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进行膝关节运动损伤患者治疗时,将下肢关节功能康复架应用于患者治疗中的效果,确认其应用价值与安全性。方法:选择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下肢肌力和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过伸及下肢功能的改善。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康复科门诊进行康复治疗的15名脑血管疾病患者,平均年龄54.3岁。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股四头肌(股内侧肌训练为主)、腘绳肌抗阻训练及膝关节控制训练,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间膝过伸角度、Fugl-Ma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AS)、10m最大步行速度及平均步长、股四头肌、腘绳肌最大等长肌力,观察时间为6周。结果治疗组膝过伸角度减小8.1°(纠正率为68%,P<0.01);FMA评分增加14.43分,MAS平均降低1级,优于对照组(P<0.05);10m最大步行速度平均增加19.19m/min,平均步长增加14.11cm,较对照组增加显著(P<0.01)。治疗组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增长率为48.26%、48.08%(P<0.05),较对照组增加显著(P<0.01)。结论加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及膝关节控制能力的锻炼,可有效改善膝关节过伸状态,提高下肢的活动能力。

  • 标签: 卒中 肌张力 膝过伸
  • 简介:【摘要】以卧床患者下肢关节被动活动的康复需求为核心,设计一种牵引式下肢关节被动活动康复器。该康复器主要由下肢关节可活动长支具、牵引绳和支架等构成。模拟提线木偶的活动方式,通过支撑箱体内部的绕绳装置和电机控制牵引绳的长度来活动卧床患者的下肢关节,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康复治疗师及家属的工作,减少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卧床并发症,促进下肢功能康复。

  • 标签: 下肢关节 康复器 卧床并发症 研制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下肢肌力和膝关节控制训练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参选患者人数为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下肢肌力和膝关节控制训练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简易精神状况量表评分(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BI)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Fugl-Meyer肢体运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肌力和膝关节控制训练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脑卒中 下肢肌力和膝关节控制训练 下肢功能障碍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骨关节炎作为一类退行性病变多由于年龄增长、肥胖、过度劳损、关节畸形等因素造成。目前临床多通过减少关节负重,避免大幅度活动及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为主要目的。治疗除通过常规理疗及保持关节运动功能的训练外,必要时可使用可通过夹板及配合消炎镇痛药物对症状进行控制。目前临床多使用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但对于年龄较轻不愿接受该治疗方法的患者来说,可通过关节牵伸术进行治疗。本文通过对关节牵伸术机械的功能,临床疗效,作用机制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探讨并总结该方式对治疗下肢关节炎的作用与意义。

  • 标签: 关节牵伸术机械的结构与功能 牵伸术的临床疗效 作用机制 相关疑问
  • 简介:背景:急性假性结肠梗阻又称Ogilvie综合征,是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一种并不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临床特征是大段结肠扩张,并有较高的病损率和死亡率。方法:我们回顾性的对1995至2002年间由同一医生施行的1170例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其中18例患者术后并发急性假性结肠梗阻。通过放射学和医疗记录分析该组病例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效果。结果:708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有ll例术后并发急性假性结肠梗阻,发病率为1.6%。462例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有7例,发病率为1.5%。18例中17例患者在术前就存在一些发生结肠梗阻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的身体状况和接受过药物治疗。使用过白控性的镇痛药物与结肠梗阻症状早期发生有关。7例接受结肠减压术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9)。结论:全髋和全膝手术患者中急性假性结肠梗阻的发生率基本相同。大多数出现急性假性结肠梗阻的患者在术前均存在可以识别的危险因素。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将有助于医生预测急性假性结肠梗阻的发生,并警惕其进展,同时慎用患者白控的镇痛药物。对已经发生急性假性结肠梗阻的患者,实施结肠镜下的减压术将有助于减少结肠穿孔的危险并且缩短住院时间。可信水平:预后性研究,Ⅲ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急性假性结肠梗阻 全膝关节置换术 术后并发 全髋关节置换术 病例对照研究 危险因素
  • 简介:使用Kistler三维测力平台、TM-6710CL高速摄像机和MONARK829型功率自行车在正常状态和相对疲劳状态下对从不同下落高度跳深的12名男性二级运动员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正常状态下,运动员跳深时,下肢髋、膝、踝关节之间髋关节的角度变化最小,膝关节次之,踝关节的角度变化幅度最大;正常状态下,运动员在各下落高度跳深时,其髋、膝、踝关节在缓冲期的动作顺序上是踝-膝-髋,在蹬伸期的动作顺序是髋-膝-踝;相对疲劳状态下,运动员跳深时,下肢髋、膝、踝关节在缓冲期的动作顺序是踝-髋-膝,在蹬伸期的动作顺序是髋-踝-膝。

  • 标签: 下肢关节 运动学特征 跳深
  • 简介:一位49岁的男性病人坐轮椅来看病,诉说有5年痛风病史,血尿酸最高时达55μmol/L,近来左侧足背、踝关节前外侧、左小腿中下段红肿胀痛7天,左脚不能着地5天,服用多种抗痛风药物及静脉点滴地塞米松,下肢肿痛未见消失,近1周三次检查血尿酸均在320~390μmol/L。一位78岁的病人诉说间断性发作痛风性拇指关节炎10余年,近来他双侧拇指关节红肿痛20余天,

  • 标签: 关节肿痛 痛风病人 下肢肿痛 顽固性 小腿中下段 抗痛风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下肢关节多功能训练带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以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4 月收治的 74 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37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功能训练, 37 例观察组实施 多功能训练带进行功能训练。对比两组患者训练效果。 结果: 观察组关节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下肢骨折患者在实施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下肢关节 多功能训练带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流限制训练(BFRT)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下肢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RA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慢作用抗风湿药物+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及基础运动训练(包括关节训练和肌力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BFRT训练,训练过程中保持腹股沟部位袖带压力恒定以限制肢体血流,训练项目主要包括双腿推举及双膝伸展等下肢运动。于干预前、干预12周后采用28个关节肿胀计数(SJC28)、28个关节压痛计数(TJC28)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者关节症状情况;采用站立计时测验(TST)和起立-行走计时测验(TUG)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采用健康评估问卷(HAQ)和关节炎自我效能感量表-8(ASES-8)评定患者生活质量;采用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DAI)、简化疾病活动指数(SDAI)和28个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AS28)评定患者疾病活动情况。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SJC28、TJC28、疼痛VAS评分、TST、TUG、HAQ、ASES-8、CDAI、SDAI及DAS28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除DAS28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并且干预后观察组SJC28、TJC28、疼痛VAS评分、TST、TUG、HAQ、ASES-8及CDA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干预期间2组患者均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BFRT训练可减轻RA患者关节症状,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提升生活质量,有效促进RA患者下肢关节功能恢复,同时安全性较好,该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 标签: 血流限制训练 类风湿关节炎 物理治疗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下肢关节功能恢复器,对于患有膝关节骨折的病人的关节功能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膝关节骨折病人中选取110名,采用随机分配法,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5名病人,对照组的病人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的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采用下肢关节功能恢复器护理病人,比较两组病人膝关节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的病人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显著好于对照组的病人(P<0.05)。结论下肢关节功能恢复器有利于患有膝关节骨折的病人的关节功能恢复,加速病人病情的好转。

  • 标签: 下肢关节功能恢复器 膝关节骨折 康复训练 护理分析
  • 简介: [摘要]目的:分析依从性干预护理对下肢关节损伤康复患者活动度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2例下肢关节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常规护理)与观察组(31例,依从性干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患肢骨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依从性干预护理有利于扩大下肢关节损伤患者患肢骨关节活动度,促进疾病恢复。 

  • 标签: 下肢骨关节损伤 关节活动度 依从性干预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衡双下肢长度的临床意义和手术设计.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4年获得随访的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例48例,采用骨水泥型假体12髋,混合型假体36髋,术前双下肢等长30例(含股骨颈骨折患者),10例患肢长度短缩10~2.0cm,6例短缩2.0~4.0cm,2例短缩4.0~6.0cm.通过术前肢体长度测量及X片测量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假体、预估颈长和截骨平面;术中正确磨削髋臼,寻找最佳旋转中心,结合透视及特殊试验修正截骨平面,调节假体颈长,达到均衡双下肢长度的目的.结果全部病例采用Harris评分,优30例,良12例,中4例,差2例.术前等长30例中术后出现5例手术侧延长1.0~2.0cm,1例延长2.5cm.术前不等长的18例中,术后恢复等长10例,6例手术侧延长1.0~2.0cm,2例术前重度短缩的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术后仍然短缩2.0~3.0cm.术后肢体等长35例Harris评分平均92.3分,术后肢体不等长13例Harris评分平均88.6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设计.手术技巧以及假体设计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肢长度,术后肢体不等长降低了患者的满意度.应重视术前测量及术中综合评价方法的运用,重视软组织平衡技术和肢长调节,掌握全髋置换术中均衡下肢长度的手术技术,进一步改善手术效果.

  • 标签: 髋关节 置换 下肢长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制定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的分度标准,对比观察术后早期持续被动活动(continuouspassivemotion,CPM)对肿胀的预防作用。方法:自2001年6月~2004年10月对接受人工全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28例(144个关节)根据术后处理办法的不同,前瞻性地将其随机分成A组(手术8h后利用CPM机进行患肢持续被动活动功能锻炼)和B组(手术一周后开始进行CPM机功能锻炼)。手术后第4d观察两组患者下肢的肿胀情况,根据制定标准评分,分为轻、中、重度肿胀,统计每组中、重度肿胀的病例数,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69个关节(62例患者)中有10侧下肢出现不同程度肿胀,B组75个关节(66例患者)中有25侧下肢呈不同程度肿胀,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进行患肢持续被动活动对手术后肢体肿胀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可以作为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规疗法之一。

  • 标签: 运动疗法 持续被动性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并发症 预防
  • 简介:摘要全髋关节置换(THA)被认为是近年来治疗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它能让病人髋关节功能得到恢复,减轻疼痛。虽然THA的优点已经得到公认,但术后并发症不容忽视,因为这将影响到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及病人的体验。双下肢不等长(LLI)是THA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造成术后病人对医生提起诉讼的主要原因。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报道降低LLI发生的方法,但仍然没有定论。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测量并尽量降低LLI的发生概率,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和指导。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腿长不等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长度的平衡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2例,其中男59例,女43例,年龄30-68岁,平均(55±5)岁。股骨头坏死54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骨关节炎(CroweⅠ、Ⅱ型)32例,原发性骨关节炎6例,类风湿关节炎6例,强直性脊柱炎4例。术前Harris评分20-66分,平均(43.8±10.7)分。术前双下肢长度差异0.4-2.3cm,患肢短缩〈2cm70例,短缩≥2cm32例,平均短缩(1.5±0.5)cm。术前通过直接测量及影像学测量评估患者双下肢长度,模板测量预估假体型号及假体安放位置,术中通过测量大转子尖与股骨头中心在股骨长轴线上的垂直距离,关节复位后用手触摸坐骨结节与小转子尖的位置关系,保证双下肢间隙与身体纵轴平行的情况下,用手触摸双侧胫骨结节看是否在同一垂直面等多种综合方法确定肢体长度。结果术后98例获得12-24个月随访,平均(17.6±7.6)个月。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80-94分,平均(88±3.3)分,术后双下肢等长38例,患肢缩短20例,延长40例,双下肢不等长范围0.1-0.4cm,平均0.2cm。结论翔实的术前测量评估和精细的术中再评估等综合调整肢体长度的方法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肢体长度平衡。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关节 下肢 髋脱位 先天性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