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左束支区域起搏术后室间隔穿孔的影像学与电学特征,探讨规避室间隔穿孔的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因缓慢性心律失常植入起搏器的患者40例,术中使用主动固定导线植入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行左束支区域起搏。术后超声心动图及CT检查有无室间隔穿孔,分为穿孔组(7例)及非穿孔组(33例),比较两组术中心室导线起搏阈值、阻抗、感知功能等指标。结果穿孔组与非穿孔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种类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导线感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穿孔组的导线阻抗趋向低于非穿孔组[(707.000±170.321)Ω对(822.727±225.071)Ω,P=0.208],穿孔组的导线阈值略高于非穿孔组[(0.843±0.310)mV对(0.797±0.303)mV,P=0.71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感知、阈值、阻抗等参数不足以判定是否发生室间隔穿孔,需寻找更有效方法以协助判断,提高左束支区域起搏导线植入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液冷晶体停跳液对体外循环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心肌能量代谢和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佛山医院接受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的房室间隔缺损患儿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患儿男14例、女10例,年龄(7.2±3.4)岁,体质量(20.2±5.8)kg;试验组患儿男16例、女8例,年龄(7.0±3.4)岁,体质量(20.4±9.5)kg。对照组采用常规高钾冷液晶心脏停搏液,试验组在常规的冷晶体停跳液中加入磷酸肌酸钠,浓度为10 mmol/L。两组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观察和记录两组患儿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辅助时间、心脏自动复跳情况,以及术后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的使用情况和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分别于体外循环前(T0)、主动脉开放5 min(T1)、主动脉开放30 min(T2)、停机后4 h(T3)、停机后24 h(T4)抽取动脉血,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钙蛋白I(cTnI)水平。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 d采取静脉血,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单磷酸腺苷(AMP)、磷酸肌酸(CP)的含量。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体外循环时间[(63.4±13.4)h比(67.1±19.8)h]、主动脉阻断时间[(30.9±11.6)h比(32.1±14.5)h]、体外循环辅助时间[(18.3±10.1)h比(22.3±9.3)h]以及心脏自动复跳率[100.0%(24/24)比100.0%(24/2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呼吸辅助时间试验组短于对照组[(6.7±2.3)h比(7.9±1.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P=0.03)。试验组的CK-MB在T1、T2、T3和T4时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2.4±5.3)U/L比(27.5±7.7)U/L、(68.5±11.9)U/L比(80.4±16.7)U/L、(81.4±21.2)U/L比(98.5±34.7)U/L、(55.9±14.7)U/L比(67.3±17.6)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7、2.84、2.06、2.44,均P<0.05);试验组cTnI在T1、T2、T3和T4时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4±3.1)µg/L比(9.9±2.3)µg/L、(6.0±2.2)µg/L比(8.9±4.0)µg/L、(6.4±3.3)µg/L比(8.6±4.1)µg/L、(6.8±2.6)µg/L比(8.9±3.4)µ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7、3.11、2.05、2.40,均P<0.05);试验组术后T4时点的ATP、ADP、AMP、C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术后T4时点的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331.6±43.3)比(273.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P<0.01)。结论含磷酸肌酸钠的高钾冷液晶停跳液用于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的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维持心肌缺血时的能量供应和术后肺的氧合指数,具有很好的心肺保护作用,有利于患儿术后康复。
简介: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舒张末期右心室前壁厚度与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比值(RVAW/LVPW)评估肺动脉高压(PAH)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RVAW/LVPW比值对人选202例单纯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患者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价值。结果RVAW/LVPW比值与右心导管所测肺动脉平均压(MPAP)有良好相关性(r=0.732,P〈0.001)。选RVAW/LVPW比值≥0.6为诊断肺动脉高压阳性(MPAP≥25mmHg)界点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0%和69%。选RVAW/LVPW比值/〉0.9为诊断重度肺动脉高压(MPAP≥60mmHg)界点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93%和94%。结论超声心动图RVAW/LVPW比值可以用来评估室间隔缺损患者肺动脉高压的严重程度。
简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心肌梗死(MI)合并室间隔破裂(VSR)患者的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外科手术治疗的MI后VSR(PI-VSR)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44~82(64.3±8.2)岁]。根据围手术期和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存活患者进行随访,对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运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8例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9例,对59例存活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0.1~10.5)年,随访死亡7例,据此纳入存活组52例,死亡组16例。单因素比较分析显示,术后存活组与死亡组年龄、VSR至手术时间<7 d、Killip分级≥3级、心源性休克、术前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急诊手术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单因素比较分析P<0.2的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099,95%CI:1.010~1.195,P=0.028)、血小板计数(HR=0.993,95%CI:0.986~1.000,P=0.044)、D二聚体水平(OR=1.001,95%CI:1.000~1.002,P=0.011)、心源性休克(OR=6.221,95%CI:2.054~18.841,P=0.001)是术后死亡的相对危险因素。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发现2、4、6、8和10年存活率分别为77.5%、77.5%、71.0%、71.0%和71.0%。结论年龄、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水平、心源性休克是MI合并VSR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外科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院内存活患者的中远期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综合运用减振降噪技术,成功控制、降低生活区域和工作处所的振动和噪声,使船舶在总体上具有良好的声寂静性能,满足了船载声学探测设备的使用要求、满足《海洋船舶噪声规定》和《机械振动客船和商船适居性振动测量、报告和评价标准》,总体减振降噪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