发事件 非传统安全 社会心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卒中后抑郁在卒中急性期的检出率,分析PSD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为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自2017年01月至2017年12月在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卒中患者共579例,按照患者的PHQ-9量表评分和诊疗指南将患者分为PSD组和非PSD组,搜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在入院第1周采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PatientHealthQuestionnaire-9,PHQ-9)、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arthelIndex,BI)、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评定,分析在该地区卒中急性期患者的卒中后抑郁检出率和影响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卒中后抑郁在卒中急性期(4周)的检出率为38.17%,其中以轻中度抑郁为主。PSD组BI评分均较同期非PSD组低;PSD组患者较非PSD组更倾向于消极应对问题;经多因素分析,脑卒中患者的独居、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性格(内向)、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BI属于PSD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牡丹江地区PSD在卒中急性期(4周)的检出率偏高,对于BI评分较低、消极应对、社会支持度较差的卒中患者的情绪状态应给予重点关注。

  • 标签: 脑卒中 卒中后抑郁 发病率 社会心理因素
  • 简介:恭维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一种言语行为。汉语恭维语的社会文化心理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与人性基础产生的。恭维语的产生与使用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恭维语是社会等级在语言形式上的必然反映,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传承性。恭维语在交际中的重要社会作用与人性的基本特点是吻合的。恭维语是人性弱点的直接体现,虚荣心则是人们使用和接受恭维语最根本的社会心理基础。在一个讲究人情面子的社会中,恭维语是维系面子的一种重要的语言手段。汉语恭维语的社会文化心理类型,主要包含求和心理、投机心理、媚俗心理以及面子心理等方面。

  • 标签: 恭维语 社会文化心理 求和 投机 媚俗 面子
  • 简介:舆论场中的网民心态是现实社会态的折射,能对现实心态产生深刻的影响,研究舆论场中网民心态的变化发展趋势,对于塑造积极的现实心态和良好的舆论氛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比分析近几年的舆论热点事件,发现网民心态已经发生积极的变化,集中体现在爱国主义情感强烈、全球化视角、世界意识显现、情感态度理性化、空间思维提升、话题多元化等。其中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倾向,需要采取措施培育健康理性的舆论环境。

  • 标签: 网民 舆论场 社会心态 变化
  • 简介: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宽容是个体平和包容地看待与己不同的价值理念、言谈举止等社会存在的积极心态,它存在人际宽容、群际宽容和文化宽容三个分析层次。每一层次上的宽容均可作为信任源而增加社会信任。"认同-渲染"模型认为,宽容与信任之间存在相互建构的关系,并且在人际、群际和文化三个层次间通过两种不同的社会心理机制而起作用。其中,从人际到群际再到文化的自下而上的作用路径主要通过社会渲染机制实现,从文化到群际再到人际的自上而下的作用路径则通过文化认同机制实现。为验证这一理论模型,还需要完善宽容的维度指标、构建相应的测量工作,并积累更多的经验证据。

  • 标签: 宽容 信任 宽恕 社会心态 “认同-渲染”模型
  • 简介:中国人社会态的主要基质在家庭中体现尤为突出。涵养转型期的社会态,家庭及其世代相传的家风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重建和谐的心态秩序应重新审视。良好的家风、家规在夫妻之礼、父母之爱、兄弟之情中得以世系繁衍、血脉相传。人们基于追求美德与秩序的社会态崇尚修身、养德的家风。小共同体本位的规范影响到大共同体本位的醇正清明。

  • 标签: 家风 中国社会心态 个体与群体 社会秩序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