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检讨了唐代史馆史官所带的几种使职官名,从初期比较笼统含糊的“史官”、“修史官”,到后来比较精确的“修国史”、“监修国史”、“直史馆”和“史馆修撰”,并论证何以这些是使职官名,有特定的动宾结构和含义,以及唐代官员如何带着各种本官,去出任这些史馆使职。
简介:<正>唐代的转运使是一种重要的差遣官。瞿蜕园先生在《历代宫制概述》中说:转运使是一项“唐代临时性质的要职。”这是对的。不过,唐代的转运使并非一直都是临时性的。陈仲安先生《唐代的使职差遣》一文已经指出:玄宗时,在财政部门出现了名目繁多的使职,“这些使职有些是因事立名,事罢即废,如劝农使等;有些则逐渐形成为长期设置的固定职务了,如转运使等便是。”的确,在财政方面的许多差遣官中,转运使是一种由临时性逐渐变成固定的重要职官。
简介:五代军事性质的使职官在继承唐朝的基础上又有创新,许多非军事色彩或在隋唐时期军事色彩较淡的使职都带有了军事意味;军巡使和亲军侍卫使等带有司法色彩的军管系统的产生,意味着五代司法建设的突破;枢密使、三司使更多的涉足军事;出于军事考虑,恢复了营田使的设置;反映了五代动荡中又有革新的社会特点.
简介:古代的职官,基本上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坑的萝卜,叫散官,相当于今天的巡视员和调研员。个别皇帝,因为特别重视某个坑,也有不安插萝卜的特例。但更多的皇帝,喜欢给自己偏爱的萝卜额外挖。
简介:汉代的“门下”主要指门庭之下、食客和冠以官名用于特指主官自辟的低级掾属。掾、督、督盗贼、功曹、祭酒、书佐、孝子、循行、议生、游徽、贼曹、史和五吏都是汉代的“门下”官。“门下”官上承先秦,至汉代有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大致来说,其过程是地位逐渐升高,期间虽一度沉寂,但最终至东汉末年与主官的亲密关系达到了顶峰。
简介:汉代集市贸易繁荣,政府对集市贸易的管理也很重视汉代地方有一套完整的职官体系,即市令(长)、市丞、市椽、市啬夫、市吏、市佐、市平、门吏(卒)、列长、伍长集市的治安、税收、看护等职责都要由市场官吏执行,他们也促进了汉代集市贸易的繁荣。
简介:古代官员的许多特权和待遇与在职密切关联。一旦辞职或退休便荣禄皆无。
简介:“上公”位于汉代帝国官僚系统的顶端,是地位和声誉最高的官。“上公”一词在汉代有三个含义,分别为高于三公的官、类于三公位的官和爵位。“上公”的外延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宋公、卫公、“四辅”以及被特别赐予“位三公上”的大将军和骠骑将军。通过对各个“上公”职官的详细考察,纠正了“上公”职官乃政治花瓶的传统错误观点,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有些“上公”职官并非橡皮图章,反而具有很大的实权,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政治影响。
简介:职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蜀汉承袭汉代官制,但因其国情,与汉制又不全相同.本文通过对刘备当益州牧、汉中王时的职官构架,蜀汉王朝职官以及地方职官等方面的分类总结统计,整理出了蜀汉职官制度的大纲和基本体系.最后,又指出蜀汉官制的特点,如多承汉制,相权过大,官宦子弟入仕太便,文官武称,高位低职普遍等等.
简介:《通典》是第一部政书体史书。《职官典》作为《通典》九门之一,记述了历代官制沿革,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官制史料,是研究官制史的必读之书。本文主要对所见《职官典》的史事讹误进行订正。
简介:《通典》是研究制度史的必读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虽详加校勘,但依然存在史事记载失实问题。今仅就《通典·职官典》记载十四则失误,略作辨析。
简介:商代史是目前在史学研究中既有出土实物相证又有传世文献记载的王朝史,其文明发展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有了相对成体制的政治制度。其职官的设置也体现出对后世职官制度的影响的深远性。本文即选取其中一个小的切入点,着重对商代王室职官名、职官职能以及有关其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中得出关于我国古代职官制度发展的起点以及脉络的个人的见解。职官制度的形成,对体制统治皆有深刻的作用。
简介:<正>《明史》卷74《职官志》三曰:“洪武元年命在京兵马指挥司并管市司,每三日一次校勘街市斛斗、秤尺,稽考牙僧姓名,时其物价。”(中华局标点本第1815页)按:“牙僧”误,应作“牙儈”。“儈”字和
简介:目前,学界对千人类职官存在一些片面的理解和错误的论述。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充分占有和全面梳理后认为,千人类职官的出任人员没有民族成分的限定,官级与司马平级;千人有时作地名用,指千人部众的屯驻地;千人类职官如"左千人、左骑千人"中的"左",当取"副"之义,即"副职"。
简介:
简介:《文献通考》是研究制度史的必读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虽详加校勘,但依然存在史事记载失实问题,今仅就《文献通考·职官考》所见十二则失误,略作辨析。
简介:北宋孙逢吉编纂的《职官分纪》,是一部关於北宋元佑以前历代职官制度及职官典故的类书。其所边录的历代官制文献资料,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其所记载的关於北宋元佑前的官制,为研究宋代官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成为案头常用书。宋代以来,该书仅以抄本传世,故版本流传情况较为复杂,目前亦缺乏相关研究。本文以《职宫分纪》各本问世年代为序,参考宋以後史料特别是各家藏书目录、题跋,试图厘清《职官分纪》诸本的产生年代,及其在藏书家、藏书单位间的辗转递藏,同时介绍各本特别是现存诸本的版本特徵。
简介:从东都建立到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东都洛阳的中央机构主要有东都御史台及一些事务性机构,其职官基本都是实职。东都洛阳的中央职官为区别于西京长安,一股在官职前面加上“东都”、“东京”或者“都”等字样。
简介:《"蒲州刺史充关内盐池使"与景云政治》一文认为景云二年太平公主被太子党排挤到蒲州后利用其党羽裴谈身为蒲州刺史、又跨行政区划兼关内盐池使的机会控制京师地区和朔方军的食盐供应,迫使太子李隆基低头,主动请求太平公主回京,由此太平公主成为唐朝历史上第一个用盐进行政治斗争之人.而笔者认为,京师、朔方军的"食盐短缺"是不存在的,而朔方军的控制权在这段时间里非但没有旁落,反而被太子党愈加牢固地握于手中.所以说,《"蒲州刺史充关内盐池使"与景云政治》的结论很可能并不成立.
简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璀璨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作为制度文化重要内容的民族职官制度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容、多姿的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职官制度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不仅对以后的中国职官制度,而且对历朝历代的民族职官制度产生重大影响.
唐代史馆史官的使职官名
唐代转运使成为固定职官考
论五代使职官的军事化
职官
汉代“门下”职官述论
汉代的集市管理职官
古代离职官员待遇
汉代“上公”职官述论
蜀汉职官制度研究
《通典·职官典》勘误十五则
《通典·职官典》献疑十四则
卜辞所见商代王室职官名刍议
《明史·职官志正误一则》
“千人类职官”探析
“非典”击倒失职官员的启示
《文献通考·职官考》校误十二则
《职官分纪》版本源流考述
唐东都职官称谓变化简析
对《“蒲州刺史充关内盐池使”与景云政治》一文的不同意见
论先秦时期民族职官制度文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