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大咯血患者的临床上采取不同的诊疗方案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22年11月—2023年11月这一时间段内收诊的大咯血患者100例作为本次重点研究目标,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治疗)与研究组50例(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在疗程结束之后,比较两组患者具体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咯血次数与血红蛋白水平、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等相关数据。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咯血次数、血红蛋白水平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咯血次数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针对大咯血患者实施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干预措施,可以明显的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咯血次数。提升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大程度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提升临床治疗安全性,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介入手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麻醉体会。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1月本院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开展神经介入治疗手术,随机分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观察组用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对比麻醉效果与认知功能(MMSE)评分。结果:自主呼吸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术后6h、24hMMSE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时,采用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可以改善麻醉效果,减轻术后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值得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肝肿瘤介入治疗中应用旋转DSA(快速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我院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进行肝脏肿瘤介入治疗患者26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DSA及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肝脏微小病灶,肿瘤供血动脉检出情况的差异。结果:旋转DSA检出微小肿瘤病灶率80.77%高于常规DSA检出率42.31%(P<0.05);对常规DSA下观察到的复杂供血动脉,旋转DSA显像可明确其供血状况。结论:旋转DSA可多方位、多角度的清晰显示动脉血管走行及重叠的较小肿瘤病灶,对提高肝脏肿瘤介入治疗成功率有积极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心脏介入患者应用健康教育的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选取时间定为:2022年12月至2023年5月,样本研究的主要对象取自这一时间段之内来到本院接受诊治的心脏介入患者,实验验样本的数量共计58例,并以不同护理方式将所有实验样本对象分成了两个不同护理方式的组别,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同时在这两个组别中各自设有29例的研究样本,并对纳入研究组的患者采用健康教育予以护理,纳入对照组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随后探析不同护理方式下的作用。结果:实验结束之后,各组之间的生活质量评分、满意度、心理状态显示,研究组更优(P<0.05)。结论:针对心脏介入患者患者来说,采取健康教育,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肝癌介入术后病人的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共计100例接受肝癌介入术后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情况等数据。根据患者的应对方式和影响因素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肝癌介入术后病人的应对方式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年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等。年龄较大的患者在应对方式上可能更趋向于保守治疗,而年轻患者更倾向于积极治疗。不同手术方式和术后并发症的存在也会影响患者的应对方式选择。结论:肝癌介入术后病人的应对方式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年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等。因此,医务人员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时应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