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炎患者病原体感染和药敏情况。方法采用培养或聚合酶链(PCR)检测方法,对我院门诊病人120例宫颈炎患者宫颈分泌物进行细菌、支原体(UU)、衣原体(CT)、人乳头瘤病毒(HPV)、淋球菌(NG)检测,同时,以50例女性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120例宫颈炎患者标本中,细菌培养阳性率87.5%,共分离出10种细菌,正常阴道细菌分离率达88.33%,条件致病菌以表皮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占80.83%,细菌与支原体、衣原体、HPV、淋球菌混合感染率达8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条件致病菌为宫颈炎常见病原菌,UU和HPV感染为引起宫颈炎重要因素,并且相当部分患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腔因素不孕症的腹腔镜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20例腹腔镜手术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主要器械为腹腔镜(单极、双极电凝),对输卵管阻塞者,配以5Fr插管导管、微导丝。盆腔因素不孕症120例行盆腔松解术、输卵管开窗造口伞部成形术,结合输卵管疏通书实施治疗。结果盆腔粘连120例,腹腔镜下顺利完成115例,达95.83%,其中粘连伴输卵管闭锁33例,卵巢包裹21例,输卵管阻塞41例,输卵管迂曲、反转粘连12例,子宫内膜异位8例。肠管与盆腔广泛致密粘连5,放弃手术1例,腹腔镜下未完成4例,达3.33%,经中转开腹完成。术后随访3—16个月,52例妊娠,术后妊娠率为43.33%。结论应用腹腔镜技术进行盆腔粘连松解术,手术效果是肯定的,镜下盆腔解剖功能的恢复,有利于妊娠几率的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用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所得血常规结果的差异性,为血常规的标准化操作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0例门诊患者同时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用BC5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的结果,进行对比实验,比较分析静脉血和末梢血结果的差异。结果血液分析仪测定的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结果显示,两组的WBC、RBC、HGB、MCV、MCHC、PLT数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时以选择用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K2)抗凝的静脉血为最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的内科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以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2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施内科护理措施,观察和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经过相应的护理后,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有效率%,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为96.7%,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的护理中应用内科护理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增加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以120接警调度受理过程中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事件作为典型案例,对接警调度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演绎、归纳,有助于培养调度员的接警处警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的能力。本文通过对接警调度案例分析法的概念、撰写调度案例分析的步骤和内容、案例分析法的具体操作方法等方面的阐述,提出了在调度实际工作中运用案例分析法的几点体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孕中期妇女(14-20周)进行血清学三联(即甲胎蛋白(AFP)、游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βhCG)和游离雌三醇(uE3))筛查,以筛查出高危的胎儿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和神经管畸形,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技术检测孕妇血清中AFP、f-βhCG及uE3的浓度,结合孕妇年龄、孕周,计算胎儿患DS、18三体综合征和NTD的风险概率。结果对120例孕妇筛查结果进行分析,DS高危孕妇5例,阳性率4.17%;18三体综合征高危孕妇1例,阳性率0.83%;NTD高危孕妇2例,阳性率1.67%。结论产前筛查对于严重先天性缺陷儿的宫内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孕妇血清中AFP、f-βhCG及uE3标志物检测可有效地筛查出DS高危孕妇,能显著降低需要进行创伤性产前诊断的孕妇比例,降低唐氏儿出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监测和护理干预工作,以方便为临床的干预指导工作提供可行的依据。方法本研究调查采用的方法为分组对照方法,调查时间为2017年2月到2018年6月,选择其中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监护组和全面监护组,每组为60例,分别为两组患者落实常规监护和全面监护,并对不同的监护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全面监护组的患者出现缓慢型心律失常和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1.67%(7/60)、18.33%(11/60),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0.00%(18/60),而常规监护组患者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25.00%(15/60)、38.33%(23/60),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3.33%(38/60),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本研究两组不同研究对象的清醒时间和护理满意度评分进行比较,两组之间同样存在差异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全面的监护,组织有效的护理管理工作能够降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且可以缩短患者的清醒时间,促使患者满意度大大提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