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极低频电磁场(ELF-EMFs)辐射干扰小鼠成纤维细胞后转录组的变化情况,并筛选出可能参与ELF-EMFs调控成纤维细胞生长的相关通路及基因。方法将小鼠NIH/3T3细胞分为电磁辐射组和正常对照组,电磁辐射组细胞置于0.2 mT、50 Hz的电磁辐射系统中,正常对照组置于同等条件未通电的相同线圈系统中,于细胞培养箱中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提取RNA。采用第2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个组进行转录组测序,对筛选的差异基因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及信号通路数据库分析。筛选出部分高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本次转录组测序共鉴定出17 980个基因,筛选出140个有显著差异的基因,其中上调120个,下调20个。差异基因富集在酶的催化活性、细胞代谢过程、生物调控、生物合成等方面。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涉及55条通路,富集显著的10条通路集中于氨酰基-tRNA的生物合成、血小板活化、神经营养蛋白信号通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与细胞的生物合成密切相关,进一步从中筛选出可能参与细胞辐射后应激的差异基因,包括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12(MAPK12)、神经营养性酪氨酸激酶受体3型(NTRK3)、2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GT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电磁辐射组MAPK12、NTRK3、AGTR2、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389±0.003、2.481±0.350、2.354±0.081和1.559±0.11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011±0.190、1.011±0.180、1.007±0.150、1.008±0.1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540、6.309、13.710、3.078,均P<0.05)。结论ELF-EMFs干扰小鼠成纤维细胞后,MAPK12、NTRK3、AGTR2、VEGF等基因表达明显上调,主要涉及神经营养蛋白信号通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通路,这部分基因及通路可能是ELF-EMFs影响成纤维细胞的主要途径。

  • 标签: 电磁辐射 极低频电磁场 成纤维细胞 信号通路 基因组 生物信息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皮炎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8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等分为凡士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6只。小鼠背部剃毛后,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背部涂抹5%咪喹莫特乳膏62.5 mg每天1次,连续6 d,凡士林组小鼠涂抹等量的凡士林软膏;治疗组小鼠在第1、4天予尾静脉注射1.5 × 106个MSC。根据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每日评估小鼠背部皮损严重程度。末次涂药24 h后(第7天)取血并处死小鼠,取背部皮肤行HE染色,切取脾脏并获取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中Th1、Th17细胞亚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A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多重比较采用Tukey检验,PASI评分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第7天,模型组小鼠背部出现明显的鳞屑性红斑,皮肤厚度为(78.73 ± 23.11)μm,凡士林组为(13.28 ± 4.57)μm,两组比较,q=19.25,P < 0.001,模型组炎性细胞浸润数亦显著增加(q=7.21,P < 0.001)。治疗组小鼠PASI评分、表皮厚度、炎性细胞浸润数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均P < 0.001)。治疗组小鼠脾脏Th17细胞亚群比例、血清TNF-α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 < 0.05)。治疗组与模型组之间脾脏重量、脾指数、脾脏细胞计数、Th1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清IL-17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人脐带MSC可减轻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皮炎小鼠模型皮肤炎症,机制可能与抑制Th17细胞及TNF-α的生成有关。

  • 标签: 银屑病 模型,动物 间质干细胞 Th17细胞 银屑病样皮炎小鼠模型 咪喹莫特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家族8样蛋白2(TIPE2)在小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ALI)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BALB/c小鼠40只,6~8周龄,体重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0):空载质粒组(VP组)、空载质粒组+ALI组(VP+ALI组)、腺相关病毒过表达TIPE2组(T组)和腺相关病毒过表达TIPE2组+ALI组(T+ALI组)。VP组和VP+ALI组气管内注射空载腺相关病毒,T组和T+ALI组气管内给予携带TIPE2干扰序列的腺相关病毒,3周后制备小鼠内毒素性ALI模型。VP组和T组气管内注射等容量PBS,VP+ALI组和T+ALI组气管内注射LPS 5 mg/kg。各组于注射LPS后24 h时采集腹主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并计算氧合指数(OI),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浓度,随后处死小鼠取肺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学结果并行肺损伤评分,确定肺湿重/干重(W/D)比值,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IPE2、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和NF-κB的表达。结果与VP组比较,VP+ALI组肺损伤评分、W/D比值、MPO活性和血清TNF-α浓度升高,PaO2和OI降低,肺组织TIPE2表达下调,p-JNK和NF-κB表达上调(P<0.05),T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VP+ALI组比较,T+ALI组肺损伤评分、W/D比值、MPO活性和血清TNF-α浓度降低,PaO2和OI升高,肺组织TIPE2表达上调,p-JNK和NF-κB表达下调(P<0.05)。结论TIPE2表达下调参与了小鼠内毒素性ALI的过程。

  • 标签: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类 脂多糖类 急性肺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脂联素在七氟烷预先给药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小鼠认知功能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野生型C57小鼠30只,8~10周龄,体重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MI/R组)和七氟烷预先给药组(SP组)。另取SPF级健康成年雄性脂联素基因敲除型C57小鼠10只,8~10周龄,体重20~25 g,作为APNKO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恢复灌注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小鼠认知功能降低模型。SP组和APNKO组小鼠置于麻醉罐中,通入2%七氟烷-93%O2-5%CO2 10 min后通入95%O2-5%CO2,循环3次,间隔时间15 min,随后制备模型。于再灌注第1、2和4天时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认知功能。结果4组小鼠各时点游泳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组比较,MI/R组小鼠各时点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减少(P<0.05);与MI/R组比较,SP组小鼠各时点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增加(P<0.05);与SP组比较,APNKO组小鼠各时点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减少(P<0.05)。结论脂联素参与了七氟烷预先给药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小鼠认知功能的过程。

  • 标签: 脂联素 麻醉药,吸入 心肌再灌注损伤 认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鼠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中靶肌肉内神经肌肉接头(NMJ)与肌梭在神经损伤后及再生中的失神经、神经再支配的变化过程。方法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1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坐骨神经挤压伤组(损伤组,12只)和对照组(假手术组,6只)。损伤组分别在损伤后1、2、3 d及4周取材,对照组于损伤后3 d及4周后取材,均取手术侧胫前肌,行神经纤维丝抗体(NF)、突触素抗体(Syn)以及荧光偶联的银环毒素(α-BTX)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所得数据使用非配对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坐骨神经损伤3 d后,损伤组中完全失神经支配的神经肌肉接头比例为(92.40±8.85)%,与对照组(5.19±1.3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2 d后,损伤组的肌梭中两端的γ-运动神经成分即消失,位于其中部的感觉神经螺旋缠绕结构于伤后3 d消失。损伤4周后,对照组与损伤组在神经肌肉接头的神经支配情况相比,未获神经支配[分别为(3.02±0.78)%和(4.22±2.08)%]、部分获神经支配[分别为(6.44±1.91)%和(7.94±2.12)%]以及完全神经支配[分别为(90.54±10.44)%和(87.84±13.89)%]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4周时,损伤组中肌梭的神经再支配不佳,两端的乙酰胆碱受体已有神经支配,但不完全;肌梭中部神经纤细、不连续且无典型的螺旋缠绕结构。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NMJ和肌梭失神经速度相当;肌梭的运动神经先于感觉神经发生变性。神经肌肉接头易于被再生的神经支配,但肌梭的神经再支配较为困难,其中,肌梭的运动神经较感觉神经容易恢复神经再支配。

  • 标签: 坐骨神经损伤 神经肌肉接头 肌梭 失神经支配 神经再支配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的免疫效应。方法建立紫外线诱导的SKH-1无毛小鼠cSCC模型,进行ALA-PDT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24 h和3 d、7 d各取5 mm3大小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间点小鼠肿瘤组织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包括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树突细胞。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两样本均数t检验。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小鼠cSCC肿瘤局部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及比例在ALA-PDT治疗后1 h增高最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每400倍视野细胞数量):61.22 ± 6.65比22.56 ± 4.13,59.67 ± 4.30比21.89 ± 3.26,均P<0.05;流式细胞仪结果:(35.64 ± 15.33)%比(5.46 ± 2.44)%,(12.15 ± 4.86)%比(1.98 ± 1.49)%,均P<0.05]。同时,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均显示肿瘤局部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树突细胞在治疗后6 h表达显著增高(均P<0.05)。达峰后,肿瘤组织中上述细胞数量和比例下降,但仍高于治疗前,并持续至本研究终点(治疗后第7天)。结论ALA-PDT通过招募免疫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最为明显。

  • 标签: 光化学疗法 癌,鳞状细胞 免疫,细胞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介导的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去乙酰化活性在小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ALI)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25只,6~8周龄,体重20~25 g,野生(WT)型10只,NAD+合成途关键酶烟酰胺单核苷酸腺苷酸转移酶1(NMNAT1)敲除(KO)型15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WT型小鼠分为2组(n=5):对照组(WT+C组)和ALI组(WT+ALI组);将KO型小鼠分为3组(n=5):对照组(KO+C组)、ALI组(KO+ALI组)和ALI+ NAD+前体物质烟酰胺单核苷酸(NMN)组(KO+ALI+NMN组)。静脉注射LPS 15 mg/kg制备内毒素性ALI模型,KO+ALI+NMN组注射静脉注射LPS前1 h腹腔注射NMN 500 mg/kg。各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注射LPS或生理盐水后12 h时,取腹主动脉血标本行血气分析,后处死小鼠留取肺组织,测定肺湿重/干重(W/D)比值,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行肺损伤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肺组织IL-6、IL-1β、TNF-α含量,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NAD+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肺组织SIRT1、乙酰化NF-κB (Ac-NF-κB)、乙酰化p53(Ac-p53)、乙酰化叉头框蛋白O1(Ac-FoxO1)、乙酰化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γ辅激活因子(Ac-PGC1α)水平。结果与各C组比较,各ALI组pH值和PaO2降低,PaCO2、肺W/D比值、肺损伤评分、肺组织IL-6、IL-1β、TNF-α和NAD+含量升高,SIRT1表达上调,Ac-NF-κB、Ac-p53、Ac-FoxO1和Ac-PGC1α表达下调(P<0.05)。与WT+ALI组比较,KO+ALI组pH值和PaO2降低,PaCO2、肺W/D比值、肺损伤评分、肺组织IL-6、IL-1β和TNF-α含量升高,NAD+含量降低,SIRT1表达下调,Ac-NF-κB、Ac-p53、Ac-FoxO1和Ac-PGC1α表达上调(P<0.05)。与KO+ALI组比较,KO+ALI+NMN组pH值和PaO2升高,PaCO2、肺W/D比值、肺损伤评分、肺组织IL-6、IL-1β和TNF-α含量降低,NAD+含量升高,SIRT1表达上调,Ac-NF-κB、Ac-p53、Ac-FoxO1和Ac-PGC1α表达下调(P<0.05)。结论NAD+介导的SIRT1去乙酰化活性增强参与了小鼠内毒素性ALI时的内源性保护机制。

  • 标签: 内毒素血症 急性肺损伤 NAD 抗衰老酶1 去乙酰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评价小脑延髓池注射弹性蛋白酶诱导小鼠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 VBD)动物模型的效果。方法选取雄性SPF级C57/BL6小鼠24只,弹性蛋白酶组小鼠(n=12)小脑延髓池注射2.5 μl含有25 mU弹性蛋白酶的磷酸盐缓冲液,生理盐水对照组小鼠(n=12)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模型制作后2周进行活体小鼠头颅MRA检查。模型制作成功定义为基底动脉弯曲成角≤170°,或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占比≥10%,或基底动脉偏离中线1级以上,或动脉直径增加百分比≥25%。结果弹性蛋白酶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有2只和1只小鼠未正常苏醒或死亡。生理盐水对照组11只存活小鼠均未见明显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异常,弹性蛋白酶组10只存活小鼠造模成功率为80%,两组之间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弹性蛋白酶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存活小鼠平均基底动脉直径(0.30 mm对0.22 mm;P<0.05)、平均基底动脉弯曲成角(115°对170°;P<0.05)以及平均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占比(31%对5%;P<0.0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A能较好地评价小脑延髓池注射弹性蛋白酶诱导的小鼠VBD模型。

  • 标签: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基底动脉 胰弹性蛋白酶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疾病模型,动物 小鼠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6-羟多巴胺(6-OHDA)诱导的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对小鼠肠道内大肠杆菌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选取大肠杆菌野生菌株BW25113和大肠杆菌密度感应调节子C(qseC)基因缺失菌株BW25113ΔqseC,并对其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将30只ICR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空白+sham组、BW25113+sham组、ΔqseC+sham组、BW25113+6-OHDA组、ΔqseC+6-OHDA组。给每组小鼠灌饲相应的大肠杆菌菌液后(空白组灌饲生理盐水),6-OHDA组小鼠腹腔内注射6-OHDA建立去甲肾上腺素一过性大量释放的动物模型。利用氨苄青霉素抗性特点和荧光显微镜对从内脏分离出的细菌进行鉴定。同时对各组细菌移位率和内脏组织细菌含量进行比较,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ΔqseC+6-OHDA组(Δ-6OH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MLN)、脾脏及肝脏细菌含量都明显低于BW25113+6-OHDA组(B-6O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LN细菌含量,Δ-6OH组38(0~200)、B-6OH组290(0~590),Z=-2.03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脾脏细菌含量,Δ-6OH组0(0~150)、B-6OH组128(0~270),Z=-1.99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脏细菌含量,Δ-6OH组0(0~120)、B-6OH组120(0~290),Z=-2.0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与细菌移位结果相一致。结论去甲肾上腺素通过作用于肠道内大肠杆菌qseC受体,对肠道细菌移位有促进作用,该通路的阻断可抑制肠道细菌移位。

  • 标签: 大肠杆菌 去甲肾上腺素 6-羟多巴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y molecular, ICOS)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蛋白在四氯化碳致小鼠肝纤维化中的动态变化。方法将80只雄性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肝纤维化模型组,每组40只。流式细胞仪分析测定不同阶段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cells,Tfh)群ICOS及PD-1的动态表达趋势及特征;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小鼠不同周期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1,IL-33,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1)的分泌水平及小鼠血清中Ⅲ型前胶原肽(procollagen type Ⅲ,PCⅢ)的含量;分析PD-1+CD4+CXCR5+T细胞、ICOS+CD4+CXCR5+T细胞与肝纤维化标志物PCⅢ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纤维化模型组中CXCR5+CD4+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比例均明显升高,并在13 W达到峰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7±0.92)%比[8 W:(6.53±2.12)%,13 W:(27.47±5.15)%,20 W:(19.20±6.64)%],t值分别为4.60、13.35、6.93,P值均<0.05};CXCR5+CD4+T细胞表面ICOS的表达比例亦逐渐升高,13 W达到峰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3±0.44)%比[(8 W:(13.28±3.85)%,13 W:(33.62±6.28)%,20 W:(21.50±5.83)%],t值分别为8.87、14.60、9.85 ,P值均<0.05 }。随着病程进展,肝纤维化小鼠组CD4+CXCR5+T细胞群IL-33,IL-21,TGF-β1的表达从8 W开始上调,13 W达到峰值,20 W仍维持较高水平,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L-33:t值分别为5.85、18.47和10.54,IL-21:t值分别为10.03、13.34和13.60,TGF-β1:t值分别为9.23、19.69和15.40,P值均<0.05)。PD-1+CD4+CXCR5+T、ICOS+CD4+CXCR5+T细胞表达水平与PCⅢ的水平成正相关(r值分别为0.6278和0.6036,P值均<0.05)。结论肝纤维化慢性期ICOS+和PD-1+的循环Tfh细胞可能促进肝纤维化发病,IL-21和IL-33作为主要的细胞因子参与炎症进展。

  • 标签: 肝纤维化 可诱导共刺激分子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白细胞介素-33
  • 作者: 常遇晴 钟秋婷 侯永恒 颜景海 宋健平 吕芳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30
  • 出处:《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中心 510405,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广州 510080 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080,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广州 510080 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080 广东省媒介生物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 51008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 Ts)感染对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 ANKA,PbA)共感染小鼠肝脏免疫病理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4只SPF级6 ~ 8周龄雌性昆明小鼠按体重(22 ~ 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不做处理;Ts单感染组(Ts组),每只小鼠口饲感染30条Ts幼虫;PbA单感染组(PbA组),每只小鼠于实验第121天经腹腔注射0.1 ml含1 × 106个感染PbA红细胞的磷酸盐缓冲液(PBS);Ts与PbA共感染组(Ts+ PbA组):每只小鼠于口饲感染30条Ts幼虫后第121天经腹腔注射0.1 ml含1 × 106个感染PbA红细胞的PBS溶液。每组16只小鼠,其中每组10只小鼠用于观察生存率。PbA组和Ts+ PbA组于感染PbA后第3天起每隔1天取尾静脉血,制作薄血膜涂片,进行吉姆萨染色,光镜下计数外周血红细胞PbA感染率。在感染Ts后第135天和/或感染PbA后第15天处死小鼠,称取小鼠体重和肝脏重量,计算肝脏指数;取感染Ts小鼠的新鲜膈肌制作肌肉压片,光镜下观察Ts幼虫囊包;光镜下,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组织病理改变,天狼星红染色观察比较各组肝脏组织的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肝脏中F4/80+枯否氏细胞表达水平。结果感染Ts、PbA后,光镜下分别观察到膈肌组织中的Ts幼虫囊包和红细胞内的PbA。感染PbA后,PbA组和Ts+ PbA组小鼠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PbA组比较,Ts+ PbA组小鼠外周血红细胞PbA感染率在感染PbA后的第11、15天均较低(%:27.104 ± 7.623比45.032 ± 9.849,60.218 ± 2.776比76.778 ± 6.351,P均< 0.05),小鼠肝脏指数和肝脏组织病理学评分也均较低(P均< 0.05)。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Ts+ PbA组小鼠肝脏组织的纤维化阳性面积显著高于PbA组(P < 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Ts+ PbA组小鼠肝脏组织中F4/80+枯否氏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高于PbA组(P < 0.01)。结论慢性Ts感染可降低PbA共感染小鼠外周血红细胞的PbA感染率,增强肝脏组织F4/80+枯否氏细胞的表达,减轻肝脏免疫病理改变。

  • 标签: 小鼠 旋毛虫 伯氏疟原虫 肝脏 病理
  • 简介:摘要为探讨骨形成蛋白(BMP)4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在低氧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相关肺动脉高压(BPD-PH)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增殖中的作用机制,我们通过BMP4基因敲低(Bmp4lacZ/+)小鼠和细胞实验分别验证BMP4对于BMP4-PH心肺组织形态学改变和下游信号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氧性BPD-PH模型中Bmp4lacZ/+小鼠心肺病变较野生型减轻;低氧的 Bmp4lacZ/+和野生型中非Smad通路中的p38和Erk1/2磷酸化水平表达均升高,敲低BMP4后p-Erk1/2下调比p-p38更明显,而Smad通路无此改变。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低氧可促进BMP4、p-Erk表达和PASMCs增殖;头蛋白(noggin)抑制BMP4表达后可下调低氧中高水平表达的Erk,进一步沉默Erk可下调低氧以引起PASMCs增殖。因此,在BPD-PH中低氧可以引起BMP4上调,主要通过Erk引起PASMCs过度增殖,参与到BPD-PH的血管重塑过程,降低BMP4表达可以下调Erk减少PASMCs过度增殖引起的心肺病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用紫草素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对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δ(CEBPD)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0只SPF级BALB/c雄性小鼠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模型组、紫草素1组、紫草素2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5只。模型组、紫草素1组和紫草素2组小鼠背部脱毛区均每日外涂5%咪喹莫特乳膏(IMQ)50 mg建立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用药6 h后,紫草素1组、紫草素2组小鼠建模区分别予0.5 ml浓度为0.576 g/L和5.76 g/L的紫草素,共处理8 d;空白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每日肉眼观察各组小鼠银屑病皮损严重程度指数(PASI)随时间的变化情况;8 d后,脱颈处死小鼠,取背部皮损,通过免疫组化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CEBPD在小鼠背部表皮层的表达。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组间观察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第8天时,模型组小鼠可见明显的红斑、鳞屑及皮损浸润增厚,紫草素1、紫草素2组小鼠与同期模型组相比,皮损显著改善,紫草素2组改善更明显。第8天时,空白对照组PASI评分为0分,模型组为(11.0±1.22)分,紫草素1组为(8.6±0.55)分,紫草素2组为(5.8±1.30)分,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21,P<0.01),组间两两比较显示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免疫组化显示,模型组CEBPD表达水平(A值)为0.072±0.026,紫草素1组0.177±0.036,紫草素2组0.290±0.062,空白对照组0.407±0.051,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895,P<0.01),两两比较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Western印迹检测显示,小鼠表皮层中CEBPD表达水平从高至低依次为空白对照组、紫草素2组、紫草素1组、模型组,各组间CEBPD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37,P<0.05),模型组、紫草素1组和空白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紫草素2组和空白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用紫草素可有效干预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形成;CEBPD在银屑病样小鼠模型中表达降低,外用紫草素可显著升高CEBPD的表达。

  • 标签: 银屑病 模型,动物 紫草素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质δ 咪喹莫特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核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信号通路在阿托伐他汀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C57BL/6小鼠24只,6~8周龄,体重18~22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6):假手术组(S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阿托伐他汀组(ATV组)和阿托伐他汀+Nrf2抑制剂ML385组(AM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恢复灌注的方法建立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ATV组和AM组造模前3 d每天灌胃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kg,S组和I/R组灌胃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AM组于造模前1 h腹腔注射Nrf2抑制剂ML385 30 mg/kg。于再灌注2 h时处死小鼠,取小肠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并对肠黏膜损伤程度进行Chiu评分;计算小肠组织湿重/干重比值(W/D比值),分别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缩合法检测肠组织SOD活性和MDA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Nrf2和HO-1表达水平。结果与S组比较,其余3组小肠组织Chiu评分、W/D比值和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Nrf2和HO-1表达上调(P<0.05);与I/R组比较,ATV组小肠组织Chiu评分、W/D比值和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Nrf2和HO-1表达上调(P<0.05),小肠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AM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TV组比较,AM组小肠组织Chiu评分、W/D比值和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Nrf2和HO-1表达下调(P<0.05),小肠组织病理学损伤加重。结论阿托伐他汀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阿托伐他汀钙 再灌注损伤 NF-E2相关因子2 血红素加氧酶-1 信号传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核富集转录本1(NEAT1)的表达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神经功能和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90只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空载病毒1组和2组及NEAT1上调组和NEAT1下调组,每组15只。构建小鼠控制性皮层撞击(CCI)模型模拟TBI状态,并通过侧脑室内注射腺病毒载体对NEAT1水平进行干预。采用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SS)及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估空白对照组、NEAT1上调组和NEAT1下调组小鼠伤后1周内及14~21d时神经功能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空白对照组小鼠皮层含死亡结构域的p53诱导蛋白1(Pidd 1)、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2、caspase-9和caspase-3在伤后6 h、1,3,7 d的表达。TUNEL法检测空白对照组、NEAT1上调组和NEAT1下调组伤后第3天小鼠神经元凋亡情况及免疫荧光半定量分析Pidd1的表达及定位。Western blot检测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空载病毒组、NEAT1上调组及NEAT1下调组小鼠伤后第3天Pidd1、caspase-2、细胞色素c(Cyt c)和caspase-3蛋白表达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4.9±1.0)分]比较,NEAT1上调组伤后第1天NSS[(3.5±0.7)分]显著降低(P<0.01),NEAT1下调组[(5.0±1.5)分]显著升高(P<0.01)。Morris水迷宫试验显示,与空白对照组[(20.1±5.6)s]比较,伤后第19天NEAT1上调组寻找平台时间[(10.9±2.8)s]缩短(P<0.05),NEAT1下调组寻找平台时间[(30.7±6.2)s]延长(P<0.01)。Western blot提示,空白对照组Pidd1、caspase-2、caspase-9和caspase-3在伤后第3天表达明显升高(P<0.01)。通过TUNEL得到伤后第3天NEAT1上调组神经元凋亡率[(18.0±2.7)%]明显下降,而NEAT1下调组[(63.0±8.6)%]明显升高(P<0.01)。伤后第3天免疫荧光提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NEAT1上调组神经元胞质中Pidd1蛋白表达[(22.7±2.2)%]减少(P<0.01),而NEAT1下调组[(72.7±7.0)%]显著增加(P<0.01)。伤后第3天Western blot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NEAT1上调组Pidd1(0.5±0.0)、capsase-2(0.3±0.0)、Cyt c(0.5±0.0)及caspase-3(0.4±0.0)的表达明显减少(P<0.01);而NEAT1下调组结果则完全相反。结论TBI后NEAT1通过调控Pidd1-caspase-2-Cyt c,减少caspase-3活化,抑制神经元凋亡,这可能是TBI后NEAT1保护神经功能的机制之一。

  • 标签: 脑损伤 细胞凋亡 长链非编码RNA-核富集转录本1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嗜酸性粒细胞信号蛋白4D(SEMA4D)在嗜酸性慢性鼻-鼻窦炎(ECRS)小鼠中的病理作用及意义。方法动物实验:使用曲霉蛋白酶与卵白蛋白创建ECRS小鼠模型,配置抗SEMA4D抗体治疗液。将ECRS小鼠模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小鼠接受腹膜注射抗SEMA4D抗体治疗,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溶液。治疗一个月后,收集小鼠鼻腔灌洗液(NLF),检测NLF内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炎性因子水平。细胞实验:分别使用人IgG-Fc及重组SEMA4D(rSEMA4D)处理人鼻上皮细胞(HNEpC)与人脐静脉细胞(HUVEC),采用体外血管渗透性测定试剂盒测定上皮细胞渗透性,使用RhoA G-LISA活化检测试剂盒测定HNEpC中活性RhoA,白细胞经内皮迁移试验检测嗜酸性粒细胞跨内皮迁移率。结果ECRS小鼠血清可溶性SEMA4D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小鼠(t=9.253,13.053,均P<0.05)。抗SEMA4D抗体处理的ECRS小鼠NLF中嗜碱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小鼠(t=14.621,18.721,均P<0.05),且炎性因子IL-4及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小鼠(t=19.261,9.766,均P<0.05)。渗透性试验表明,经rSEMA4D处理过的HNEpC,通透性均较对照细胞显著上升(P<0.05),嗜酸性粒细胞经内皮迁移率迁移率也显著升高(P<0.05)。rSEMA4D处理后,RohA活性均显著上升(P<0.05)。结论SEMA4D可能通过提高人鼻上皮细胞内RohA活性,增强内皮细胞通透性,促进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鼻息肉,参与ECRS的发生及发展,而动物实验表明,抗SEMA4D抗体在改善ECRS小鼠模型NLF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炎症反应中具有明显的效果。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信号蛋白4D 嗜酸性慢性鼻-鼻窦炎 小鼠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辣椒素受体(TRPV1)对小鼠神经元自噬和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87只C57雄性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辣椒平(Capsazepine,CPZ)预处理的脑缺血/再灌注组(I/R+CPZ组),剔除因不合要求3只外,每组28只。I/R组小鼠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I/R+CPZ组小鼠在造模前,侧脑室注射CPZ。Sham组小鼠只插入线栓,不进行动脉栓塞。采用mN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缺失程度,用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小鼠的抑郁样行为,用TTC染色观测梗死体积,用HE染色观察杏仁核病理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Beclin-1、LC3、p62及p-PI3K、p-AKT和p-mTOR蛋白的表达。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显示,I/R+CPZ组[(9.77±2.32)分]小鼠的评分较I/R组[(12.85±2.73)分]明显降低(t=3.10,P<0.01)。与I/R组比较,I/R+CPZ组小鼠的悬尾不动时间[(93.28±50.69)s,(143.80±35.61)s;t=2.94,P<0.01]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139.50±13.33)s,(175.30±19.78)s;t=5.40,P<0.01]均显著降低。TTC染色显示,I/R+CPZ组小鼠的脑梗死体积较I/R组显著减少[(19.30±5.19)%,(33.60±3.90)%;t=5.40,P<0.01)。HE染色显示,与I/R组比较,I/R+CPZ组小鼠的杏仁核区细胞数增加,排列紧密,核固缩深染减少。Western blot结果发现,与I/R组比较,I/R+CPZ组小鼠杏仁核区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t=2.94,P<0.05)和LC3(t=3.16,P<0.05)的表达水平下调,而p62(t=3.60,P<0.05)、p-PI3K(t=7.79,P<0.01)、p-AKT(t=4.15,P<0.01)和p-mTOR(t=6.15,P<0.01)的表达均上调。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激活神经元自噬,而CPZ可能调控PI3K-AKT-mTOR通路,进而抑制自噬的过度激活,从而起到神经保护和改善卒中后抑郁样行为的作用。

  • 标签: 缺血再灌注损伤 辣椒素受体 辣椒平 卒中后抑郁 自噬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过表达对高糖小鼠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及其与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的关系。方法将正常培养的对数期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2):高糖常氧组(HG组)、高糖+缺氧复氧组(HHR组)、高糖+缺氧复氧+SIRT3过表达组(HHR+SIRT3组)。3组神经元均在高糖培养基(葡萄糖浓度为50 mmol/L)中培养8 h建立高糖模型。HHR组和HHR+SIRT3组置于无糖缺氧环境中培养6 h后换高糖常氧培养24 h制备高糖缺氧复氧模型,HHR+SIRT3组转染SIRT3过表达慢病毒。采用CCK-8法检测神经元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活性氧(ROS)含量,比色法测定线粒体MDA含量、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ATP含量,JC-1探针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Western blot法检测核呼吸因子1(NRF1)、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SIRT3、SOD2以及乙酰化SOD2(ac-SOD2)的表达。结果与HG组比较,HHR组和HHR+SIRT3组神经元活力、SOD、CAT活性、ATP含量、MMP、NRF1、TFAM及SIRT3表达水平降低,ROS、MDA含量及ac-SOD2/SOD2比值升高(P<0.05);与HHR组比较,HHR+SIRT3组神经元活力、SOD、CAT活性、ATP含量、MMP、NRF1、TFAM及SIRT3表达水平升高,ROS、MDA含量及ac-SOD2/SOD2比值降低(P<0.05)。结论SIRT3过表达可减轻高糖状态下小鼠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机制与其激活SOD2去乙酰化有关。

  • 标签: Ⅲ型组蛋白脱乙酰基酶类 糖尿病 海马 神经元 低氧 超氧化物歧化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KA抑制剂H89是否能够阻断西洛他唑对APAP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我们通过腹腔注射APAP诱导小鼠发生急性肝损伤。在观察H89是否能够阻断西洛他唑对APAP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时,先给予H89 (10mg/kg,ip),cilostazol(20mg/kg,ip)连续三天,其中H89提前2小时给,第四天提前2小时给H89,之后同时给Cilostazol和APAP,分别20mg/kg,300mg/kg,12小时后杀鼠取血取肝检测。我们检测了药物腹腔注射后12h小鼠血清转氨酶ALT和AST、小鼠肝组织中H2O2水平,并通过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肝组织中炎症因子IL-6、IL-1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我们对各组小鼠肝组织进行了HE染色,并镜下观察。结果:西洛他唑对APAP引起的血清转氨酶升高有显著降低作用,但H89无法逆转此种作用,西洛他唑对APAP引起的肝组织H2O2升高有明显降低作用,H89无法阻断其作用,西洛他唑对APAP引起的肝组织中炎症因子IL-1和IL-6 mRNA水平升高有降低作用,H89无法逆转此作用。结论: 西洛他唑对APAP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不能被PKA抑制剂H89所阻断,故而西洛他唑对APAP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与其可以激活PKA无关。

  • 标签: H89 阻断 西洛他唑 APAP 急性肝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Orai1介导钙池操纵的钙内流(SOCE)在脓毒症小鼠CD4+ T细胞免疫功能损害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清洁级雄性Balb/c小鼠建立盲肠结扎穿孔(CLP)脓毒症模型,分别于术后1、3、5 d 处死小鼠,无菌留取脾脏,免疫磁珠法分选CD4+ T细胞,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脾脏CD4+ T细胞Orai1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SOCE,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T细胞凋亡,CCK-8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CD4+ T细胞增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IL)-4水平。然后调节Orai1蛋白的表达,实验分为4组,sham组、CLP3组、Orai1下调组(Orai1-down组)、Orai1上调组(Orai1-up组),进一步检测小鼠脾脏CD4+ T细胞SOCE和免疫功能。结果sham组脾脏CD4+ T细胞Orai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1.03±0.16,与sham组相比,CLP组的Orai1蛋白水平明显降低(F=19.64,P=0.000 5)。与sham组相比,CLP组SOCE水平明显降低(F=30.01,P=0.001)。sham组的CD4+ T细胞早期和晚期凋亡比率为8.7%±1.5%,与sham组相比,CLP组明显升高(F=32.29,P=0.000 1)。与sham组相比,CLP组小鼠脾脏CD4+ 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6,P=0.001 8)。与sham组相比,CLP组小鼠脾脏CD4+ T细胞分泌IFN-γ和IL-4的能力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9.690、6.183,均P<0.05)。与sham组相比,CLP组IFN-γ/IL-4比值变小(F=11.23,P=0.003 1)。与CLP3组相比,Orai1-down组CD4+ T细胞SOCE的水平明显下降,早期和晚期凋亡比率明显升高,脾脏CD4+ T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下降,分泌IFN-γ和IL-4下降,IFN-γ/IL-4值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19、7.952、2.988、28.760、3.140、7.670,均P<0.05);而Orai1-up组则均获得相反的结果,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t=2.983、6.796、9.390、19.670、3.692、15.870,均P<0.05)。结论Orai1介导SOCE减轻脓毒症小鼠CD4+ T细胞免疫功能障碍。

  • 标签: 脓毒症 Orai1 钙池操纵的钙内流 淋巴细胞 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