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齐桓公时代是战国时代的一个重大历史阶段,它是从公元前685至643年的桓公统治齐国424年。西元1046年,周武王册封了齐太公姜子牙,齐桓公在世十四世,桓公在襄公、公孙无知战死后,登基为齐国十五帝。齐桓公在位之初,任命管仲、鲍叔牙、隰朋等重臣为宰相,力主天下,建功立业。这一点在《国语·齐语》,《左传》,《管子》,《史记》等传世资料中都有所反映,尤其以《国语·齐语》中的语类文字记录最多。《竞建内之》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鲍叔牙与隰朋之谏》其实是一部有关鲍叔牙和隰朋在齐桓公面前进言的文章。本文通过对竹简排序、文字解释、文义疏通等方面的研究,将其命名为“《齐语》”,是一种“齐语”文献。《春秋》与《国语·齐语》一样,都是齐桓公时代的文字,其文字虽无史料,却能与流传的史料进行佐证。
简介:“课标”在《教学建议》一节中指出,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要让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要求意在表明:只有将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探究,才会使学生产生真正的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知识和能力,即“情感体验”和“有益启示”。笔者曾经观摩过他人执教的《扁鹊见蔡桓公》,在最后概括寓意的环节中,有学生指出:造成蔡桓公最终病死的原因不只是他的“讳疾忌医”,扁鹊没有把话说清楚,没有设法说服桓公配合治疗,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学生的这句话,让我想到了一个探究该文的新角度:能否“有效沟通”,成为决定蔡桓公生死的关键。因此,笔者基于“有效沟通”理论,在课堂上进行了《扁鹊见蔡桓公》探究性教学实践:让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就“蔡桓公之死谁之过”进行探究,展开辩论。一、课前准备布置两个任务:一是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就“蔡桓公之死谁之过”的问题。选择材料,准备课堂辩论;二是上网搜集有关人际交流艺术的知识,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沟通问题如何成了决定蔡桓公生死的关键。二、小组辩论
简介: 当我写下"困难时期"这四个字的文章标题时,涌上我心头的第一感觉仿佛是在回忆一部电影灾难片.这种灾难不是抗洪救火那么激烈悲壮,它更像是一场瘟疫,一场悄无声息迅速漫延并严重威胁人的生存的瘟疫.老辈子人说的困难时期,习惯上指1959、1960、1961年,也称"三年困难时期".……
简介:摘要回顾中国共产党历史,简单总结来说就是一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就开始为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奋斗。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为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的革命斗争,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为寻求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进行的而建设斗争,此阶段的斗争形式不同于以往,它有着许多新的历史特点。
简介:“巴罗克”原为葡萄牙文的barocco,它是对当时珠宝中不圆的不规则形状的珠珍使用的名称。今天我们所说的“巴罗克音乐”是指十七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叶音乐的总称。这个词是从美术史上借用来的,史学家们认为,在这段时期内的音乐,与当时的绘画、建筑、文学等所表现的内容,都有共同的特点和相似之处,因此,将“巴罗克美术”时期的音乐也概称为“巴罗克音乐”。这个概念最初是由克尔特·扎克斯于1918年引用到音乐史上的,其后在德国、美国得到普遍的应用,并一直延续到今天。按“巴罗克”的词意,不足以说明巴罗克时期音乐的特征,随之对这个概念又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