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除导致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外,颅动脉瘤破裂还会造成认知损害。预防性手术治疗虽然能避免颅动脉瘤破裂出血,但即使术后临床恢复良好的患者,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损害。关于不同手术方式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尚缺乏系统评价,最佳的手术方式尚无定论。文章对颅动脉瘤患者的认知损害进行了综述,期望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认知 认知障碍 神经外科手术 栓塞,治疗性 血管内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动脉狭窄发病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对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缺血性卒中病人283例进行头颈CT血管成像检查,发现颅动脉狭窄151例,其中单纯颅动脉狭窄66例,颅内外动脉同时狭窄85例.比较不同颅内外狭窄组别间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血尿酸之间的关系.结果颅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升高,并且随着动脉狭窄程度增加而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而合并颅外动脉狭窄组患者吸烟率明显高于颅狭窄组.结论颅动脉狭窄与血尿酸水平增高呈正相关,吸烟与颅外动脉狭窄相关.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颅动脉狭窄;尿酸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420-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前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10例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预后情况。结果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操作,严密观察和细致护理,10例患者动脉瘤成功栓塞,围手术期内未出现颅动脉瘤破裂,均痊愈出院。结论采用栓塞介入治疗颅动脉瘤较传统开颅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有效降低死亡率特点,术前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和细致的护理对保证手术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 护理
  • 简介:摘要颅动脉瘤系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本病多发40—60岁,2%动脉瘤幼时发病。随着介入治疗颅动脉瘤的技术不断发展,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术后护理尤其是并发症的出现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对我们护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以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动脉瘤60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术 护理
  • 简介: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第一致病原因,该病病程凶险,残死率极高,被称为大脑的“定时炸弹”,但如能及时诊治。绝大多数可获得永久性治愈。针对该疾病的这一特点,1998年,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刘建民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治疗颅动脉瘤,即将可解脱弹簧圈通过微导管送至动脉瘤腔,栓塞动脉瘤,从而避免了传统的开颅手术。至今,通过这一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已成功地治疗了颅动脉瘤患者1500余例,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愈后。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重建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二军医大学 可解脱弹簧圈
  • 简介:动脉瘤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颅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从1974年Serbinenko首先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颅动脉瘤开始。随着介入材料不断更新和技术进步,血管内栓塞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成l为颅动脉瘤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2年11月由我院收治且行开颅手术治疗的83例颅动脉瘤患者。结果出院时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者63例,轻度残疾9例,中度病残4例,重度残疾2例,死亡5例。结论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动脉瘤安全有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开颅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颅显微手术关键点,研究颅动脉瘤出血后的最佳手术时间、术后愈合效果以及术中配合情况,为今后的颅动脉瘤手术提供可靠性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来我院就诊的40例动脉瘤患者术前、术中以及术后临床体征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0例患者经治疗后,均成功夹闭动脉瘤,在随访期间(2-12个月),恢复良好35例,轻残4例,重残1例,无死亡病例。其中有1例在术后15天,动脉瘤再次发生破裂,手术重新夹闭后,12个月恢复良好。结论适宜的手术时机在动脉瘤显微手术的成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手术除可有效的避免动脉瘤再次出血外,还可以减轻由于脑脊液和凝血块而造成的血管痉挛,若手术时期过晚,则会增加手术难度,失去治疗机会。

  • 标签: 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要点分析
  • 简介:摘要总结颅动脉瘤术前的护理体会,方法38例颅动脉瘤患者做好良好的护理配合,包括心里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并完善各项术前准备;结果38例患者恢复良好;结论加强颅动脉瘤术前观察和护理,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提高生命质量的关键。

  • 标签:
  • 简介:观察到的107颗颅动脉瘤的载瘤动脉和瘤体形态均有较好显示,根据瘤体大小、形态、瘤体长轴方向以及载瘤动脉特点增加切位造影或行旋转DSA检查,对常规位置造影下不能明确瘤颈的颅动脉

  • 标签: 动脉瘤技巧 显示颅内 颅内动脉瘤
  • 简介:目的总结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和并发症防治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期间收治的59例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预后及并发症.结果全组59例共62个动脉瘤.3例因年龄等因素拒绝手术,其余56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行显微镜下成功夹闭动脉瘤57个,动脉瘤孤立术1个,巨大动脉瘤瘤腔明胶海绵填塞术1个,手术过程顺利.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生存质量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评分:Ⅰ~Ⅱ级47例(83.9%),Ⅲ~Ⅳ级3例(5.4%),Ⅴ~Ⅵ级3例(5.4%),Ⅶ级1例(1.8%),死亡2例(3.6%).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CT血管造影(CTA)均可有效诊断颅动脉瘤.早期显微手术夹闭是治疗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翼点入路仍是颅动脉瘤最常用的手术入路,能明显提高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术后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显微手术治疗 手术入路 手术时机 瘤颈夹闭 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腔治疗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确诊为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的11例患者资料,均接受腔治疗。总结其症状、手术方式、并发症、支架通畅情况并分析患侧上肢收缩压及血液峰值血流速的变化。结果11例患者均行腔支架成形术,手术均成功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69(30.1±23.4)个月;2例术中使用脑保护伞,其中1例行同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例因对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行支架植入术;1例术中发现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重度狭窄,一期行无名动脉支架植入术,半年后行左颈总动脉支架植入术。6例为股动脉入路,2例为肱动脉入路,1例经腋动脉与股动脉穿刺入路,2例为右颈部切开逆穿颈总动脉与股动脉联合入路。3例患者分别在术后第6、7、12个月出现支架再狭窄,1例患者行无名动脉支架球囊扩张术,2例患者行再次支架植入术,术后支架血流均恢复通畅;1例术后14个月出现支架再闭塞,因临床症状改变不明显未干预,本组病例临床再干预率为3/11,一期通畅率为7/11,二期通畅率为10/11。10例患者术后症状较前缓解,1例患者右上肢无力无明显改变。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术前、术后右上肢收缩压、脉压差、无名动脉峰值血流速度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治疗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疗效确切,应根据病变情况及患者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方案。

  • 标签: 腔内治疗 无名动脉狭窄 无名动脉闭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法428例颅动脉瘤夹闭手术病例分为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及围手术期护理组(试验组),对照组212例采用神经外科专科护理,试验组216例在专科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采取围手术期护理的颅动脉瘤患者术后GCS评分及患者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且对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围手术期护理,能够有效提高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效果,注重术前宣教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医患纠分的发生。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围手术期护理 病情观察 术前宣教
  • 简介:【摘要】颅动脉瘤在人群中破裂率较低,手术治疗可能无法使患者从中获益。近年来研究表明,药物可延缓未破裂动脉瘤发展,减少动脉瘤破裂。本文针对颅动脉瘤的药物治疗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方向。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治疗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