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护理应急管理模式在基层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的作用。 方法 我院 作为一所以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县域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是本县域内社会救援体系的重要单位,接到防控疫情通知,医院迅速成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与防控管理小组,启动应急管理系统,加强重点环节及重点科室管控与支持。 结果 护理应急管理模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及防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确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及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 结论 护理应急管理模式为以后基层医院护理管理人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疫情防控提供科学的指导建议,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巨大挑战,为了探讨“医校联动”模式疫情防控的效果,寻求常态化疫情防控新模式。方法 以里水镇为例,由教育局与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密切合作开展调研,进行疫情防控。医院派遣相关专家兼任学校健康副校长,并组建学校健康副校长工作团队常设学校,抓住时间、人群、场所、措施等防控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其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网格化管理,对区域医共体内17所中小学校及42所幼儿园的防疫工作进行专业指导及教育培训。结果 目前,里水镇所辖17所中小学校及42所幼儿园复学复课有序进行,新冠肺炎零感染、零漏检,师生的卫生防护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提升。结论“医校联动”模式在学校新冠肺炎防控管理中补齐了学校的防疫“短板”,堵住了学校防疫的“漏洞”,不失为常态化疫情防控的一种新模式,能够助力学校筑牢校园健康安全防线,为师生健康保驾护航。研究结果可供学校、企业和人员密集型单位参考。
简介:【摘 要】目的:通过完善优化急诊预检分诊管理模式,达到良好控制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效果。方法:运用PDCA闭环管理模式,纠正预检分诊过程中不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结果: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实施纠偏和提升措施,使急诊预检分诊流程等得到大幅改善。结论: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强化手术室消毒隔离实施对耳鼻喉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防控作用。方法:选择我院自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70例耳鼻喉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室管理,观察组采用强化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对比实施管理前后两组手术室菌落数及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实施管理前,两组手术室菌落数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管理后,观察组手术室菌落数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手术室消毒隔离实施对耳鼻喉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防控作用显著,值得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后对医疗行业而言是巨大的挑战,由于此病有很高的传染性,而医院又是各类患者聚集最多的场所,因此加强相应的患者护理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心血管疾病属于临床上病发率较高的疾病,急危重症病发后对患者生命威胁极大需要收治于医院,进行专业抢救与护理,而考虑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的影响,需要对急危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干预进行调整。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期对急危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时,与其他时期不同,需要充分考量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及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实际病情,以更好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同时,提升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质量。本文将综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期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策略研究进展,以助推特殊时期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提升提供数据支持。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微信”SBAR沟通模式在老年科陪护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微信平台为载体,构建由床位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患者家属的专用微信号组成的微信群,床位医生负责解释病情,责任护士每天应用SBAR沟通模式在群内向家属汇报简单患者病情,以拍照/视频给家属,护士长负责督查。结果 使用“微信”SBAR沟通模式前患者的陪护率为19.2%(100/520)、满意率为97.5%(507/520)、患者治疗不依从性为13.4%(70/520);使用“微信”SBAR沟通模式后患者的陪护率为11.7%(82/700)、满意率为99.1%(694/700)、患者治疗不依从性为8.4%(59/700)。结论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使用“微信”SBAR沟通模式后,住院患者的陪护率降低,满意率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增高。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综合性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创新护理措施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发热、怀疑待排除新冠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收治时间为2021年6月-2022年6月,采用创新护理措施,对患者疫情感染情况,心理状态,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统计评估。结果: 新冠病毒肺炎感染患者0例(0.00%),存在恐惧心理患者2例(2.00%),98例患者对护理工作较为满意(98.00%)。结论: 综合性医院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采用创新护理措施,可控制患者疫情感染情况,还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以及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我国自2019年12月以来,出现了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即新冠肺炎,临床主要表现为乏力、干咳、发热等,部分症状较轻者并不会出现肺炎表现,甚至患者在潜伏期时并无任何症状出现,但是也存在感染性。该疾病具备较强的传染性,容易在人群中快速爆发,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与密切接触这两种途径进行传播,若在相对封闭环境中,长期暴露在高浓度情况下还可能存在有气溶胶传播的途径。在其流行特征中,医院聚集性是其中一种表现,而医护人员则是高发人群。在新冠患者治疗中,手术室是实施抢救的一个主战场,其发挥者十分重要作用,为了能确保手术顺利开展,最大程度上确保手术医护人员安全,需制定好相应防控策略,包括人员培训、质量监管、信息筛查及疑似/确诊患者相应配合工作等,对常态下疫情防控管理起着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研究手术室护士多重耐药菌感染知识知晓率,并分析相应防控措施。方法:调查对象为江阴南闸医院手术室所有在职护士,共9名。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自制MDROs感染问卷调查表,采用闭卷的方式进行考试。并对MDROs感染的预防、治疗、个人防护,以及手术室MDROs感染管理流程等内容进行现场调查。结果:手术室9名护理人员均参与问卷调查,得分80~90分(平均83.57±5.68分)。结论:手术室各护理人员对于MDROs感染的相关知识知晓率及管理流程熟悉程度并不高,在远期专项培训及考核中需要不断改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一线护理人员压力源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4月-2022年6月8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一线护理人员,分析其压力源,提出护理对策。比较护理前后焦虑SAS评分和抑郁SDS评分。结果:护理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一线护理人员焦虑SAS评分和抑郁SDS评分低于护理前,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一线护理人员实施针对性护理效果确切,通过了解其压力源,采取减压对策,有利于缓解其心理压力。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落实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评价其对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的作用。方法:研究起止时间为2022年1月-7月,对入住我院ICU治疗的70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前实施常规防控干预措施的35名患者分入对照组,2022年4月起施行综合防控干预措施的35名患分入观察组。调查两组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对两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各防控措施的落实率均高于对照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统计分析后显示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落实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疾控中心健康教育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中的作用及效果评价。方法:此次实验对象为疾控中心管辖范围内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研究时间在2020.05月至2022.05月,入选患者共86例。利用红绿双色球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n=43)与实验组(健康教育,n=43)。对比分析两组的健康知识掌握率及不良行为发生率。结果:在健康知识知晓率上,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不良行为发生率上,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显著,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社区护理管理对门诊窗口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及院感防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1年2月在我站门诊就诊的180位患者。随机将这180位患者分为对照组(n=90)和实验组(n=90)。比较两组患者对门诊窗口服务质量、满意度以及院感防控力。结果:实验组患者对社区管理的满意度(96.66%)高于对照组患者对社区管理的满意度(6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院感防控水平上,实验组评估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社区护理管理对门诊窗口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及院感防控都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在实际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化护理活动对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防控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乳腺癌PICC导管留置患者共131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对照组65例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66例在该基础上增加优化护理活动,积极预防PICC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比较两组PICC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护理前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护理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在乳腺癌PICC导管留置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减轻患者焦虑抑郁,减少PICC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