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PCP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例艾滋病合并PCP的资料,对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进行总结。结果6例患者中,咳嗽6例(100%),咳痰2例(33%),呼吸困难5例(83%),发热6例(100%),精神疲倦4例(60%),体重减轻3例(50%),腹泻1例(10%);呼吸音粗2例(33%),湿性罗音1例(17%),胸腔积液1例(17%),气胸1例(17%);实验室检查1例白细胞升高,4例正常,1例降低;5例LDH升高,正常1例;动脉血气分析检查,5例pH>7.45,5例PaCO2降低,1例在正常范围,6例PaO2均降低;血清白蛋白2例正常,4例降低。降钙素原1例升高,5例在正常范围;C反应蛋白2例升高,4例在正常范围。胸部HRCT的主要特点双肺磨玻璃样影4例;双侧云雾状、网状不均匀条索影2例。经甲强龙及复方磺胺甲嗯唑片治疗,其中1例联合克林霉素,好转5例,放弃治疗1例。结论艾滋病合并PCP多见于青壮年人群,临床以干咳、发热、呼吸困难为主诉就诊时,应行胸部HRCT检查,同时给予HIV筛查,若为阳性,应尽早给予积极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在对66例老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差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中,存在着药物不良反应、心理因素和文化程度、社会家庭因素、医患关系等因素。提出采取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争取家庭社会支持,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等对策,结果良好的服药依从性是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成败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在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使用替诺福韦酯与拉米夫定联合疗法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收治的90例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45例对照组与45例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拉米夫定与依非韦伦联合疗法,观察组采用替诺福韦酯与拉米夫定、依非韦伦联合疗法。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IVRNA转阴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7.78%),且P<0.05。观察组治疗后半年的HBVDNA指标低于检测下限率为57.78%,对照组为28.89%;观察组治疗后1年的HBVDNA指标低于检测下限率为82.22%,对照组为40.00%;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另外,观察组治疗半年后血清HBVDNA值为(3.69±1.15),对照组为(5.07±1.10);观察组治疗1年后血清HBVDNA值为(3.69±1.15),对照组为(3.88±0.66);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对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在拉米夫定、依非韦伦基础上使用替诺福韦酯有助于抑制患者体内病毒的进一步扩散,对其肝脏的健康具有较佳的保护作用,疗效显著,可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应用于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中对病人依从性和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人8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病人40例。实验组病人接受心理干预,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护理。分析研究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病人接受治疗的依从性明显要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之后同时期实验组CD4+T淋巴细胞的计数比较对照组升高幅度更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干预应用于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中对病人依从性和治疗效果的影响较为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藻酸双酯钠治疗糖尿病无菌性腹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所有患者在进行对比治疗之前先进行磺脲类和(或)胰岛素药物治疗,同时进行糖尿病饮食控制,再患者血糖控制良好并稳定1周后对各组患者开始进行对比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藻酸双酯钠片100mg口服,3次/d,共14D;对照组基础治疗相同,思密达(蒙脱石散),1袋口服,3次/d,共14d。并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80%vs.57.5%,P<0.05)。结论PSS治疗糖尿病无菌性腹泻疗效是满意的,且无明显的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布拉氏酵母菌散剂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小儿急性腹泻病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于常规临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布拉氏酵母菌散剂进行治疗,评估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腹泻持续时间缩短,治疗4天后大便次数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散剂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的疗效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腹泻贴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200例腹泻患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人。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对比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100例患儿中,显效60例,有效3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100例患儿中,显效40例,有效33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73%,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结果显示,P<0.05显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腹泻贴是一种有效提高临床小儿腹泻治疗效果的临床药物,值得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服聚克联合磷酸铝凝胶在治疗小儿秋冬季腹泻病的效果,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科收治并确诊的小儿秋冬季腹泻患儿200例,对其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采用口服聚克治疗的100例作为对照组,将采用口服聚克联合磷酸铝凝胶治疗的100例作为实验组,对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8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在呕吐消失时间、退热时间以及大变恢复正常时间等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小儿秋冬季腹泻病在口服聚克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磷酸铝凝胶,不仅能快速恢复肠道菌群失调,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而且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分析感染性腹泻疫情暴发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感染危险因素,为有效防控该类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腹泻学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并采集水样、食品留样和部分腹泻学生粪便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结果本起疫情累计报告病例84例,病例均为学生。疫情罹患率为4.91%(84/1712),病例无班级聚集性。对留样饭菜及食堂从业人员粪便标本进行检测,未检出致病菌。对学生区饮用水源及患病学生粪便进行检测,饮用水源及病例粪便标本中均检出大场埃希氏菌。结论此起暴发疫情的致病病原体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疫情发生学校化粪池渗漏导致饮用水水源受污染,学生饮用了受污染的生水是导致此起暴发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
简介:目的探讨循证策略下实施同伴教育对艾滋病患者不良情绪、服药依从性及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艾滋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循证策略下实施同伴教育,比较2组患者的不良情绪、服药依从性及生存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依从率为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观察组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水平为(393.21±24.76)个/μ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6.48±23.16)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2,P〈0.001);观察组HIV病毒载量为(2.64±0.12)lgIU/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4±0.12)lg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0,P〈0.001)。结论在循证策略下对艾滋病患者实施同伴教育,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抗病毒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小儿腹泻贴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小儿非感染性腹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并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蒙脱石散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小儿腹泻贴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了控制,观察组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2.5%,(χ2=6.237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治疗时间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t=6.3157,P<0.05)。结论小儿腹泻贴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减轻了患儿给药的困难,较为方便,减轻了患者的病痛,治疗效果明显,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前后艾滋病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T与CD4+/CD8+水平。方法随机抽取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共有40例作为研究组,全部患者均给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同时选取健康者共有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T与CD4+/CD8+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T与CD4+/CD8+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T与CD4+/CD8+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随时间延长逐渐增长。结论经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艾滋病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T与CD4+/CD8+水平能有效改善,逐渐恢复患者的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