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留置针负压穿刺置管在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90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各45例。其中治疗组患者采取颈外静脉留置针负压穿刺置管,对照组患者实施四肢浅表静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留置针的穿刺效果与留置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穿刺置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堵管、静脉炎、脱管、外渗以及药物刺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负压穿刺置管不仅能够显著地提高颈外静脉穿刺成功率,缩短置管与穿刺所用的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身体纵轴呈45°的“C”形固定法在经颈外静脉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经颈外静脉PICC置管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形固定方法,观察组采用与身体纵轴呈45°的“C”形固定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在导管破损、打折、断裂及患者舒适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导管破损、打折、断裂明显低于对照组,带管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颈外静脉PICC置管采用与身体纵轴呈45°的“C”型固定法能有效降低导管破损、打折、断裂,提高患者舒适度,促进了导管的有效留置。
简介:摘要:经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简称为PICC,该项技术主要应用于刺激性药物输注、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及静脉营养治疗等患者,自20世纪70年代,该项技术应用于临床中情况来看,其导管类型及置管技术得到极大发展,使之不断提升PICC置管成功率,防范置管后不良并发症,提高置管舒适度。基于此,本次研究对近年来临床中有关于PICC应用进展进行了总结归纳。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脐静脉置管术(UVC)联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早产儿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67例,其中32例为观察组应用UVC联合PICC输注法,35例为对照组应用PICC输注法。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90.6%)明显高于对照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低血糖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较对照组更早,住院日数较对照组缩短,观察组患儿PICC置管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PICC穿刺点渗血、导管堵管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VC联合PICC输注法能提高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保护早产儿血管,降低PICC静脉炎发生率,缩短早产儿的住院日,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颈外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术后患者静脉高营养通路得以维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l月~12月行颈外深静脉导管置管术患者778例次的临床资料,找出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结果为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静脉高营养质量,确保静脉高营养治疗的顺利进行,血管通路的建立十分重要。颈外深静脉导管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静脉高营养治疗中重要的血管通路方式,回顾性分析静脉高营养支持患者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出现非计划性拔管68例次,其中因导管堵塞拔管32例次(47.1%);因穿刺处渗液拔管18例次(26.5%);因皮肤湿疹样改变拔管10例次(14.7%);因导管滑出拔管8例次(11.7%)。所有非计划性拔管患者,经对症处理,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通过相关防范措施,可以预防和减少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从而提高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静脉高营养治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