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随着母婴健康问题的重视、横断面研究局限性的突显,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入到母婴队列研究。传统的母婴队列研究往往依托于医院开展,收集的信息较为有限,失访率很高。在医疗资源整合和大数据分析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利用中国特色妇幼卫生服务体系,有机整合各妇幼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建立动态随访和数据共享的母婴队列,是当前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母婴队列研究现状的梳理,分析了基于妇幼保健网络建立母婴队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总结了新模式队列具有多源头信息采集、降低随访难度、利于数据共建共享等优点,旨在为建立研究全生命周期妇幼健康问题的母婴队列提供依据、也为其他特殊人群队列或专病队列的建立提供新的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持续升高,负担重。乳腺癌诊疗及相关预后研究必需的临床队列建设面临诸多瓶颈,国内乳腺癌大型队列研究相对匮乏,存在标准不统一、失访率较高、重复建设、无法共享等问题。本课题为改善我国目前大型临床队列研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联合多家三级甲等医院,合作建立中国乳腺癌专病队列,为进行乳腺癌多中心临床队列研究提供数据平台和技术支撑。方法乳腺癌标准化前瞻性队列专病队列的建立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通过专家论证建立乳腺癌队列标准化入组指标集,收集入组对象的基线信息、诊疗相关信息并采集生物标本。根据大型人群队列终点事件长期随访技术规范、数据安全及数据处理技术规范的要求,形成乳腺癌标准化前瞻性队列的诊疗及预后研究的随访体系。结果基于标准化的数据集,利用北京科技大学的计算机学科优势,整合动态信息采集终端和社会网络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改善依从性及智能数据质量控制方案,研发出了中国乳腺癌专病队列数据库,截至2020年2月临床队列数据库中纳入患者12 147名。队列建设过程中采集样本资源,并与山东大学牵头开展的生物样本库多中心质量控制体系及共享评价体系研究合作,构建了开放共享的生物样本库网络,形成了乳腺癌发生发展全链条的研究平台。结论本研究随着"十三五"规划精准医学研究的实施,为乳腺癌精准诊疗提供了研究基础,为国家制定相关医学政策提供了数据支持。
简介:摘要目的乳腺癌在女性癌症中发病率第一且逐年上升。2016年9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中国乳腺癌专病队列项目启动,旨在整合队列资源、提高随访质量、构建标准共享的乳腺癌专病队列,为实现乳腺癌发现、预防、早诊、治疗及预后研判等提供研究基础与标准化数据共享平台。方法本研究基于社区人群,采用询问调查、身体测量、生物样本采集、乳腺超声和钼靶X线检查建立前瞻性队列,采用区域健康监测和定向监测随访队列。结果整合乳腺癌专病社区人群队列112 118人,其中完成55 419人标准化队列调查,54 304人采集生物样本。平均年龄51.7岁,超重/肥胖女性占62.7%,绝经女性占48.9%。结论本研究将为中国女性乳腺癌精准防治提供队列基础和研究平台。
简介:摘要:队列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队列训练能够培育战斗精神,有效的增强部队的战斗力。本文主要讲述了队列训练的重要作用意义,并且提出了队列训练的几点重要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梳理西亚地区17个国家和中东欧地区16个国家队列研究概况,分析典型前瞻性自然人群队列的分布、建设及发展状况。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法收集队列研究的基本信息,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队列研究的特征。结果西亚和中东欧地区各国共有样本量在1 000人及以上的队列研究562项,国家内队列研究468项(83.27%),国际多中心队列研究94项(16.73%);从研究性质来看,病因学研究347项(61.74%);从研究内容来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研究310项(55.16%),母婴健康研究125项(22.24%),其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研究中,癌症研究51项(16.45%),心血管疾病研究83项(26.77%);共有大型前瞻性自然人群队列研究10项,主要分布在伊朗和欧洲地区各国,均为在研项目,持续时间在8~29年之间,队列规模>50 000人的4项;从建立机制看,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健康体检和生物样本收集;从队列发展来看,10项队列研究中有9项在建设初期发表文章较少,随后逐年增长并保持在一定水平上下波动。结论西亚和中东欧地区各国队列研究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进行病因学研究,重点关注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心理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母婴健康,具有少数可供借鉴的大型前瞻性自然人群队列。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27年来肝癌领域队列研究的应用趋势,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方法检索汇总1991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发表的中英文肝癌队列研究文献,对发表时间、科研单位、研究目标与随访调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年来肝癌相关队列研究论文数量明显增长,英文核心期刊群已形成。中英文论文发表数量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0.4%与35.2%,52.3%的中文论文与73.5%的英文论文为近5年内发表。49.2%的中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47.3%的英文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3分的期刊。国内期刊发表的研究以病因研究为主(41.5%),多为大样本研究;SCI论文研究主要着眼于肝癌预后研究(40.7%),生存分析运用普遍。结论队列研究在我国肝癌研究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其中大样本研究与预后分析较为普遍。虽然队列研究的应用得到重视和推广,但仍需进一步提高研究者对于队列研究的认识,提高随访效果、降低失访率,增加生存分析等科学评估手段的应用,更科学地运用队列研究解决临床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儿与完全足月儿发育行为的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建立的马鞍山市母婴健康出生队列,进行随访。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抄录婴儿分娩结局,采用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中文版评估其发育行为。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期儿与完全足月儿行为发育的差异。结果早期儿出生率为24.74%(500/2 021)。早期儿沟通、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解决问题和个人-社会5个能区发育迟缓检出率分别为2.1%、3.2%、6.1%、6.3%和2.7%。早期儿解决问题能区发育迟缓检出率显著高于完全足月儿组(6.3% 比 3.7%, χ²=5.42,P<0.05)。在控制怀孕年龄、饮酒史、性别、出生体重、家庭收入、分娩方式、居住地等可能混杂因素后,与完全足月儿相比,早期儿解决问题能区发育迟缓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1.65,95%CI:1.01~2.70,P<0.05),沟通、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和个人-社会能区发育迟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儿出现发育迟缓的风险显著高于完全足月儿,对早期儿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和适当的早期发展促进干预,提高其生命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孕早期母亲手机使用情况,探索孕早期手机使用与婴儿早期夜醒行为相关性。方法于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围产门诊招募初次建册孕妇2 212名,随访至婴儿6月龄。孕晚期问卷调查中,1 779名孕妇报告了每日手机使用情况;婴儿夜醒行为报告为最近一周夜醒次数,由主要抚养人在6月龄问卷调查中填写,将平均每晚夜醒≥3次定义为夜醒频繁。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孕早期手机过度使用与夜醒行为的相关性。结果出生队列中,2 212名孕妇年龄为(26.95±3.82)岁,随访至分娩共1 983名,其中男婴1 034名。1 951名家长报告了婴儿夜醒次数。6月龄婴儿中夜醒频繁发生率为28.3%(553/1 951)。孕早期使用手机"3~4 h/d"和"≥5 h/d"均与婴儿6月龄频繁夜醒正相关,在控制喂养因素后,调整后OR值(95%CI)分别为1.49(1.07~2.07)和1.79(1.31~2.46)。结论孕早期手机过度暴露与婴儿夜醒频繁相关,提倡孕期合理使用手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酒精依赖与重症患者的预后的关系。方法从一个可开放获取的国外重症电子临床数据库中选取重症住院患者,根据是否存在与酒精使用相关的诊断而判断其是否存在酒精依赖。利用Logistic回归和Cox回归模型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并分析存在酒精依赖与重症患者预后(院内死亡、入院后28 d内死亡和入院后90 d内死亡)的关系。结果共纳入29 487例重症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24 h内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63.93±17.09)岁,其中7.77%(2292/29 487)的患者存在酒精依赖。在校正年龄、性别、所患疾病以及进入重症监护病房时的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等混杂因素后,存在酒精依赖是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比值比1.28,95%CI 1.05~1.57,P=0.0147),也是入院后28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风险比1.25,95%CI 1.06~1.48,P=0.0092),但与入院后90 d内死亡无关联(风险比1.07,95%CI 0.93~1.23,P=0.3239)。结论存在酒精依赖可能是重症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孕妇在孕早-中期体力活动变化对孕中期抑郁的影响。方法依托中国孕产妇队列研究·协和项目(2017年7月25日至2018年11月26日),将有效完成孕早、中期体力活动和抑郁情况调查的2 454名孕妇纳入研究。采用国际体力活动短问卷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调查研究对象孕早期和孕中期的体力活动和抑郁情况。以孕早期是否患有抑郁作分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孕早期不患抑郁组的孕早、中期体力活动变化对预防孕中期抑郁的作用,在孕早期抑郁组中分析孕早、中期体力活动变化对减缓孕中期抑郁的作用。结果孕妇基线和孕中期抑郁的检出率分别为23.83%和20.57%。调整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和孕前BMI等因素后,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对于基线不抑郁的孕妇,孕期增加和保持充足的体力活动能够预防孕中期抑郁(OR=0.479,95%CI:0.335~0.684;OR=0.566,95%CI:0.394~0.815),但对于基线抑郁的孕妇,体力活动与减缓孕中期抑郁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妇女增加和保持充足的体力活动对于抑郁有预防的作用,但对于孕早期已患抑郁的妇女来说,缓解效果不明显。应在鼓励孕妇加强体力活动的同时,开展抑郁筛查,以减少孕期抑郁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早产儿在婴幼儿期的追赶生长情况,探索早产儿追赶生长对骨龄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双向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武汉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早产儿为暴露组,按照1∶1的比例选取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的足月儿为非暴露组,回顾性收集2组婴儿出生史、既往生长发育史等资料,并随访至3岁。3岁时2组儿童拍摄左腕部X线片进行骨龄评价。结果入组时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研究对象各392例,随访至3岁时暴露组239例,非暴露组247例。随访过程中暴露组儿童的身长、体质量均存在追赶生长的趋势,体质量Z值在2月龄最低,但体质量和身长的总体水平仍落后于非暴露组。体质量的追赶优先于身长,体现在体质量追赶至Z=-2和Z=-1的时间分别为3.78个月、16.18个月,身长追赶至Z=-2和Z=-1的时间分别为7.24个月、22.21个月,身长在5~10月龄和12~21月龄期间追赶速度变缓。2组儿童进行骨龄评价的年龄在2.80~3.20岁(平均3.03岁),暴露组男童骨龄[(3.13±0.61)岁]高于非暴露组[(2.75±0.5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2,P<0.01),暴露组女童骨龄[(3.23±0.57)岁]与非暴露组[(3.15±0.54)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P>0.05)。1月龄、2月龄、4月龄、5月龄、6月龄、12月龄的身长Z值和2月龄、3月龄、4月龄体质量Z值是骨龄发育的促进因素,15月龄、18月龄、36月龄的身长Z值和15月龄的体质量Z值是骨龄发育的阻碍因素。结论早产儿在3岁前存在追赶生长趋势,避免1岁前体质量、身长的快速追赶生长可延缓骨龄发育。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食用超加工食品与全因死亡的关联。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背景西班牙Seguimiento Universidad de Navarra (SUN)大学毕业生队列,1999—2018年。参与者1999年12月—2014年2月对19 899位(女性12 113位,男性7 786位)年龄为20~91岁的受试者的膳食和饮品消耗情况每2年进行1次随访,根据NOVA分级标准对食品的加工程度进行分类,利用已经确证的136项食品频率问卷进行评价。主要结局测量利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能量校正的超加工食品食用量(分为4个水平:低、中低、中高、高)与全因死亡的关系。结果在全部200 432人年的随访期间发生了335例死亡。与食用低水平超加工食品的受试者相比,食用高水平超加工食品的受试者其全因死亡的风险较高(多变量校正危险比为1.62,95%可信区间为1.13~2.33),并且具有显著剂量依赖性(趋势P=0.005)。每多吃一份超加工食品,其全因死亡的风险相比增加18%(校正危险比为1.18,95%可信区间为1.05~1.33)。结论食用较多超加工食品(每日大于4份)与全因死亡风险提高62%独立相关。而每多吃一份超加工食品,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18%。研究注册ClinicalTrials.gov NCT0266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