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拉斯韦尔5W模型分析《道德经》翻译传播发现:传播主体需彰显主体意识,具有自己的见解和选择,对传播的内容和目的具有自觉性;传播内容需精心选择,老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和谐思想,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找到依据,为消除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差异且融合共存提供交流机会;传播媒介是《道德经》走出国门并“俘获”国外受众的渠道,是连接传播者与受众的纽带;受众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考量因素,没有受众的传播是不成功的传播,而传播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受到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两者关系的制约;翻译传播的效果是传播模型的最后环节,具有意识形态性和文化不等值性等特点。
简介:摘要: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浪潮涌起的时代,是一个文化多元化、个人需求多元化的时代,也是呼唤中华民族文明走向世界的时代,《中国文化常识》一书的海外传播为新时代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基于对此书中的文章进行翻译,结合翻译传播学的相关内容,对中国文化外译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中国文化翻译传播“三”原则:译介效果为前提、目标读者为中心、译者为“把关人”。
简介: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翻译理论,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在国际学界获得了认可。但是,中国学者主动积极宣传和推广中国翻译理论的意识仍然有待提高,国外学者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关注度不是很高。学界应该强化国际传播意识,主动积极推介当代中国翻译理论,提升中国翻译理论的国际认知度,促进国外学者的间接传播,助力建构中国翻译理论话语体系。
简介: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翻译理论,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在国际学界获得了认可。但是,中国学者主动积极宣传和推广中国翻译理论的意识仍然有待提高,国外学者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关注度不是很高。学界应该强化国际传播意识,主动积极推介当代中国翻译理论,提升中国翻译理论的国际认知度,促进国外学者的间接传播,助力建构中国翻译理论话语体系。
简介:摘要 :在翻译这一活动过程中,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其他类型的符号,都参与意义的构建,从而实现信息传递的目的。在从一种语言文字到另一种语言文字的转换过程中,对于某些类型的原文本,译者应关注的不仅有语言文字信息,还有除此之外 的文化传播。 人类自有文化开始就有传播在进行,传播促进文化发展,异语文化之间的传播属于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传播,必须通过翻译才能够实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翻译就没有异语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与发展。翻译必然是一种杂合的产物,把各种不协调的东西糅合进异族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混合物中。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不可通约性,既确立又破坏了文化身份。在各种程度的开放中,文化优越感或自卑感决定了如何形成和重新形成规范的翻译策略。由于翻译在一个具有不同文化的意义系统里运作以及阅读受到文化制约和寓意,翻译中出现了复杂的文化移入模式,极易生变却又持续不懈。对于不同文化而言,翻译意味着不断的调整和换置。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正在走向世界。儒家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儒家文化也就了解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本文从文化身份的定义出发,对儒家价值观的内涵进行分析,通过对儒家文化的翻译研究,探索儒家价值观的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