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口咽通气导管与鼻咽通气导管间歇性高频喷射通气(IHFJV)用于肺炎患者无痛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术(PLVB)辅助通气的效果。方法择期行PLVB的肺炎患者160例,性别不限,年龄46~64岁,BMI 18~29 kg/m2 ,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80):鼻咽通气导管组(N组)和口咽通气导管组(O组)。N组置入内径4.0 mm的鼻咽通气导管,O组置入内径4.0 mm的口咽通气导管,行IHFJV,I∶E 1∶3,喷射频率100次/min,喷射峰压0.4 kPa,潮气量160 ml,每间歇2 min给予5次喷射:I∶E 1∶3,喷射频率20次/min,喷射峰压0.4 kPa,潮气量300 ml。分别于术前20 min(T1)、手术开始5 min(T2)、术毕即刻(T3)和术后5 min(T4)时记录SpO2。于T1、T3和T4时采集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检查期间托下颌、面罩加压通气、呛咳、气道痉挛、导管脱落或移位和体动的发生情况。结果与N组比较,O组T3时SpO2和PaO2升高,T3,4时A-aDO2降低,提下颌、呛咳和导管脱出或移位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口咽通气导管IHFJV用于肺炎患者PLVB辅助通气的效果优于鼻咽通气导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对长期机械通气(PMV)患儿撤机的临床效果及对呼吸力学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20年7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PICU)12例符合PMV并应用NAVA(包括有创、无创NAVA)进行撤机管理的患儿资料。记录患儿主要诊断、病原学、氧合指数(OI)、小儿危重症评分(PICS)、机械通气治疗情况、呼吸力学指标、PICU住院时间及预后,评估过渡到NAVA后的相关并发症。NAVA通气前后呼吸力学参数和血气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2例患儿中11例有基础疾病,早产儿合并慢性肺部疾病8例,其中Wilson-Mikity综合征2例;先天性脐膨出1例;Prader-Willi综合征(PWS)1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1例。8例患儿主要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总机械通气时间和PICU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2.0(25.0,39.0) d和39.5(29.5,48.5) d;有创NAVA和无创NAVA通气时间中位数分别为5.5(3.8,6.3) d和7.0(5.0,9.5) d。撤机成功率100%,出院生存率100%。患儿均无与NAVA通气相关的并发症。NAVA通气6 h后,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相比,呼吸力学参数无明显差异(均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降低[43.50(41.75,46.00) mmHg比48.50(45.25,56.00) mmHg,1 mmHg=0.133 kPa](Z=-2.253,P=0.024);动脉血氧分压明显升高[68.00(65.00,72.25) mmHg比62.00(59.00,64.75) mmHg](Z=-2.733,P=0.006);OI明显下降[3.70(3.38,5.60)比5.90(4.58,7.08)](Z=-2.272,P=0.023)。结论采用NAVA模式对PMV患儿进行撤机管理,安全可靠、撤机成功率高;与SIMV模式相比,NAVA模式可明显改善通气和OI,尤其是慢性肺部疾病或撤机失败的PMV婴幼儿,推荐应用NAVA模式撤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比例通气辅助通气(PA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我院行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治疗组(28例),对照组患者机械通气采用同步间歇指令-压力支持联合通气模式(SIMV-PSV),治疗组患者机械通气采用PAV;结果PAV组患者VT、呼吸频率(RR)、呼吸时间常数(RCexp)、吸气流速(InspFlow)等指标均明显优于SIMV-PSV组患者相应指标,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AV组患者平均气道压(Pmean)、气道压峰值(Ppeak)、吸气阻力(Rinsp)、呼气时间常数(RCexp)、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气分压(Pa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指标、撤机成功率与SIMV-PSV组相应指标间差异不明显,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PAV组患者舒适度优良率92.86%明显高于SIMV-PSV组82.1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V操作简单,患者更舒适,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在拔管前3 d内进行自主呼吸试验(SBT)时应用低水平辅助通气与T管法对呼吸力学差异的比较。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超过72 h、病情稳定且进入撤机阶段的25例困难撤机或延迟撤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到119例次呼吸力学指标,根据数据收集时使用的通气模式分为低水平辅助通气组和T管组。比较两组不同通气模式相关呼吸力学指标如食道压(Pes)、胃内压(Pga)、跨膈压(Pdi)、最大跨膈压(Pdimax)、Pdi/Pdimax比值、食道压-时间乘积(PTPes)、胃内压-时间乘积(PTPga)、跨膈压-时间乘积(PTPdi)、膈肌肌电(EMGdi)、膈肌肌电最大值(EMGdimax)、PTPdi/PTPes比值、Pes/Pdi比值、吸气时间(Ti)、呼气时间(Te)、呼吸周期(Ttot)的差异。结果与T管组比较,低水平辅助通气组有更高的Pes、PTPes、PTPdi/PTPes比值、Pes/Pdi比值和Te〔Pes(cmH2O,1 cmH2O=0.098 kPa):2.84(-1.80,5.83)比-0.94(-8.50,2.06),PTPes(cmH2O·s·min-1):1.87(-2.50,5.93)比-0.95(-971,2.56),PTPdi/PTPes比值:0.07(-1.74,1.65)比-1.82(-4.15,-1.25),Pes/Pdi比值:0.17(-0.43,0.64)比-0.47(-0.65,-0.11),Te(s):1.65(1.36,2.18)比1.33(1.05,1.75),均P<0.05〕;而T管组与低水平辅助通气组Pga、Pdi、Pdimax、Pdi/Pdimax比值、PTPga、PTPdi、EMGdi、EMGdimax、Ti、Tto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ga(cmH2O):6.96(3.54,7.60)比7.74(4.37,11.30),Pdi(cmH2O):9.24(4.58,17.31)比6.18(2.98,11.96),Pdimax(cmH2O):47.20(20.60,52.30)比29.95(21.50,47.20),Pdi/Pdimax比值:0.25(0.01,0.34)比0.25(0.12,0.41),PTPga(cmH2O·s·min-1):7.20(2.54,9.97)比7.97(5.74,13.07),PTPdi(cmH2O·s·min-1):12.15(2.95,19.86)比6.87(2.50,12.63),EMGdi(μV):0.05(0.03,0.07)比0.04(0.02,0.06),EMGdimax(μV):0.07(0.05,0.09)比0.07(0.04,0.09),Ti(s):1.20(0.95,1.33)比1.07(0.95,1.33),Ttot(s):2.59(2.22,3.09)比2.77(2.35,3.24),均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撤机行SBT时使用T管法较低水平辅助通气法增加了呼吸作功,因此行SBT过程中应避免长时间使用T管。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新生儿有创机械通气撤机后应用无创辅助通气对新生儿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研究对象为有创机械通气撤机后新生儿,在我院收治的新生儿中纳入40例作为研究样本,对新生儿有创机械通气撤机后予以无创辅助通气,研究新生儿血气指标(PaO2、PaCO2等)、并发症发生率(气胸、肺部感染、撤机失败等)。结果:无创辅助通气过渡过程中PaCO2、PaO2等血气指标仍可维持正常,新生儿撤机后并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结论:在新生儿有创机械通气撤机后应用无创辅助通气治疗的效果显著,能维持新生儿的血气指标,降低撤机失败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对急诊呼吸衰竭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呼吸衰竭患者根据病情需要平均分为NPPV治疗组(无创正压机械通气)与IPPV治疗组(有创正压机械通气)。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不同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后,NPPV治疗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IPPV治疗组的65.0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PPV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3%,与对照组的10.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机械通气辅助性治疗,效果较佳,值得广泛应用;急诊医务人员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状态选择合理、有效的机械通气方法,以此保障治疗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模式对神经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应用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2年5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收治的需要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54例脑血管病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器分配至NAVA组和压力支持通气(PSV)组,每组27例。两组患者通气时间均≥72 h。记录两组患者基础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者入组后28 d无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入组后90 d生存率、NS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NSICU病死率、住院病死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及呼吸力学指标、动脉血气、生命体征和膈肌功能指标变化。结果NAVA组患者入组后28 d无机械通气时间较PSV组显著延长〔d:22(15,26)比6(0,23),P<0.05〕;但两组总机械通气时间、入组后90 d生存率、NS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NSICU病死率、住院病死率、GOS评分、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呼吸力学参数方面,NAVA组患者入组后机械通气3 d时呼出潮气量(VTe)较1 d、2 d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PSV组〔mL:411.0(385.2,492.6)比489.0(451.8,529.4),P<0.01〕;同时NAVA组2 d、3 d时分钟通气量(MV)均显著高于1 d,且2 d时显著高于PSV组〔L/min:9.8(8.4,10.9)比7.8(6.5,9.8),P<0.01〕,而PSV组MV无显著变化。NAVA组1 d时气道峰压(Ppeak)和平均气道压(Pmean)均显著低于PSV组〔Ppeak(cmH2O,1 cmH2O≈0.098 kPa):14.0(12.2,17.0)比16.6(15.0,17.4),Pmean (cmH2O):7.0(6.2,7.9)比8.0(7.0,8.2),均P<0.05〕;但两组2 d、3 d时Ppeak和P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动脉血气方面,两组p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随着机械通气时间延长,两组患者3 d时pH值均明显高于1 d。NAVA组1 d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显著低于PSV组〔mmHg(1 mmHg≈0.133 kPa):122.01±37.77比144.10±40.39,P<0.05〕,但两组2 d、3 d时Pa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生命体征方面,NAVA组1、2、3 d时呼吸频率(RR)均显著高于PSV组〔次/min:1 d为19.2(16.0,25.2)比15.0(14.4,17.0),2 d为21.4(16.4,26.0)比15.8(14.0,18.6),3 d为20.6(17.0,23.0)比16.7(15.0,19.0),均P<0.01〕。在膈肌功能方面,NAVA组3 d时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显著高于PSV组〔cm:0.26(0.22,0.29)比0.22(0.19,0.26),P<0.05〕;两组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AVA组2 d、3 d时膈肌增厚分数(DTF)均显著高于PSV组〔2 d:(35.18±12.09)%比(26.88±8.33)%,3 d:(35.54±13.40)%比(24.39±9.16)%,均P<0.05〕。结论NAVA模式可安全地应用于神经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能够延长无机械通气支持时间,使患者获得更优的肺保护性通气,同时在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改善膈肌功能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辅助治疗急性心衰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68名急性心衰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无创正压通气辅助常规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包括SBP、HR、RR、PaO2、PaCO2、PH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79.4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是辅助治疗急性心衰患者的有效措施,对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呼吸功能、血气等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儿科呼吸病房中实施无创辅助通气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此次研究中于我院感染科内的儿科呼吸道疾病中选取41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均存在有不同类型呼吸系统疾病,并伴有肺部炎症等问题,均需接受辅助通气,对此为其实施了无创辅助通气,并配合实施了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分析其具体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2d后,患儿的PaO2、PaCO2、PaO2/FiO2等血气指标分别改善至(12.46±1.25)kPa、(5.38±1.06)kPa、(343.54±18.65);反观治疗前分别为(6.52±2.04)kPa、(6.04±0.85)kPa、(231.05±18.67),相比之下存在明显差异,(P<0.05)。同时在治疗及护理后,所有患儿停用,结论:通过无创辅助通气的应用,有助于改善患儿血气指标,并且在护理干预措施的配合下可有效撤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辅助治疗ICU重症心力衰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抽样调查法抽选我院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抽样数量为100,将其中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剩余50例纳入实验组,采用无创机械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对比,实验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治疗,在对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治疗时加用无创机械辅助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简介:【摘要】 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PPV),是一种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病人的护理上运用的较为广泛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1]其通过在进行机械通气时, 将病人置于俯卧式体位,以促使其下垂不张区域肺扩张,从而改善肺部通气血流 比值,确保通气血流相匹配,并增加患者残气功能量,进而改变膈肌的运动方式和位置,改善肺依赖区通气 / 血流比值,最终达到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氧合作用的效果。[2]俯卧位通气是临床上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常用救治手段,其治疗已被大量研究证实,不仅可提高ARDS救治率,同时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3]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是急诊重症患者进行诊治的重要场所,肺部感染是急诊重症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