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比较2种不同卧位预防早期压疮的效果。方法采用Braden评分表对伴有意识或运动功能障碍的卧床患者进行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将评分≤12分的20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2例和对照组101例。观察组采用仰卧位身体向左或右倾斜20~30°与仰卧位交替的方法翻身,对照组采用900侧卧位与仰卧位交替的方法翻身,探讨2种卧位预防早期压疮的效果。结果观察组97例预防早期压疮有效,有效率达95.09%。对照组86例有效,有效率为85.1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仰卧位身体向左或右倾斜20~30°与仰卧位交替的方法翻身,较90°侧卧位与仰卧位交替翻身预防早期压疮明显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头位分娩评分在头位分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孕妇320例,未行动态头位评分的分娩情况为A组;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孕妇320例,行动态头位评分指导处理的分娩情况为B组。结果两组中头盆评分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在动态头位评分的指导下积极处理后头位评分有明显增加。两组在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的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B组在剖宫产率、产钳助产、会阴裂伤、产后出血、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率等方面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动态头位评分可指导产程的正确处理、减少梗阻性难产率、减少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在头位分娩中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及早识别头位难产,及时处理,以减少对母婴的危害。方法回顾性对396例因头位难产行剖宫产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宫口开大≥7cm时剖宫产较宫口开大<7cm时剖宫产的产后出血发生率高,差异有显著性;2,在持续性枕后(横)位、活跃期停滞、继发宫缩乏力这三种情况下巨大儿的发生率依次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及时发现头位难产,及早行剖宫产,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出现继发性宫缩乏力时,往往合并巨大儿可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位难产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为今后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3年2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头位难产孕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阴道分娩25例,剖宫产35例。头位难产的原因有产力异常、产道异常、胎头位置异常,其中胎头位置异常共计36例,占比为60%,与其它原因进行比较,P=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胎头位置异常中以持续性枕后和枕横位占比最高,与其它原因的比重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位难产可导致产后出血、宫缩乏力等。结论及时、正确的对头位难产进行处理,对降低剖宫产率及母婴并发症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头位难产的鉴别要点及临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间在我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168例产妇的完整临床资料,其中82例头位难产初产妇为观察组,同期86例正常分娩初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临床表现,并分析头位难产的鉴别要点。结果观察组产妇出现头位难产的原因主要有胎头位异常(48.78%)、宫缩乏力(24.39%)、软产道异常(13.41%)、巨大儿(7.32%)、骨盆狭窄(6.10%)等,行剖宫产手术的有71例,占86.59%,行产道助产的有11例,占13.41%。观察组宫颈水肿、胎膜早破、宫缩乏力、产程延长的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位异常是导致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生产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胎膜早破、宫颈水肿等早期临床异常症状的出现,产妇应定期产检,分娩时保持良好产力及积极情绪。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头位难产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索了头位难产的识别、处理及预防。得出了胎头位置异常是发生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识别方法、处理方法以及预防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