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 认知偏向矫正在治疗社交焦虑上的研究越来越多,目前认知偏向矫正主要包括注意偏向矫正和解释偏向矫正。本文主要概述注意和解释偏向矫正的效果,并比较这两种认知偏向矫正,同时探讨两者结合矫正认知偏向的效果。目前的证据表明,解释偏向矫正比注意偏向矫正效果好,两者结合的效果尚无法明确是否有益于认知偏向的矫正。最后,本文探讨影响认知偏向矫正的一些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自闭特质水平的高中生在模糊情境中解释偏向的变化特点,考察解释偏向在跨自我/他人相关条件下的一致性。方法采用自闭谱系商数量表对安徽省某高中1 08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按照分数高、低27%的标准筛选出高自闭特质组被试(n=266)和低自闭特质组被试(n=266)。采用模糊情境范式测量两组被试在自我和他人条件下对模糊性信息的积极解释频数。使用SPSS 26.0进行描述性统计,jamovi 2.2.3进行广义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结果(1)自闭特质水平组间效应结果表明:高自闭特质组的积极解释频数显著低于低自闭特质组[54.5(11.8),57(11.8)] (χ2=13.99,P<0.001);自闭特质水平和模糊情境类型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在正性模糊情境中,高自闭特质组的积极解释频数均小于低自闭特质组[33(4),34(3) ](P<0.001);在负性模糊情境中,高、低自闭特质组的积极解释频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模糊情境类型主效应结果表明:正性模糊情境下的积极解释频数显著高于负性模糊情境[33(4),23(9.25)] (χ2=1 348.50,P<0.001);自闭特质水平和模糊情境类型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高、低自闭特质组在正性模糊情境下的积极解释频数[33(4),34(3)]均大于负性模糊情境[22(10),24(9) ](P<0.001)。(3)自我/他人相关条件的主效应结果表明:熟悉他人条件的积极解释频数[19(4)]显著高于自我相关条件[19(5)]和陌生他人条件[19(5)](χ2=9.51,P<0.01),自我相关条件和陌生他人条件的积极解释频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糊情境类型和自我/他人相关条件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在正性模糊情境中,熟悉他人条件的积极解释频数大于自我相关条件(P<0.01);在负性模糊情境中,不同自我/他人相关的积极解释频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低自闭特质的高中生对模糊情境倾向于表现出积极解释,正性模糊情境和熟人条件下的积极解释偏向更高。(2)高自闭特质个体相对于低自闭特质者对模糊情境做出的积极解释偏向较少,但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正性模糊情境下。(3)当处于负性模糊情境下,高、低自闭特质组产生的积极解释频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具有跨自我和他人条件的一致性。
简介:【摘 要】目的:检验大学生的信息超载和信息焦虑是否具有相关关系,探究注意偏向对信息超载和信息焦虑的是否具有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信息超载、信息焦虑问卷从107名在校大学生中选取60名实验被试,其中有效被试56人(超载高分组28人,对照组28人)。采用2(信息超载高分组与对照组)×2(情绪图片类型:中-正、中-负)×2(探测点位置:与正/负性情绪图片同侧、与正/负性情绪图片异侧)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以信息超载得分为自变量,信息焦虑分数为因变量,用点探测范式测量注意偏向得分作为调节变量。结果:大学生信息超载与信息焦虑具有相关关系(P<0.01,r=0.78),Bootstrap分析显示,负性注意偏向对于大学生信息超载和信息焦虑的调节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学生信息超载影响与信息焦虑水平呈正相关,负性注意偏向对于缓解大学生信息超载和信息焦虑现象具有调节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有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的大学生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特点。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he twenty-item 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TAS-20)在885份有效问卷中筛选出伴低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的大学生25人(伴低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组)、伴低述情障碍无抑郁情绪的大学生33人(伴低述情障碍无抑郁情绪组)以及伴高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的大学生23人(伴高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组)。运用EyeLink眼动追踪系统,选用情绪面孔图片作为刺激材料,收集实验参与者的相对凝视时间(以相对注意偏向分数表示)。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协方差分析、调节分析等统计处理。结果(1)在低述情障碍水平下,抑郁情绪组大学生(-0.23±0.18)和无抑郁情绪组大学生(0.06±0.11)在注意偏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876,P<0.01)。(2)伴高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组(-0.070±0.153)、伴低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组(-0.234±0.150)和伴低述情障碍无抑郁情绪组(0.064±0.149)在注意偏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8)=27.685,P<0.01]。经过Bonferroni检验得出,相对于伴低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组,伴高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组和伴低述情障碍无抑郁情绪组都表现出了更少的负性注意偏向。(3)SDS总分与TAS-20总分的交互作用显著,述情障碍在SDS总分和注意偏向之间起着调节作用(β=0.333,t=3.345,P<0.01)。结论伴高述情障碍抑郁情绪和伴低述情障碍无抑郁情绪大学生都表现出了更少的负性注意偏向;述情障碍在抑郁和注意偏向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简介: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经逐渐深入,它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也对教师的角色和职责带来了影响。随着职业院校的发展,教师需要掌握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对自己职业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技术的人工智能形式,它可以通过学习大量数据来生成新的内容,比如文字、图像和音频等。在教育领域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用于创建教学资源、自动评估学生作业和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等方面。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引入,教学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接受,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简介: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深度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而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人工智能为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本质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解决现有教育中技术利用不足的问题。教育领域的技术利用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资源的不足,二是教育教学的不足。人工智能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自适应学习、深度学习、数据挖掘等功能来代替教师完成简单的机械工作,减少人力投入并加快效率。例如,在教育领域中,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自适应学习算法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自动化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同时,人工智能也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更好的教学计划。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儿社交焦虑干预中的情绪调节策略,以提供有效的干预方法。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发现情绪调节在社交焦虑干预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总结了多种情绪调节策略,包括认知重建、情感表达和自我调节技巧,以帮助幼儿应对社交焦虑。这些策略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情绪认知和应对能力,促进其社交技能的发展。研究还强调了家庭和学校在幼儿社交焦虑干预中的重要性,建议建立支持性的社交环境。综上所述,情绪调节策略对于幼儿社交焦虑干预至关重要,有望为幼儿提供更健康的社交发展路径。
简介:摘要 采用方便抽样,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社交焦虑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DS)、自尊量表(SES)调查2950名高职学生状况,探讨高职生网络成瘾与社交焦虑、抑郁的关系及作用机制,为寻求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理论资料。网络成瘾与社交焦虑、抑郁、自尊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负相关;社交焦虑与抑郁、自尊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负相关;抑郁与自尊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负相关;自尊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负相关。网络成瘾可以通过自尊、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对高职生抑郁情绪、社交焦虑产生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治疗青少年社交焦虑症时采用帕罗西汀结合心理干预的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名青少年社交焦虑症患者参与实验,将70名患者随机均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35名患者。常规组患者仅服用帕罗西汀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存在服用帕罗西汀进行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疗法。实验结束后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心理状态。结果:实验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可得,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14%,而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观察组患者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指标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本次研究可得,在治疗青少年社交焦虑症时服用帕罗西汀并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降低患者治疗时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患者消极、悲观的情绪,可以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中学学段性教育关乎恰值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进步。本文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青春期学生在性教育缺失的原因以及针对性地进行性教育和心理疏导的方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