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索淋巴水肿过程中皮肤微淋巴管的病理生理改变。方法自2013年11月至2015年9月,对37例淋巴水肿患者(原发性淋巴水肿26例,继发性淋巴水肿11例)行皮肤活检术,切取足背或上臂内侧全层皮肤,以正常人皮肤标本作为对照组(n=7),免疫荧光染色标记淋巴管内皮标志物Podoplanin,平滑肌标志物α-SMA,计算每位患者α-SMA+淋巴管%(α-SMA+淋巴管数/淋巴管总数)、淋巴管密度、管腔面积,并与对照组比较。吲哚菁绿淋巴造影(ICGlymphography)检查淋巴管功能。结果淋巴水肿患者皮肤微淋巴管出现不同程度的“肌化”改变。原发性、继发性淋巴水肿患者组α-SMA+淋巴管%分别为47.5%、73.2%(中位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5%),P〈0.01;两实验组管腔面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实验组淋巴管密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于健肢淋巴管的影像学表现,淋巴水肿肢体均呈现出真皮反流的荧光影像。结论皮肤微淋巴管“肌化”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慢性肢体淋巴水肿的重要病理改变,并参与疾病的演变。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CDT技术在消除肿瘤患者肢体淋巴水肿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3月-2021年7月期间收治的138例出现肢体淋巴水肿的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A组和观察B组,各69例。给予对照A组常规消肿技术进行治疗,给予观察B组CDT技术进行治疗,并对两组的上肢周径变化情况和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B组肘横纹上10cm、腕横纹、肘横纹下10cm周径显著的比对照A组的低,治疗总有效率显著的比对照A组高,两组比较均呈显著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出现肢体淋巴水肿的肿瘤患者的过程中使用CDT技术,能够显著的改善患者肢体水肿程度,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简介:目的观察手法淋巴引流综合消肿疗法(ComplexDecongestiveTherapy,CDT)治疗各类肢体淋巴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对102例不同病因和部位的肢体淋巴水肿患者给予CDT治疗1个疗程(4周),治疗期间采用多频生物电阻人体成分分析仪监测组织水肿程度和人体BMI变化,卷尺测量患肢周径变化。治疗结束后嘱患者行自我CDT治疗。结果102例患者经CDT治疗后患肢组织水肿程度、BMI指数和肢体周径均显著下降(P<0.001)。治疗前后水分、周径、BMI变化均具有明显相关性(r=0.445、0.567、0.572,P<0.001)。随访6个月,90%的患者坚持自我CDT治疗,无明显复发病例。结论CDT治疗可显著减轻各类淋巴水肿患者的肢体水肿程度、降低BMI,后续坚持自我CDT治疗亦不可或缺。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目标导向模式下下肢淋巴水肿信息收集表设计及在血管外科淋巴水肿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目标导向模式下下肢淋巴水肿信息收集表设计及在血管外科淋巴水肿综合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