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下咽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论文结合本院在 2010年至 2013年收治的 68例下咽癌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 3、 5年生存率和局控率,研究其疗效及预后分析。结果:对 68例下咽癌患者进行分析, 3、 5年生存率分别是 60.29%和 42.65%,局控率分别为 83.82%和 73.53%;多因素分析发现影响下咽癌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是 T分期、 N分期和临床分期;影响下咽癌局控率的独立预后因素是 T分期和临床分期。结论:通过对 68例下咽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分析发现,影响下咽癌长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是 T分期、 N分期和临床分期,局控率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是 T分期和临床分析,因而需要加强针对性的研究,以提升其治疗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阑尾肿瘤的发病规律、临床特点及其预后,评价治疗方法,以提高阑尾肿瘤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9年7月在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6 334例行阑尾切除手术中94例阑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首发症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分型、手术方式及临床转归。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生存期,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阑尾肿瘤与阑尾手术占比达1.48%,94例患者中男45例,女49例,中位年龄59.5岁。随访80例,随访率85.1%,随访时间2~175个月。5、10年整体生存率为91.9%、88.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外周血WBC>10.0×109/L( χ2=8.884,P=0.003)、出现淋巴结转移者(χ2=17.216 , P=0.001)预后较差。阑尾腺癌相对于阑尾黏液性肿瘤的预后差(χ2=13.857 ,P=0.001)。结论阑尾肿瘤发病率极低;以慢性右下腹痛表现占较大比例;阑尾肿瘤的分类、入院时外周血WBC计数以及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影响其预后。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胃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07年7月实施D2根治术且资料完整的109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早期胃癌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2%,96.3%和93.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患者预后与肿瘤部位、肿瘤直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其中组织学类型(RR=19.171,95%CI:5.767~63.736,P=0.000)和淋巴结转移(RR=13.988,95%CI:2.618~74.753,P=0.002)是早期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早期印戒细胞胃癌伴(或)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差,应行D2手术,并应接受综合治疗及严格随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再次肝移植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儿童器官移植科接受肝移植治疗的1 024例患儿(<18岁)的临床资料,其中再次肝移植25例(26例次)。二次肝移植24例,三次肝移植1例。25例患儿中,男13例,女12例。再次移植手术时中位年龄[M(QR)]为12.9(20.5)个月(范围:5.8~134.8个月),体重为8.0(5.6)kg(范围:5.0~30.0 kg),儿童终末期肝病(PELD)评分为17.0(21.3)分(范围:0~45分)。再次肝移植的病因:胆道并发症(7例次)、移植肝原发无功能(5例次)、抗体介导排斥(4例次)、肝动脉血栓形成(3例次)、门静脉血栓形成(3例次)、肝动脉血栓形成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2例次)、下腔静脉闭塞(1例次)、窦状隙梗阻综合征(1例次)。按两次移植间隔时间30 d为界线,早期(≤30 d)再移植8例次,晚期(>30 d)再移植18例次。比较两组患者再次肝移植的病因、术前PELD评分、与前次肝移植间隔时间、手术情况、主要并发症及生存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²检验进行比较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本组病例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6.8(30.2)个月(范围:1 d至85.7个月),再次肝移植的发生率为1.9%(19/998)。早期再移植组手术时间为(439.8±151.0)min,供肝重量与受者体重比为5.0(1.8)%(范围:3.6%~6.1%),再移植病因主要为移植肝原发无功能及血管并发症;晚期再移植组手术时间为(604.4±158.0)min,供肝重量与受者体重比为3.4(2.1)%(范围:1.4%~5.3%),再移植病因主要为胆道并发症、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及血管并发症。早期再移植受者术后3个月、1年、2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均为62.5%;晚期再移植受者术后3个月、1年、2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93.8%、9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血管并发症、胆道并发症、移植肝原发无功能及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是儿童再次肝移植的主要原因。早期再次肝移植患儿的PELD评分较高,晚期再次肝移植手术相对困难。晚期再次肝移植与首次肝移植受者的术后生存率无差异,优于早期再次肝移植。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儿童再次肝移植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治疗及预后。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138例桥本甲状腺炎伴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69例。对照组给予用左旋甲状腺素片,观察组加用硒酵母。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FT3、FT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TS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P>0.05。结论:桥本甲状腺炎临床治疗中应用左旋甲状腺素片和硒酵母,可调节甲状腺激素水平,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患者心跳呼吸骤停的病因、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8年1月~2010年2月急诊收治行心肺复苏(CPR)的45例患儿临床资料。结果:45例中呼吸先停止64.44%,心跳先停止35.56%,CPR急诊复苏成功率73.33%,失败急诊死亡26.67%。其中呼吸停止者急诊死亡13.79%,急诊复苏成功率86.21%;心跳停止者急诊死亡50.0%,急诊复苏成功率50.0%。急诊复苏成功率呼吸停止者与心跳停止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R复苏成功后由于脏器不同程度衰竭,各年龄段长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院外呼吸或心跳停止者病死率高,需要监护人正确认识,第一时间进行抢救。急诊心肺复苏以提高患儿生存率。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分析研究妊娠合并糖尿病母婴的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20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开展妊娠期糖尿病筛查及并探讨妊娠合并糖尿病母婴的妊娠结局以及其预后。采用Microsoft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取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次研究中,共有18例确认为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为8.74%(18/206)。A组中采用单纯饮食控制加运动的方法控制血糖,满意者9例,血糖控制不满意者加用胰岛素治疗2例。B组1例加用胰岛素治疗。A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巨大儿发生率、死胎发生率、孕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B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加强孕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诊治及管理妊娠期糖尿病的能力,做好孕期保健,从而实现降低母婴并发症和围产儿死亡的诊疗目的。
简介:目的评估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74例经头颅MRI确诊且资料完整的后循环脑梗死(PCCI)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残障量表(mRS)、Barthel指数(BI)以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274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无残障或轻度残障(mRS0~3分)占87.6%,严重残障(mRS4—5分)占9.9%,死亡占2.6%。mRS评估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就诊时间、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既往卒中史、高同型半胱氨酸(Hcy)(P〈0.05)与预后相关。结论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总体预后良好,病死率低。发病至就诊时间长、入院时NIHSS评分高、既往有卒中史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预后不良。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急性中毒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01月-2021年12月到本院急性中毒患者共100例作为观察对象,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效果。结果:过量饮酒、过量用药55(55.00%),自主接触毒物、存在自杀倾向37(37.00%),误服农药污染蔬菜食品亦或是不洁食物4(4.00%),意外事故4(4.00%);毒物种类:乙醇占比50(50.00%),药物占比24(24.00%),农药中毒12(12.00%),食物中毒占比14(14.00%)。结论:分析急性中毒患者临床特征,按照特征给予针对性的教育和治疗,可提升治疗预后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儿肾积水的出生后分级、手术干预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7年11月产前诊断为胎儿肾积水并于出生后在大连市儿童医院首诊的24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出生后均行彩超检查,并根据尿路扩张(UTD)分级系统进行评估。对有手术指征患儿行手术治疗(手术组),未达到手术指征患儿进行密切随访观察(非手术组)。结果243例患儿中,男182例,女61例;首次确诊胎龄(27.5 ± 3.2)周,孕妇年龄(29 ± 6)岁;单侧肾积水212例,双侧肾积水31例。首次彩超检查结果显示,UTD低风险117例,中风险67例,高风险59例。患儿随访14 ~ 50个月,平均26.4个月。在随访过程中,117例UTD低风险患儿均未行手术治疗;67例UTD中风险患儿中,62例未行手术治疗,5例行手术治疗;59例UTD高风险患儿中,3例肾积水稳定未行手术治疗,56例行手术治疗。非手术组182例,手术组61例。手术组入院首次彩超UTD高风险率、肾盂前后径均明显高于非手术组[91.80%(56/61)比1.65%(3/182)、1.9(1.6,2.4) mm比0.7(0.3,1.5) mm],肾皮质厚度明显低于非手术组[3.0(1.3,4.1) mm比6.0(5.1,7.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手术组患儿随访结果显示,术后1年肾盂前后径和肾盂前后径与肾实质厚度比值较术前明显缩小[(1.6 ± 0.7) cm比(3.5 ± 1.5) cm和0.3 ± 0.2比1.1 ± 1.0],肾皮质厚度和分肾功能较术前明显增加[(5.8 ± 2.4) mm比(3.2 ± 3.1) mm和(45.4 ± 1.9)%比(39.5 ± 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肾积水出生后需行UTD肾积水分级,UTD低风险和大部分UTD中风险肾积水患儿具有相对较好的预后。UTD高风险肾积水患儿,如发现肾积水进行性加重,分肾功能下降应早期行手术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儿肾积水的出生后分级、手术干预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7年11月产前诊断为胎儿肾积水并于出生后在大连市儿童医院首诊的24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出生后均行彩超检查,并根据尿路扩张(UTD)分级系统进行评估。对有手术指征患儿行手术治疗(手术组),未达到手术指征患儿进行密切随访观察(非手术组)。结果243例患儿中,男182例,女61例;首次确诊胎龄(27.5 ± 3.2)周,孕妇年龄(29 ± 6)岁;单侧肾积水212例,双侧肾积水31例。首次彩超检查结果显示,UTD低风险117例,中风险67例,高风险59例。患儿随访14 ~ 50个月,平均26.4个月。在随访过程中,117例UTD低风险患儿均未行手术治疗;67例UTD中风险患儿中,62例未行手术治疗,5例行手术治疗;59例UTD高风险患儿中,3例肾积水稳定未行手术治疗,56例行手术治疗。非手术组182例,手术组61例。手术组入院首次彩超UTD高风险率、肾盂前后径均明显高于非手术组[91.80%(56/61)比1.65%(3/182)、1.9(1.6,2.4) mm比0.7(0.3,1.5) mm],肾皮质厚度明显低于非手术组[3.0(1.3,4.1) mm比6.0(5.1,7.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手术组患儿随访结果显示,术后1年肾盂前后径和肾盂前后径与肾实质厚度比值较术前明显缩小[(1.6 ± 0.7) cm比(3.5 ± 1.5) cm和0.3 ± 0.2比1.1 ± 1.0],肾皮质厚度和分肾功能较术前明显增加[(5.8 ± 2.4) mm比(3.2 ± 3.1) mm和(45.4 ± 1.9)%比(39.5 ± 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肾积水出生后需行UTD肾积水分级,UTD低风险和大部分UTD中风险肾积水患儿具有相对较好的预后。UTD高风险肾积水患儿,如发现肾积水进行性加重,分肾功能下降应早期行手术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近年中国人肾癌的发病特点,提高肾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至2013年收治的301例肾癌患者,通过分析患者的年龄分布、临床表现特点、影像学与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随访情况,探讨肾癌的诊治现状。结果301例患者发病年龄16~85岁,平均54岁。病程2天~20年,平均7月。其中有临床症状者105例(34.9%),表现为血尿29例(9.6%),腰部酸痛58例(19.3%),腰腹部肿块者4例(1.3%)。诊断以B超、CT为主。本组全部病例均行B超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者299例(99.3%);行CT检查者228例(75.7%),均发现占位性病变。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者247例(82.1%),采用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者54例(17.9%)。透明细胞癌242例(80.4%),乳头状肾细胞癌9例(3.0%),肾嫌色细胞癌26例(8.6%),其他类型24例(包括囊性肾细胞癌、集合管癌、肉瘤样癌和混合性肾细胞癌等)。随访时间1~51个月,平均30个月,期间有17例死亡,1例复发,8例转移。总的5年生存率达91.5%。根据2010年AJCC肾癌TNM分期,其中I期肾癌的5年特异性生存率为97.0%,II期肾癌为84.2%。结论只要早期及时发现,并根据临床分期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方式,就能极大的改善肾癌的生存预后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外伤后脑梗死(PTCI)的危险因素、救治方法以及预后。方法将我院神经外科接诊的50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本次观察主体,分析其年龄、性别、GCS评分等诸多因素与发生PTCI的相关性。结果性别、手术方式与患者是否并发PTCI无明显关联(P>0.05),而患者年龄、GCS评分、颅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低血压休克、脑疝、低钠血症以及感染等因素与并发PTCI关系密切(P<0.05),治疗1年内随访发现,5例(10.00%)好转,中残20例(40.00%),重残15例(30.00%),6例(12.00%)植物状态,4例(8.00%)死亡。结论导致脑外伤患者PTCI的因素较为复杂,临床应重视早期救治与加强对致病相关危险因素的预防,以期提升患者生存率与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的原因及对母儿的影响 , 降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母婴围产期并发症 ;方法 选择医院产科在2015年 9月~ 2016年 6月收治的 80例疤痕子宫再次妊娠患者为观察组,将同期正常妊娠首次剖宫产的 162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母儿结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剖宫产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产后出血、切口感染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率上升与诸多因素有关,应加强孕期管理及相关知识宣教,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选择,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认真评估,提供阴道试产机会,以降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母婴围产期并发症。 【关键词】疤痕子宫妊娠 ; 再次剖宫产 ; 母儿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T检测及增厚在产前超声检查的意义及其预后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2014年1月2312例我院建卡的孕妇,孕周在11-13+6周,均为单胎妊娠。经腹部超声规范检查并判断其孕周后在胎儿正中矢状切面上测量NT,记录三次测量中的最大值并追踪随访。结果在2312例孕妇该项检查中发现NT增厚24例,NT值>3mm者9例,其中脊柱裂1例,多发畸形3例(前脑无裂畸形(无叶型)、单腔心、全身皮肤水肿),单纯颈部水囊瘤3例,脉络丛囊肿1例,1例产前超声筛查未见异常。NT值2.5-3.0mm者15例,其中产后诊断21-三体综合征1例,中孕期诊断18-三体综合征1例。结论超声测量NT的最佳时间应该是在11-13+6孕周,CRL值在45-84mm之间。超声检测NT无创且适于各个年龄的孕妇,在胎儿产期筛查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NT增厚可作为早期筛查胎儿畸形的一个重要指标,NT值>=2.5mm可作为胎儿染色体异常的警戒值,结合其它超声软指标综合分析评价其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