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SBK(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5月到我院接受SBK手术治疗的近视患者48例(96只眼),48例近视患者均为双眼近视,均行SBK手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的视力、眼压、柱镜度数、球镜度数及总康复率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评价SBK治疗近视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患者的视力、眼压及球镜度数具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患者的视力、球镜度数、眼压及柱镜度数逐渐上升后有略微下降,相邻时期波动幅度较小,最后趋向平稳。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患者视力、球镜度数、眼压有明显的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总康复率为10.4%;术后1个月,总康复率为50%;术后3个月,总康复率为92.2%。其中术前~术后1周共有5例患者康复,康复率为10.4%;术后1周~术后1个月够有19例患者康复,康复例数为39.6%;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共有20例患者康复,康复率为41.7%。结论SBK手术治疗近视有显著的疗效,安全稳定性高,有利于矫正较高度数近视患者及眼角膜较薄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46例(65眼),眼轴长度在25.5~32.4mm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摘除,并植入5.5mm折叠式人工晶体。其中眼轴长度25.5~28.5mm39眼(A组),眼轴长度29.0~32.4mm26眼(B组),随访8个月~2年,分别观察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A组的39眼中,视力恢复≥0.5者33眼(84.6%);B组的26眼中,视力恢复≥0.5者17眼(65.4%),其中3例患者因白内障较大、较硬,>Ⅳ级核,改为小切口摘除白内障,并植入人工晶体。2例后囊膜破裂患者均在B组,1例行前玻切后将人工晶体植入睫状沟,术后矫正视力0.5;1例行前玻切,二期行人工晶体睫状沟缝合固定术,术后矫正视力0.3。结论超声乳化摘除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治疗安全有效。眼轴短的患者视力恢复总体优于眼轴长的患者;眼轴长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更大;对于晶状体核较大、较硬者,宜采用小切口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的手术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香格里拉中学生近视发生的现状极其影响因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来减少近视状况的发生,保护学生的视力。方法在香格里拉一中、二中、三中和迪庆民专这四所学校中,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中学生400名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视力进行检测调查,并让其填写调查问卷,找出近视的原因。结果在这400名中学生中,有98的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近视。而性别、连续用眼时间、家庭成员有无近视史、眼睛离书本的距离、户外活动的时间频率等都对中学生的视力有影响。结论香格里拉中学生患有近视症状的人较多。通常情况下,家庭成员有过近视史且长期不正确用眼,户外活动较少的高年级女生患近视的可能性更大,因而,要关注中学生的近视防止,提出保护中学生视力的有效措施,促进中学生视力健康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患者主视眼与双眼屈光度、眼别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来医院就诊的6-18岁近视非弱视患者266例,按照双眼屈光参差的程度分为非病理性屈光参差组和病理性屈光参差组两组,经散瞳检影验光,主观验光后用卡洞法检查主视眼,记录结果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①266例青少年近视患者中,以右眼为主视眼,即右型(Rtype)167例(63.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03)。②双眼球镜度数相同时主视眼为右眼36例(64.3%),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5)。③两组主视眼眼别均与柱镜度数较低眼显著相关(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主视眼以右型多见,散光程度(柱镜度数)可能会影响主视眼的选择,而球镜度数及等效球镜度数与主视眼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治疗高度近视性视网膜脱离心理护理临床体会。方法抽取我院高度近视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给予严格心理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50例手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成功率100%,其中视力提高42例,占84.0%,视力不变5例,占10.0%,视力下降3例,占6.0%,术后高眼压17例,占34.0%,经过合适对症治疗,恢复正常。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满意情况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其满意度为96.0%,对照组为72.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心理护理可以保证手术顺利完成,并且对患者具有较高满意度。
简介:目的:探讨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的形态学特征、分类和对比分析。方法:对入选的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患者61例101眼均行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验光确定屈光度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用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入选者需在同一天内行散瞳眼底检查、OCT及FFA检查,必要时行眼底联合造影(FFA&ICGA)。分析不同类型的OCT及FFA形态学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探讨其与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及中心凹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FFA分类的漆样裂纹型在OCT分类的1型中所占比例为57.14%,显著高于新生血管型和黄斑萎缩型(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FA分类的黄斑萎缩型在OCT分类的2型中所占的比例为67.80%,显著高于漆样裂纹型(18.64%)和新生血管型(1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3型均属于FFA分类的黄斑萎缩型。OCT1型的屈光度、眼轴长度明显低于2型和3型,而最佳矫正视力和中心凹厚度则明显高于2型和3型。FFA的漆样裂纹型与新生血管型在屈光度及眼轴长度上虽无明显差异,但后者的BCVA及中心凹厚度显著低于前者(P<0.05)。漆样裂纹型及新生血管型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均显著低于黄斑萎缩型,最佳矫正视力则明显高于黄斑萎缩型(P<0.05)。结论: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OCT和FFA形态学特征密切相关,结合OCT和FFA的图像特征对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形态学改变进行对比分析,不仅有助于明确病变的性质,提高我们对疾病发病机制及预后转归的认识,更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眼科行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病人,收集时间为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共计200例(200只眼),按眼轴长短分为2组,正常眼轴组98例(眼轴≤26mm),长眼轴组102例(眼轴>26mm)。由同一位副主任级别的医生对所有患者在同一台超声乳化仪上完成手术,使用美国Sonomed公司高度近视程序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计。超声乳化仪为AMOSOVEREIGNPhavo4。评价患者手术前1天、手术后2周为测量时间点。测量角膜屈光力、眼轴长度、术后屈光度。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屈光力。结果长眼轴组眼轴长度术后比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屈光度、术后屈光度误差与眼轴增加值呈正相(P<0.05,r=1.31)。长眼轴组与正常眼轴组相比,术后眼轴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