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在动脉瘤(IA)破裂危险因素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46例IA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通过CTA后处理图像分析动脉瘤形态学参数:数目、位置、形态、最大径、瘤体高度/瘤颈宽度、瘤体最大径/近端载瘤动脉直径、血流入射角。运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影响IA破裂的形态学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其预测IA破裂的诊断效能。结果CTA共检查出58个动脉瘤,破裂动脉瘤30个,未破裂动脉瘤28个。破裂和未破裂IA患者的临床资料中,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和未破裂动脉瘤在形态学参数方面,数目、位置和瘤体高度/瘤颈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动脉瘤形态、最大径、瘤体最大径/近端载瘤动脉直径和血流入射角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瘤体最大径/近端载瘤动脉直径和血流入射角是IA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当瘤体最大径/近端载瘤动脉直径>1.985,曲线下面积是0.74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76.7%和64.3%;当血流入射角>117.5°,曲线下面积是0.67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53.3%和75.0%。结论瘤体最大径/近端载瘤动脉直径>1.985和血流入射角>117.5°是IA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CT血管造影术 蛛网膜下腔出血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影像融合和三维表面重建影像后处理技术的术前模拟在动静脉畸形(AVM)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21例AVM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头颅CT、3.0 T MRI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利用iPlan软件将所有影像学数据配准融合并重建出三维模型,根据模型评估AVM的位置、范围、与功能区的关系以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位置,然后与术中所见进行比对,并在显微镜下切除AVM。术后行头颅MRI和DSA随访,同时检测患者的四肢活动、语言功能及视力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术前模型的重建,其中20例利用模型在术中成功辨认AVM、功能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位置;1例因术野无明显粗大的血管且脑血肿造成脑沟受压,脑沟回形态不清晰,无法完成比对。术前模型与术中评估的符合率为95.2%(20/21)。21例患者中,AVM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1例。5例因出血导致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中,4例于术后3个月内恢复正常;1例因出血导致偏盲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视野缺损有所改善。1例因术后再出血,出现肢体活动障碍,于2周后恢复正常。2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5.8±6.7)个月(3~25个月),行影像学复查均未发现再出血。4例癫痫起病的患者中有3例术后无发作,1例于术后3个月内仍有发作,经调整抗癫痫药物治疗后发作停止。结论利用影像后处理技术有助于在术前对AVM的位置、范围、与功能区的关系以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位置作出准确评估,可提高AVM的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神经外科手术 成像,三维 影像后处理 影像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镜经鼻入路手术治疗咽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神经镜经鼻入路治疗102例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肿瘤82例,复发肿瘤20例。术后每3个月门诊随访患者的视力、视野,评估垂体-靶腺轴损伤数量以及有无尿崩症,复查头颅MRI观察肿瘤有无复发、进展。根据术后3个月的头颅MRI结果,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结果102例患者中,92例(90.2%)肿瘤全切除,10例(9.8%)次全切除;其中原发肿瘤全切除77例,复发肿瘤全切除15例。术后5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并行神经镜经鼻修补术,3例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无一例患者死亡或出现昏迷。102例患者随访时间的中位数(范围)为12(6~19)个月。至末次随访,96例术前视力、视野受损的患者中,62例视力明显改善,27例稳定,7例恶化;术前视力正常的6例患者中,仅1例术后视力短暂下降,术后3个月复查时视力恢复正常。99例合并尿崩症,其中72例尿崩症持续时间≤3个月,27例持续时间>3个月。至末次随访,73例术前存在垂体-靶腺轴功能障碍的患者,垂体-靶腺轴功能均无改善;29例术前垂体-靶腺轴功能正常的患者中,22例出现垂体-靶腺轴功能障碍。102例患者随访期间复查头颅MRI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进展。结论采用神经镜经鼻入路手术可更充分地观察肿瘤与视神经、垂体柄及下丘脑等结构的界限,为术者提供更清晰的术野,肿瘤全切除率较高,部分患者术后视力、视野改善,但术后尿崩症和垂体-靶腺轴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

  • 标签: 颅咽管瘤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治疗结果 手术后并发症 内分泌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 在脑炎高压患者治疗当中,应用PICC置管集束化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脑炎高压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PICC护理措施;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的50例作为观察组,采取集束化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导管堵塞、导管脱出、静脉炎、针刺口红肿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P

  • 标签: PICC置管 集束化护理 脑炎 颅内高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动脉瘤的患者行栓塞术后采用神经功能康复护理的效果。 方法:本实验研究对象为92例动脉瘤患者,该92例患者均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行栓塞术治疗,将该92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46例,观察组46例。对前者使用术后常规护理,后者使用采用神经功能康复护理,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在开展神经功能康复护理后,护理效果方面高于对照组,经对功能恢复效果及情绪状态、躯体活动、饮食营养、沟通交流等各项目评分情况评测,康复效果相较于对照组呈更好显示(P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术 神经功能康复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手术应用舒芬太尼的临床麻醉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样本选取在我院接受血肿清除手术治疗的硬膜外血肿患者66例,将上述患者分为参照组(采纳芬太尼麻醉)和观察组(采纳舒芬太尼麻醉)各33例,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就麻醉前的MAP和HR水平而言,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不同方式的麻醉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镜经鼻入路手术治疗咽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神经镜经鼻入路治疗102例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肿瘤82例,复发肿瘤20例。术后每3个月门诊随访患者的视力、视野,评估垂体-靶腺轴损伤数量以及有无尿崩症,复查头颅MRI观察肿瘤有无复发、进展。根据术后3个月的头颅MRI结果,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结果102例患者中,92例(90.2%)肿瘤全切除,10例(9.8%)次全切除;其中原发肿瘤全切除77例,复发肿瘤全切除15例。术后5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并行神经镜经鼻修补术,3例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无一例患者死亡或出现昏迷。102例患者随访时间的中位数(范围)为12(6~19)个月。至末次随访,96例术前视力、视野受损的患者中,62例视力明显改善,27例稳定,7例恶化;术前视力正常的6例患者中,仅1例术后视力短暂下降,术后3个月复查时视力恢复正常。99例合并尿崩症,其中72例尿崩症持续时间≤3个月,27例持续时间>3个月。至末次随访,73例术前存在垂体-靶腺轴功能障碍的患者,垂体-靶腺轴功能均无改善;29例术前垂体-靶腺轴功能正常的患者中,22例出现垂体-靶腺轴功能障碍。102例患者随访期间复查头颅MRI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进展。结论采用神经镜经鼻入路手术可更充分地观察肿瘤与视神经、垂体柄及下丘脑等结构的界限,为术者提供更清晰的术野,肿瘤全切除率较高,部分患者术后视力、视野改善,但术后尿崩症和垂体-靶腺轴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

  • 标签: 颅咽管瘤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治疗结果 手术后并发症 内分泌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无创压监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影响。方法:以2020年3月-2020年11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接收的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机分组分为研究组(33例)与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压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压水平以及并发症情况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过程中加强无创压监测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疾病,缓解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无创颅内压监护 重型颅脑损伤 护理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影像融合和三维表面重建影像后处理技术的术前模拟在动静脉畸形(AVM)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21例AVM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头颅CT、3.0 T MRI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利用iPlan软件将所有影像学数据配准融合并重建出三维模型,根据模型评估AVM的位置、范围、与功能区的关系以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位置,然后与术中所见进行比对,并在显微镜下切除AVM。术后行头颅MRI和DSA随访,同时检测患者的四肢活动、语言功能及视力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术前模型的重建,其中20例利用模型在术中成功辨认AVM、功能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位置;1例因术野无明显粗大的血管且脑血肿造成脑沟受压,脑沟回形态不清晰,无法完成比对。术前模型与术中评估的符合率为95.2%(20/21)。21例患者中,AVM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1例。5例因出血导致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中,4例于术后3个月内恢复正常;1例因出血导致偏盲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视野缺损有所改善。1例因术后再出血,出现肢体活动障碍,于2周后恢复正常。2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5.8±6.7)个月(3~25个月),行影像学复查均未发现再出血。4例癫痫起病的患者中有3例术后无发作,1例于术后3个月内仍有发作,经调整抗癫痫药物治疗后发作停止。结论利用影像后处理技术有助于在术前对AVM的位置、范围、与功能区的关系以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位置作出准确评估,可提高AVM的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神经外科手术 成像,三维 影像后处理 影像融合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眼眶底炎性假瘤患者。患者中年男性,以“左侧眼眶疼痛2个月,左眼视力下降1个月”入院,入院诊断为眼眶肿瘤(左)。行鼻镜下底病变活检术,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及病理学结果,考虑诊断为眼眶底炎性假瘤(左)。术后予以泼尼松口服,密切随访1年无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接受加速康复外科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2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动脉瘤患者为观察对象,时间为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和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前后GCS评分及QOL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对照组与观察组GCS评分及QOL评分分别为(10.34±1.42)分、(22.45±3.46)分、(10.52±1.33)分、(21.89±3.74)分,组间相比并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对照组与观察组GCS评分及QOL评分分别为(12.55±1.24)分、(30.46±2.64)分、(15.67±1.72)分、(39.47±2.58)分,组间相比统计学差异明显;对照组和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4.39%、4.88%,组间相比具有明显差异。结论: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接受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获得患者的认可与支持,可推广。

  • 标签: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 颅内动脉瘤 围手术期护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肿微创术治疗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0年12月经本院治疗就诊患者40例,将上患者采取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日常术后活动功能和术后满意度与术后感染率。结果:经比较,观察组患者日常术后活动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术后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颅内血肿 微创术 高血压脑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素非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rherent motion,IVIM)磁共振成像在眶肿瘤对视神经损伤程度评估方面的价值。材料与方法纳入眼眶占位性病变25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在3.0 T磁共振上行眼眶常规和体素非相干运动磁共振成像,纳入无视觉通路病变的对照组12例,比较患侧和健侧视神经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纯扩散系数(slow ADC,D)、伪扩散系数(fast ADC,D*)、灌注分数(fraction of fast ADC,f)的差异运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患侧和对照组ADC、D、D*、f及ADC、D、D*、f不对称性指数的差异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国际标准视力图测量视力,患侧视力受损有11例,未受损14例。结果与健侧和对照组视神经f值相比[(46.4±3.0)%、(45.4±5.5)%],患侧视神经f值明显降低[(28.2±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5、0.002);与视力未下降组视神经D*值相比[(62.5±11.0)×10-3 mm2/s],视力下降组D*值降低[(26.6±7.0)×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与对照组视神经f值不对称指数相比(0.03±0.06),患者视神经f值不对称性指数显著升高(0.26±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患侧视神经的D*值与视力成低相关(r=0.462,P=0.02)。结论体素非相干运动参数D*、f在评估眶肿瘤对视神经功能损伤方面优于传统单指数ADC,并且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体素内非相干运动 视神经 眼眶 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探究在膀胱肿瘤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治疗关于治疗方式中经尿道电切术同期治疗的有效运用效果。方法:我院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份在我院临床首次收治的膀胱肿瘤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中150例患者作为实验研究治疗对象,对其采取电脑随机分组,针对不同组别分别采取不同治疗干预措施,对采取常规尿道旁观肿瘤电切术形式进行治疗措施的组别对其设定为常规对照组,在采取常规尿道旁观肿瘤电切术形式治疗措施方式上,结合给于相应同期经尿道前列腺增生电切术进行联合治疗干预措施的组别,设定为实验对照组,每组拥有75例参与患者。针对相同干预时间,不同操作方式下,两组参与患者得到的最终治疗效果。结果:相同干预时间,不同操作方式下,不同组别得到的实际治疗效果均存在不同,可发现实验对照组参与患者所得到的实际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对照组得到的实际治疗效果,且上述差异均具有重要统计学事实意义(p

  • 标签: 膀胱肿瘤 前列腺增生 尿道电切术
  • 简介:摘要目的尚未明确儿童神经监护中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升高和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降低的治疗目标。基于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制定的现有儿科指南建议目标ICP<20 mmHg且CPP最小值40~50 mmHg,CPP可能有年龄依赖性。本文旨在通过一项大型单中心儿童神经重症监护队列研究确认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ICP和CPP阈值。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场所一家四级医疗中心的PICU。对象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接受ICP监测的患儿。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ICP和CPP测量数据来自262例神经重症监护患儿(87例TBI,175例非TBI;男性63%;8.3±5.8岁;病死率11.1%)。平均ICP和CPP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AUROC)分别为0.75和0.64。CPP拐点随年龄升高而升高(<2岁=47 mmHg,2~8岁=58 mmHg,≥8岁=73 mmHg)。TBI子集中,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和CPP的AUROCs分别为0.70和0.78。TBI CPP拐点随年龄增加(<2岁=45 mmHg,2~8岁=57 mmHg,≥8岁=68 mmHg)。平均ICP>15 mmHg,男性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14.23,5.55~36.46;2.77,1.04~7.39;2.57,1.03~6.38;P均<0.05)。平均CPP<67 mmHg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5.16,2.05~12.98;3.71,1.55~8.91;P均<0.01)。非TBI组平均ICP AUROC 0.77,ICP拐点为15 mmHg,而平均CPP不能预测院内病死率。结论本文利用ROC和回归分析确定了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阈值,在TBI和非TBI患儿均低于目前基于指南的治疗目标;TBI患儿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年龄依赖的CPP阈值,高于现有基于指南的推荐目标。尚需远期研究明确因TBI或其他指征行ICP监测患儿的基于数据的ICP和CPP目标。

  • 标签: 颅内 高压 脑灌注压 儿童重症监护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镜经鼻切除旁中央底硬膜外胆脂瘤手术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采用镜经鼻手术治疗的7例旁中央底硬膜外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32~6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镜经鼻手术,观察术中切除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效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记录患者术后复查头颅MRI、临床症状恢复及复发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4例实现完全切除(囊内容物和囊壁完全切除),1例实现近全切除(囊内容物完全切除,部分囊壁残留),2例实现次全切除(部分囊内容物、囊壁残留)。1例患者术前无明显临床症状,其他6例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缓解。1例患者出现术后脑脊液鼻漏,经腰大池引流及鼻腔碘仿纱条填塞治疗后治愈。术后随访至今,包括非全切除患者在内的7例患者均无肿瘤复发。结论对于旁中央底生长范围局限的硬膜外胆脂瘤,镜经鼻手术治疗方法简单有效,安全可靠,并发症较少。

  • 标签: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耳鼻喉外科手术 旁中央颅底 胆脂瘤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13例急诊行动脉瘤开颅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血泡样动脉瘤4例,载瘤动脉或瘤颈撕裂6例,复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例。术中对血泡样动脉瘤和撕裂的动脉瘤采用缝合技术重塑载瘤动脉或瘤颈,对复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行搭桥术,其中成功夹闭12例,1例术后再出血后死亡。12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1.0±3.7)个月(7~19个月),术后复查头颅CT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其中2例血管狭窄。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预后,恢复良好(Ⅴ~Ⅳ级)10例,恢复较差(Ⅲ级)2例。

  • 标签:
  • 简介:摘要动静脉畸形(AVM)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但婴儿AVM鲜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3月龄的AVM急性破裂出血伴多发动脉瘤(2个)患儿,急诊行开颅手术完全切除畸形血管团。术后患儿有持续癫痫发作,给予镇静、抗癫痫、维持循环、抗感染、尼莫地平等治疗。术后2周患儿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四肢活动基本正常;术后3个月随访无癫痫再次发作,无肢体活动障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2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等4家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手术治疗的破裂动脉瘤患者3 724例,其中采用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2 417例,采用血管内栓塞动脉瘤1 307例。采用1 ∶1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筛选血管内栓塞组和开颅手术组各415例,回顾性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随访疗效及动脉瘤复发率。结果开颅手术组术中动脉瘤破裂率为22.9%(95/415),高于血管内治疗组的17.3%(72/415)(P=0.046)。术后并发症方面除了继发慢性脑积水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肺部感染、切口愈合不良、感染及新发脑梗死发生率均为开颅手术组高于血管内治疗组(均P<0.05)。开颅手术组和血管内治疗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30.0个月和33.0个月。末次随访显示,开颅手术组和血管内治疗组术后动脉瘤复发率分别为0.7%(3/415)和2.9%(12/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格拉斯哥预后评级结果显示血管内治疗组预后好于开颅手术组(P<0.05)。结论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动脉瘤的并发症发生率、疗效均优于显微手术夹闭,但动脉瘤复发率相对较高。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破裂 神经外科手术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尚未明确儿童神经监护中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升高和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降低的治疗目标。基于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制定的现有儿科指南建议目标ICP<20 mmHg且CPP最小值40~50 mmHg,CPP可能有年龄依赖性。本文旨在通过一项大型单中心儿童神经重症监护队列研究确认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ICP和CPP阈值。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场所一家四级医疗中心的PICU。对象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接受ICP监测的患儿。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ICP和CPP测量数据来自262例神经重症监护患儿(87例TBI,175例非TBI;男性63%;8.3±5.8岁;病死率11.1%)。平均ICP和CPP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AUROC)分别为0.75和0.64。CPP拐点随年龄升高而升高(<2岁=47 mmHg,2~8岁=58 mmHg,≥8岁=73 mmHg)。TBI子集中,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和CPP的AUROCs分别为0.70和0.78。TBI CPP拐点随年龄增加(<2岁=45 mmHg,2~8岁=57 mmHg,≥8岁=68 mmHg)。平均ICP>15 mmHg,男性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14.23,5.55~36.46;2.77,1.04~7.39;2.57,1.03~6.38;P均<0.05)。平均CPP<67 mmHg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5.16,2.05~12.98;3.71,1.55~8.91;P均<0.01)。非TBI组平均ICP AUROC 0.77,ICP拐点为15 mmHg,而平均CPP不能预测院内病死率。结论本文利用ROC和回归分析确定了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阈值,在TBI和非TBI患儿均低于目前基于指南的治疗目标;TBI患儿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年龄依赖的CPP阈值,高于现有基于指南的推荐目标。尚需远期研究明确因TBI或其他指征行ICP监测患儿的基于数据的ICP和CPP目标。

  • 标签: 颅内 高压 脑灌注压 儿童重症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