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3月~2011年3月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的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3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血管腔内治疗的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死亡1例;余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32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术后1、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8%和93.7%。结论血管腔内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微创、安全、恢复快的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并逐渐成为治疗Stand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
简介: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AAA)血管腔内治疗后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0年7月我科收治的8例AA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接受血管腔内治疗,手术成功率7/8,死亡1人。5例植入分叉型支架,2例植入直型支架,1例支架释放不成功。1例术后第2天右髂动脉支架折叠成角,远端血栓形成,给予局部溶栓成功后第3天血栓再次形成,急诊行左股-右股动脉旁路转流术。1例术后第2天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2个月后出现结肠缺血表现,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1例术中主体支架释放不成功,急诊行开腹手术,取出支架,行AAA修补术,术后第2天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随访1~1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个月,至最后一次随访(死亡)时止,无内漏发生,无支架明显移位及动脉瘤腔内血栓形成。结论AAA血管腔内治疗后的短期临床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简介:摘要评估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否能够改善基于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分类的心源性休克C期(典型期)、D(恶化期)和E期(终末期)的患者预后。检索本院信息系统数据库,所纳入的满足心源性休克诊断标准的患者遵循相同的治疗原则。分类分析SCAI心源性休克C期、D/E期中应用IABP与患者1和6个月生存率之间是否相关。本研究共纳入心源性休克C期141例,心源性休克D/E期267例。心源性休克C期患者中,应用IABP是提高患者1个月生存率[OR值(95%CI)为0.372(0.171~0.809),P=0.013]和6个月生存率[OR值(95%CI)为0.401(0.190~0.850),P=0.017]的相关因素;校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PCI/CABG)后,与提高1和6个月生存率相关的因素是PCI/CABG。心源性休克D/E期患者中,应用IABP是提高1个月生存率的相关因素[OR值(95%CI)为0.053(0.012~0.236),P=0.001]。因此,IABP可辅助心源性休克C期患者渡过PCI/CABG围手术期并提高生存率,IABP可能延长心源性休克D/E期患者的短期生存。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RA)治疗复杂近端瘤颈肾下腹主动脉瘤(AAA)的中期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管外科行EVAR的175例肾下AAA患者的资料。根据瘤颈解剖情况将患者分为复杂组与非复杂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术中器械释放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和随访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复杂组84例,非复杂组9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合并疾病及破裂AAA比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杂组与非复杂组在瘤颈长度、瘤体直径和远端解剖因素复杂性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杂组行非常规EVAR的比例高于非复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0%比0%,P=0.001)。复杂组与非复杂组在器械释放成功率(98.8%比100%)和手术成功率(95.2%比100%)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杂组与非复杂组在术中近端瘤颈相关并发症发生率(4.8%比0%)和围术期死亡率(0%比2.2%)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7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2±10.3)个月,1例患者随访2个月时死于心肌梗死。复杂组与非复杂组在新发近端瘤颈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6%比0%)和二次手术干预率方面(15.5%比9.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EVAR[包括烟囱技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chEVAR)、开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fEVAR)]治疗解剖条件适宜的复杂近端瘤颈肾下AAA中期疗效良好。fEVAR是拓展短近端锚定区的良好方法,但在瘤颈扭曲、急诊瘤体破裂的情况下,chEVAR仍具有重要作用;对接技术可用于粗瘤颈AAA。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球囊交替封堵联合瘤腔内人纤维蛋白黏合剂注射技术在破裂腹主动脉瘤(rAAA)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8例rAAA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3例,女性5例,年龄(62±5)岁(范围:46~88岁)。瘤体最大径(65.2±10.5)mm(范围:47.3~100.5 mm),均为肾下型rAAA。患者均在急救绿色通道流程下应用肾下和肾上主动脉双球囊交替封堵联合瘤腔内人纤维蛋白黏合剂注射技术成功完成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收集患者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救治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随访期间主动脉支架形态、内漏发生率、分支支架通畅率及支架感染率。结果28例患者术前准备时间(45.5±8.5)min(范围:20~100 min),手术时间(100.0±15.5)min(范围:85~210 min),ICU停留时间(7±2)d(范围:1~17 d),住院时间(13.5±2.5)d(范围:5~43 d)。手术救治成功率为92.9%(26/28);死亡2例,1例死于术后多灶性腔隙性脑梗塞并发消化道大出血,1例高龄(84岁)患者因术前腹主动脉瘤破裂出现大量腹水,术后并发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术中肾上主动脉球囊阻断时间(13±2)min(范围:12~30 min)。22例术中瘤腔内注射纤维蛋白黏合剂(14±2)ml(范围:6~28 ml)。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57.1%(16/28)。26例存活患者术后随访(30±3)个月(范围:13~48个月),3年随访率为69.2%(18/26),随访期间患者主动脉支架均在位良好,无明显移位。术后6个月内漏发生率为11.5(3/26);术后36个月18例患者均无内漏发生,肾动脉、髂动脉分支支架通畅率为88.9%(16/18);术后支架感染率为7.7%(2/26),分别为术后1个月和6个月各1例,予长时间强化抗感染治疗后均康复。结论在规范急救流程下,rAAA患者在EVAR术中采用双球囊交替封堵配合术中瘤腔内纤维蛋白黏合剂注射的手术成功率较高,术后内漏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中长期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对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象鼻”置入术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分析,充分认识该类手术配合的特殊性,总结术中与术后护理方法,及时预见安全隐患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提高手术的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准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的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采用标准EVAR治疗的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瘤颈解剖特点分为复杂瘤颈组和非复杂瘤颈组,收集围手术期资料和随访结果,分析标准EVAR治疗两组腹主动脉瘤的结果,评估复杂瘤颈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共纳入CTA和随访资料完整的133例患者,其中复杂瘤颈组88例(66.2%),非复杂瘤颈组45例(33.8%),对比两组的围手术期情况(手术失血量、造影剂用量、平均住院日、技术成功率)及随访结果(远期再干预、远期内漏、动脉瘤直径增大、生存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瘤颈因素与预后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瘤颈直径>31 mm与远期再干预相关(OR=24.975,P=0.02)。结论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患者接受标准EVAR治疗并未显著增加并发症及死亡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不同时期胸主动脉夹层(TAD)腔内修复术后临床结局以及主动脉重塑形态学特点。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45例患者,按照发病时期分为两组,其中23例为亚急性组,22例为慢性组。比较分析采用TAD手术前后的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生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血栓形成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结果差异无显著差异,随访期间发生的并发症类型主要有逆行性A型夹层、内漏等。结论综合来看,亚急性期患者TAD比较稳定,腔内修复术效果相对较好,主动脉重塑效果与慢性期患者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期杂交腹主动脉去分支化技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的近期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22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在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2例接受分期杂交腹主动脉去分支化手术修复(abdominal aortic debranch,AAD),10例接受传统的胸腹主动脉置换术(thoracoabdominal aortic replacement,TAR)。AAD包含两期:一期手术为正中开腹,Y形人工血管置换肾下腹主动脉及双侧髂总动脉,同时重建腹主动脉分支,右侧分支人工血管-右肾动脉-左肾动脉,左侧分支人工血管-肠系膜上动脉-肝总动脉;二期为腔内修复锚定近远期正常主动脉或人工血管。对比分析两种方式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临床效果。结果总体死亡比例为13.6%,TAR组死亡比例明显更高(0对30%)。主要病因为夹层(91.7%对90.0%,P=0.895)。Crawford分型两组均以Ⅱ型为主(58.3%对50.0%,P=0.082)。TAR组马方综合征患者比例更高(30%对0,P=0.046)。术后24 h引流TAR组显著更多[(355.0±199.2)ml对(1244.0±716.1)ml,P=0.003]。TAR组肺部感染比例更高(40%对0,P=0.018)。住院费用AAD组更高[(28.4±8.3)万元对(19.3±10.4)万元,P=0.033]。结论分期杂交腹主动脉去分支化技术可以有效治疗胸腹主动脉瘤,与传统胸腹主动脉置换相比,手术创伤更小但费用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总结主动脉夹层再次近端主动脉手术的临床结果和经验。探讨首次手术与再次手术的关系,再次手术指征、体外循环策略、术中技术细节以及术后早中期结果。方法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28例患者接受29次再次正中开胸近端主动脉手术。全组男23例,女6例;年龄(45.1±12.7)岁。马方综合征15例(15/29,51.7%),白塞病3例(3/29,10.3%)。患者首次手术方式包括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Bentall手术和升主动脉替换术,同期孙氏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再次手术指征为:急慢性A型主动脉夹层远端扩张、近端主动脉瘤、吻合口漏、炎性主动脉病变致瓣周漏、机械瓣功能障碍合并主动脉瘤和主动脉根部脓肿。再次手术方式包括Bentall手术,Cabrol手术,Wheat手术,再植法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术手术,吻合口漏修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全弓替换+支架象鼻置入术(孙氏手术),升-右股动脉转流,腹主动脉替换。结果全部患者住院死亡1例(3.4%),原因为术后出现严重肺部并发症,双肺实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低氧死亡。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症2例(6.9%),1例经ECMO辅助后痊愈,1例术后半年死亡。术后二次开胸止血3例(10.3%),肾衰需要透析3例(10.3%),下肢轻瘫1例(3.4%),均痊愈出院。随访期间因低心排血量综合症、多脏器衰竭死亡1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1例。1例患者Bentall术后冠状动脉开口瘤样扩张行Cabrol术,术后1年再发A型夹层行再次孙氏手术。结论心脏和主动脉手术后的再次主动脉近端手术安全有效,近中期结果良好。术前全面评估,术中顺利开胸和建立体外循环,有效的脏器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主动脉疾病,特别是马方综合征患者再手术的可能性较大,要严密随访,必要时及时手术,避免主动脉破裂。孙氏手术适于复杂弓部二次手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肾动脉受累不同分型及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02年6月至2021年9月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行TEVAR治疗的TBAD合并肾动脉受累患者330例。根据主动脉 CTA 影像,将一侧肾动脉受累情况分为5型:真腔型(肾动脉开口完全起自真腔),假腔型(肾动脉开口完全起自假腔),双腔型(肾动脉开口起自真、假双腔),挤压型(肾动脉开口与真腔相连,但肾动脉开口受到内膜片极度挤压),开口型(肾动脉开口有内膜破口)。双侧肾动脉受累分型分为7型:真真型(真腔真腔型),真假型(真腔假腔型),真双型(真腔双腔型),真口型(真腔开口型),假假型(假腔假腔型),假挤型(假腔挤压型),双双型(双腔双腔型)。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是不同肾动脉受累分型术后肾功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及配对样本秩和检验对双肾动脉受累不同分型组间术后肾功能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比较双侧肾动脉受累不同分型组间30 d内及远期临床不良事件。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术前肾功能重度损伤组与非重度损伤组患者全因病死率。结果患者年龄(53±11)岁,其中男性276例(83.6%),女性54例(16.4%)。患者术前、术后的血清肌酐(术前:H=18.686,P=0.005,术后:H=18.101,P=0.006)和胱抑素C(术前:H=17.566,P=0.007,术后:H=10.433,P=0.016)水平7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假假型组最高;但其术前术后变化值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0 d内随访显示,术后急性肾损伤(χ2=15.623,P=0.007)、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χ2=15.523,P=0.010)、术中内漏发生率(χ2=17.935,P=0.004)7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假假型组最高(分别为2/9、5/9和5/9)。远期随访显示,全因死亡(χ2=14.772,P=0.011)、非主动脉源性死亡发生率(χ2=15.589,P=0.008)7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显示,术前肾功能重度损伤患者术后远期全因病死率高(17.7%比4.8%,P=0.009)。结论肾动脉受累分型不同的TBAD患者肾功能水平存在差异,TEVAR对TBAD患者肾功能无明显影响。术前肾功能重度损伤患者TEVAR远期全因病死率高。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药物涂层球囊和普通球囊治疗下肢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腔内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血管外科因下肢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行手术治疗的9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一期通畅率。结果43例使用药物涂层球囊,48例使用普通球囊,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下肢缺血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使用药物涂层球囊的患者一期通畅率在术后的第12个月明显升高,较使用普通球囊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7%比62.5%,P<0.05)。结论对于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腔内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选用药物涂层球囊可以获得更满意的短期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要点。方法选择56例AMI合并CS应用IABP辅助循环的患者,加强IABP应用期间的病情观察、导管护理,加强心理护理,落实并发症的观察护理。结果56例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其中42例患者在植入IABP后PCI治疗,9例患者行CABG术,5例患者行保守药物治疗。IABP应用期间发生并发症4例,其中消化道出血1例,穿刺部位渗血及血肿各2例,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1例。未出现脑出血、下肢缺血或栓塞、球囊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结论IABP应用过程中应加强监测,认真落实各项护理措施,能确保IABP安全有效实施,最大限度地发挥IABP的功能,预防或减少并发症,使重危患者度过难关。
简介: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抢救心源性休克并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至2009年在积极药物治疗基础上使用IABP联合CRRT(CRRT组)31例或床边血液透析治疗(HD)(HD组)21例抢救心源性休克并ARF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CRRT组抢救成功12例,死亡率为61.3%;HD组抢救成功3例,死亡率90.5%(P〈0.05)。两组在出血、下肢缺血等并发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IABP抢救心源性休克并ARF时,CRRT是首选透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