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自单位研究作为一个学术话题进入学界视阈以来,多数学者都强调单位制度的中国特性和本土意义,认为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还是在其他社会主义再分配经济社会,都不存在“单位现象”,“单位体制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独特和关键的方面。”这样,单位制度及其运行过程中衍生出的单位现象,便成为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独有的产物。笔者认为单位制度固然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但如果我们过分强调其特殊性,则很容易将其“另类化”,进而导致我们对单位性质的误解。事实上,如果我们将单位制度置于工业主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便会发现单位制度与现代性间天然的内在关联。“现代性带来了集体和集体认同边界建构的独特模式。”
简介:从社会心理学的两种内隐理论出发,通过考察民众对社会与文化变迁的信念,解释近代以来古今中西文化论争所反映的几种对中国文化和现代化的主要态度。民众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从过去到未来变迁的认知具有三种特征:传统与现代逐渐融合;积极指标总体线性增长;好与坏相互激荡凸显社会活力。民众的中国文化本质论由实体论和不变论两个维度构成,实体论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本质的不同,不变论认为中国文化不可改变;实体论是对中国文化持积极态度的基础,但只有结合不变论,才能解释对中国文化的否定和肯定态度。社会变迁认知和中国文化本质论,从内隐理论的不同角度共同揭示了中国人在近代中国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背景下,应对中国文化认同危机的心理机制及其对全球化时代新的意义。
简介:20世纪50年代以前,南传佛教音乐与“索”调这一对重要的布朗族传统音乐类型,曾经见证了传统社会里僧、俗文化长期的紧密联系及族群/宗教/地域认同原生文化格局。从历时性角度看,半个多世纪以来,上述关系经历了多重社会与文化转型:“解构”——前三十年,紧密联系遭致解体,佛教音乐在艺术形态和基本内容上大体恢复原有的状态,“索”调则有了异常明显的变化;“重构”——其后二十年,两个乐(文)种之间产生了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对立意义,新“索”传遍各布朗族地区,滋生出新的社会关系以及区域/民族认同因素;“建构”——新世纪以来,官方与民间合力,“布朗弹唱”进入国家“非遗”,起到进一步强化和建构民族/国家认同及民族自治区域文化体系的作用。共时性层面上,则出现了宗教认同与族群、区域、民族、国家等多个认同层面之间并存、冲突和调适的状况。
简介:【摘要】执政合法性研究是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一个重要的理论研究领域,导致这种重要性的原因很显然缘于人类社会治理实践的需要,而对于执政合法性标准的建构却在西方几千年的社会历程中迭遇更替,对这一更替里程的考察无疑就是对该理论不断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的再度呈现。更具现实意义的是,在这一更替历程的考察中,我们可以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为今日的中国执政合法性建设提供借鉴,也可以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探索中国式执政合法性的理论和实践道路。【关键词】政治合法性价值认同法律执政合法性是20世纪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其根本的含义正如让?马克指出的那样:“最通俗地讲,合法性是对被统治者与统治者关系的评价。它是政治权力和其遵从者证明自身合法性的过程。它是对统治权力的认可。”[1]正是基于合法性对于人类政治社会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的重要程度,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执政合法性的标准进行判断也因此成为西方社会理论研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简介:摘要:傩舞为中国古代傩文化在现今乡民社会中保存和演绎的重要载体,亦是整个酉水流域少数民族为主体的乡民社会信仰生活的重要表现,也是该流域现实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的重要依据,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如何应对现代文化坚守传统文化,如何发展傩舞有着特殊性和研究意义。
简介:摘要:傩舞是宗教仪式表演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道具、表演形式等构成了民间宗教舞蹈的基本内容。但是目前傩舞却面临着很多无人能懂的尴尬局面。从人类学视角出发,剖析其舞蹈形态的文化内涵,舞步轨迹,象征性的图汇。并对其表现形态及符号象征含义进行解读,让更多的人认识傩舞中的文化意义。
简介:李逵形象从水浒戏到《水浒传》小说有一个演绎和变迁的过程。急躁莽撞作为李逵形象的最基本的性格特征,在元杂剧水浒戏流传的时期就已经定型,这一性格特征延续到了后来出现的《水浒传》小说当中。但是,水浒戏中的李逵和“小说”中的李逵在性格特征上仍然有较大的不同。水浒戏中的李逵在鲁莽之余,保持着自由气质、细心智慧和强烈的正义感;而“小说”中的李逵则具有愚忠宋江、嗜杀成性的恶劣品质。两者之间的较大差异正是读者对“小说”中李逵形象存在争议的原因。本文认为,李逵作为梁山泊的重要成员,始终保持着游民的文化身份,而愚忠首领和嗜杀成性正是古代游民普遍具有的性格特点。因此,《水浒传》作者赋予李逵的这些性格特点,实质上是对其游民品格的一种还原。相比之下,此前水浒戏中的李逵形象是作者理想化的产物。这种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游民的观点态度从认同到隔膜的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