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细胞系MDA-MB-231的CDH1表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分空白对照组(control)、5-杂氮-2'-脱氧胞苷(5-Aza-CdR)组及ATRA组,分别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逆转录PCR(RT-PCR)方法检测MDA-MB-231细胞CD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空白对照组MDA-MB-231细胞CDH1基因启动子区处于甲基化状态,CDH1mRNA无表达,而5-Aza-CdR组与ATRA组CDH1基因启动子区处于非甲基化状态,CDH1mRNA表达明显上调,且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ATRA能够通过去甲基化机制上调MDA-MB-231细胞CDH1基因的表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上皮钙黏蛋白(cadherin 1,CDH1)基因的遗传不稳定性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制作120例胃癌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并提取DNA,采用免疫组化、银染PCR-单链构象动态性等方法分析CDH1基因的遗传不稳定性。结果检测出98例胃癌CDH1基因D16S752位点信息个体数(杂合子数),其中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检出率、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检出率和CDH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9.39%(19/98)、16.33%(16/98)与51.02%(50/98);TNM分期Ⅰ、Ⅱ期的MSI检出率显著高于Ⅲ、Ⅳ期(P<0.05),LOH检出率显著低于Ⅲ、Ⅳ期(P<0.05),TNM分期Ⅲ、Ⅳ期的CDH1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Ⅰ、Ⅱ期(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MSI检出率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P<0.05),LOH检出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P<0.05),CDH1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P<0.05);MSI阳性组的CDH1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MSI阴性组(P<0.05),LOH阳性组的CDH1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LOH阴性组(P<0.05)。结论CD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可能与胃癌的进展相关,D16S752位点的MSI可作为诊断胃癌早期的分子标志物,D16S752位点的LOH可作为评估胃癌恶性程度和预后转归的有效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甲基化抑制剂5-氮杂胞苷(5-Aza)对CDH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舌鳞状细胞癌(TSCC)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方法5-Aza处理TSCC细胞株UM1和UM2,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处理前后细胞形态及排列情况;划痕试验和Transwell试验检测处理前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blot法和免疫荧光检测E-cadherin表达;甲基化特异PCR(MSP)检测处理前后UM1、UM2细胞E-cadherin编码基因CDH1的甲基化状态。细胞相对侵袭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UM1细胞呈小圆形、多边形或梭形,细胞排列松散,未见明显的细胞间的紧密连接;UM2细胞则表现为多边形,细胞与细胞之间紧密接触,呈典型的"铺路石"样排列。UM1细胞E-cadherin表达较UM2低,细胞划痕经过48h后完全铺满,而UM2细胞划痕48h后不足75%。加入去甲基化药物5-Aza后,UM1细胞形态稍不规则,以多边、多角形细胞为主,且出现类似UM2细胞的铺路石样排列的细胞团,可见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细胞划痕经过48h后仍不足70%,细胞相对侵袭率为加药前的102%(χ2=0.651,P〉0.05),E-cadherin表达上调。MSP结果显示,UM1细胞的E-cadherin编码基因CDH1的呈现过甲基化,去甲基化药物5-Aza作用后其甲基化程度降低。结论5-Aza可诱导E-cadherin编码基因CDH1去甲基化,导致E-cadherin上调抑制其迁移能力。
简介:摘要患儿 男,1岁,因“生后小阴茎”于2020年9月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临床表现为特殊面容、发育迟缓、双侧胼胝体缺如、双眼Peters异常、小阴茎和右侧隐睾。家系全外显子检测提示患儿为CDH2基因c.1879G>A(p.D627N)杂合变异所致胼胝体发育缺如、心脏,眼和生殖器综合征。该变异是新发变异,在国内尚未见报道。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一个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致病基因及突变进行探究。方法2018年6月至2020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科联合郑州大学相关机构对该家系进行了研究。该家系来自河南省濮阳市,2代4人,详细询问病史及家族史,绘制家系图。先证者及其妹患有先天性耳聋,其父母表型正常。对该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分析,包括影像学、听力检查(包括纯音测听、声导抗、脑干诱发电位、耳声发射)、前庭功能检查及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视野、眼底检查、视觉诱发电位及视网膜电图)。靶向捕获129个耳聋相关基因的编码区域,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疑似致病突变,使用Sanger测序和minigene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该家系共2代4人,其中第二代2人(即2例患儿)均患有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伴有双眼视力下降、夜盲症、周边视野敏感度下降及部分视野缺损,前庭功能正常。2例患儿均携带CDH23(NM_022124.5)、c.6049G>A (p.Gly2017Ser)、c.9856C>G(p.His3286Asp)及c.8699A>G (p.Asp2900Gly),其中c.6049G>A及c.9856C>G遗传自表型正常的父亲,c.8699A>G遗传自表型正常的母亲。错义突变c.9856C>G及c.8699A>G在gnomAD数据库中未收录。错义突变c.6049G>A位于第46号外显子的最后一个碱基位置,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其可能影响剪切,minigene试验表明,该突变位点会造成第46号外显子的跳跃,导致其所表达的蛋白功能异常。通过文献检索,并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突变分类标准与指南,将c.6049G>A及c.8699A>G归类为致病/可能致病突变,c.9856C>G归类为临床意义未明突变。结论该病例是由CDH23剪切变异与错义变异复合杂合导致的Usher综合征1D型(USH1D),CDH23的这种复合杂合形式会导致USH1D。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DH23基因多态性与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从2006年1月1日起,以河南省某钢铁企业的6 297名接触噪声作业工人为队列研究人群,随访至2015年12月31日。于2019年7月,以1:1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队列研究对象中按照年龄、接噪工龄、性别、工种因素选择双耳高频(3 000、4 000、6 000 Hz)平均听阈≥40 dB者选为听力损失组,选择双耳高频平均听阈<35 dB任一耳语频的任一频段(500、1 000、2 000 Hz)听阈均≤25 dB者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各286例。对调查对象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进行纯音听力测试和作业现场噪声测量,采用中高通量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检测技术(SNPscanTM法)对研究对象的CDH23基因18个位点进行检测。并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NIHL的关系,及调整协变量后不同多态位点与NIHL发生风险的关系;以不同累积噪声暴露量(cumulative noise exposure,CNE)分层后,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对不同位点与NIHL发生风险关系进行分析。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eneralized 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GMDR)分析不同SNP组合与NIHL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听力损失组在年龄、接噪工龄、CNE、饮酒习惯、高血压患病情况和体育锻炼情况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听力损失组研究对象吸烟人数多,听力损失组双耳高频平均听阈位移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调整了CNE、吸烟、饮酒、体育锻炼、高血压混杂因素的条件下,分析结果显示CDH23基因rs3802711、rs3752751、rs3752752、rs11592462、rs10762480、rs3747867多态位点在总体或CNE分层分析结果与NIHL发生风险均有关(P<0.05)。rs3802711位点总体分析结果和CNE≥97 dB(A)·年分层分析结果均显示,与携带GG基因型的噪声作业工人比较,携带AA/GA或GA+AA基因型的噪声作业工人更易发生NIHL(OR=3.121,95CI%:1.054~9.239,P=0.04;OR=2.056,95CI%: 1.226~3.448,P=0.006;OR=2.221,95CI%: 1.340~3.681,P=0.002);rs11592462位点总体分析结果中,与携带CC基因型或CG+CC基因型的噪声作业工人比较,携带GG基因型的噪声作业工人更易发生NIHL(OR=3.951,95CI%:1.104~14.137,P=0.035;OR=4.060,95CI%: 1.145~14.391,P=0.030)。在调整了CNE、吸烟、饮酒、体育锻炼、高血压混杂因素的条件下,CDH23 rs1227049、rs10999947、rs3752752、rs3752751、rs10762480、rs3802711、rs11592462、rs10466026、rs4747194、rs4747195位点在构成的单体型与NIHL发生风险均无关联(P>0.05)。本研究在调整了CNE、吸烟、饮酒、高血压和体育锻炼因素后GMDR分析结果均未见SNP组合与NIHL发生风险有关联(P>0.05)。结论CDH23基因位点变异可能与NIHL的发生风险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生命早期铁缺乏对CDH2基因突变大鼠神经行为的影响,并探讨环境因素铁营养缺乏与CDH2基因突变在孤独症样行为发生中的交互作用。方法将已建立CDH2基因点突变模型的SD雌性大鼠16只随机分为缺铁组8只和正常对照组8只。与雄性大鼠配对后,从确定怀孕起,缺铁组给予低铁饲料喂养以诱导大鼠孕期及哺乳期缺铁;正常对照组给予标准饲料喂养。子代出生后随机选取27只缺铁组仔鼠,27只对照组仔鼠,应用超声波发声实验检测仔鼠语音交流能力;应用动物行为学视频分析系统Smart3.0软件记录旷场实验、三箱社交实验的视频和数据,并统计分析相关行为学特征变化。结果子代出生后10日龄时缺铁组大鼠发声次数[(755.67±161.86)次]明显低于对照组[(1 461.89±166.57)次](P<0.05);发声持续时间[(41.77±16.17)s]明显低于对照组[(86.22±10.07)s](P<0.05)。仔鼠出生后6和8日龄时,CDH2基因突变和缺铁对大鼠发声次数的减少有协同作用(P<0.05)。缺铁组大鼠的总运行距离、在外周区域的运行距离、总平均速度、外周平均速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此外,铁缺乏大鼠站立次数及不靠壁站立次数减少(P<0.05)。三箱社交实验第二阶段与对照组相比,缺铁组大鼠与新陌生鼠2交流时间较短,与旧陌生鼠1交流互动时间较长,表现出社交能力减弱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命早期铁缺乏与CDH2基因突变的大鼠发生了孤独症样神经行为改变,并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可能增加了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发生风险。
简介:你知道不莱梅吗?噢——它是一个美丽快乐的地方。不莱梅在哪儿呢?噢——有梦想的地方就有不莱梅。没错儿,不莱梅这个地方,早就存在于“很久很久以前”的童话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