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1个泛酸激酶相关神经变性病(pantothenate kinase-associated neurodegeneration,PKAN)家系进行致病性变异鉴定并对已发表的文献进行综述,为以后临床诊断、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抽取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用PCR扩增PANK2基因并进行Sanger测序。根据ACMG/AMP指南对新变异进行致病性分析。同时通过数据库查询已发表的病例并对其进行综述。结果在先证者中发现2个可能的变异,其中c.1355A>G(p.D452G)来自先证者的母亲,为已知的致病性的变异,c.833G>A(p.R278H)来自先证者的父亲,为新变异,根据ACMG/AMP国际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将其定义为可能致病性的变异。通过查询数据库回顾了80篇文献中的263个患者,详细总结了临床表型和变异位点,对基因型和表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肌张力障碍是PKAN最常见的表型,142个致病性的变异位点中最常见的变异为c.1583C>T(p.T528M)(43/526)。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报道的变异位点随机分布在PANK2基因的c.390C之后,但在c.390C之前未报道任何致病性的变异。结论c. 833G>A(p.R278H)是引发PKAN的新的可能致病性变异。已发表病例的总结能够为今后相关患者的临床诊断、遗传学诊断及生育指导提供重要依据。
简介:摘要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类3(silent mating type information regulation 2 homolog-3, Sirt3)与神经系统变性病关系密切。研究结果显示在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异常蛋白在神经元中的沉积增多,导致线粒体发生氧化应激损伤。而Sirt3能通过去乙酰化作用,减轻氧化应激对线粒体的损伤,可能对延缓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宁夏地区1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dRP)5代家系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及临床表型特征。方法家系调查研究。收集1个adRP家系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病史资料,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抽取3例患者和1名正常家系成员及300名正常对照者外周静脉血,提取DNA,运用全外显子测序(WES)芯片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PCR和直接测序在家庭成员和正常对照组中进行验证,最终确定致病性突变位点,并对临床表型和基因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通过WES技术和优化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证实,PRPF31基因的c.C1048T(p.Q350X)无义突变为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该家系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5~6岁发病,均以夜盲为首发症状;病情进展较为迅速,视功能均严重受损,同时合并后囊下白内障,眼底和视网膜电图(ERG)均呈现典型的RP改变。结论PRPF31基因的c.C1048T(p.Q350X)无义突变为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该突变在中国人群中首次报道,该突变可引起的临床表型包括发病年龄早、病情进展较为迅速、合并后囊下白内障及视功能严重受损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关节突退变对猫眼侧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crenel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CLIF)的间接减压效果的影响,以及CLIF治疗伴严重关节突退变(3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1月至2020年2月应用CLIF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56例共269个手术节段。根据术前CT影像,按照Pathria分级对关节突进行分级,0级19个节段、1级156个节段、2级67个节段、3级27个节段,至少1个节段关节突为3级的患者共23例。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椎间隙角度、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双侧椎间孔纵径(CT)、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MRI)。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术后的平均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间隙角度,双侧椎间孔纵径、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均得到明显改善。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的术前平均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明显小于1级和2级。术后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椎管面积的改变值明显小于1级和2级关节突退变节段,但与0级关节突退变节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的二期后路减压率为55.56%(15/27),2级为35.82%(24/67),1级为16.03%(25/156),0级为21.05%(4/19)。3级关节突退变的后路减压率明显高于其他等级(P<0.001)。81.48%的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合并严重侧隐窝狭窄,24.24%合并严重椎间孔狭窄。23例患者随访时间为(21.62±6.52)个月,末次随访时ODI平均改善值为24.10%±11.09%,平均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关节突关节的退变程度对CLIF撑开椎间隙和椎间孔的作用无明显影响,但严重关节突退变的腰椎节段常合并严重的椎管狭窄,CLIF手术的间接减压效果差于退变程度较轻的节段,可能需要通过后路直接减压才能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下腰痛在多数情况下为非特异性疼痛。在慢性下腰痛人群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占39%~41%。椎间盘退变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病理基础。常规MRI无法定量诊断椎间盘退变及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但随着定量磁共振技术的应用,无创检测退变椎间盘中的成分和结构成为可能。磁共振影像标志物是定量磁共振在对椎间盘组织进行扫描后得到的各种参数信息或图像,如T1ρ值、T2 mapping弛豫时间、ADC值、FA值、MTRasym值、Ksw值、△T1值、代谢物质的波谱信息等,通过对影像标志物的分析,可以定量测量椎间盘内特定物质的含量并反映椎间盘结构的变化,可为椎间盘退变的早期改变及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提供准确而全面的信息。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后正中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和经通道椎旁入路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老年I~Ⅱ°腰椎滑脱症患者围术期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腰椎滑脱症行后路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68例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将行PLIF和TLIF手术的患者40例纳入开放组,男12例,女28例;行MIS-TLIF的28例患者为微创组,男6例,女22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手术时间、出血量、投照次数、术后引流量、尿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差异。结果开放组和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56±51)min比(153±38)min,(P=0.77);术中出血量(458±272)ml比(157±104)ml(P<0.001);透视次数(6.7±1.5)次比(30.6±6.9)次(P<0.01);术中并发症开放组25.0%(10例),微创组7.1%(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术后引流量开放组患者(664±351)ml多于微创组患者(210±127)ml(P<0.001);尿管留置时间开放组患者(3.7±2.9)d长于微创组患者(2.2±0.8)d(P=0.002),术后住院时间开放组患者(9.2±3.6)d多于微创组患者(6.9±1.7)d(P=0.001)。术后神经并发症分别为7.5%(3例)和14.3%(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5),术后非神经并发症发生率开放组27.5%(11例)高于微创组7.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与PLIF和TLIF术比较,MIS-TLIF治疗老年I~Ⅱ°腰椎滑脱症具有出血少、引流量少、尿管留置时间短、住院时间短、非神经并发症较低等优点,但其投照次数较多。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人类肝脂肪酶(LIPC)基因rs10468017多态性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EBSCO、Web of Knowledge、Cochrane图书馆)及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19年12月31日关于LIPC基因rs10468017多态性位点与AMD研究的文献。采用Stata 12.0软件计算等位基因模型(T和C)、杂合子模型(TC和CC)及纯合子模型(TT和CC)3种遗传模型下该多点性位点和AMD相关性的比值比(OR值)及95%置信区间(CI),并进一步按AMD类型和种族进行亚组分析,分别计算OR值及95% CI,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1篇文献,包括AMD患者25 649例和正常对照人群26 29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rs10468017多态性的T等位基因与AMD发生风险显著相关(T vs. C:OR=0.83,95% CI:0.80~0.87;TC vs. CC:OR=0.82,95% CI:0.75~0.90;TT vs. CC:OR=0.65,95% CI:0.56~0.76)。亚组分析结果显示,rs10468017多态性与早期AMD(OR=0.87,95% CI:0.78~0.96)、晚期AMD(OR=0.83,95% CI:0.77~0.88)、地图样萎缩(OR=0.79,95% CI:0.72~0.87)及脉络膜新生血管(OR=0.83,95% CI:0.78~0.89)均相关。进一步对种族进行分层分析显示,高加索人群中T等位基因与AMD相关(早期AMD:OR=0.77,95% CI:0.67~0.89;晚期AMD:OR=0.80,95% CI:0.75~0.87),亚洲人群中T等位基因与AMD无显著相关性(早期AMD:OR=0.98,95% CI:0.85~1.13;晚期AMD:OR=0.93,95% CI:0.81~1.06)。结论rs10468017多态性的T等位基因与AMD显著相关,可降低AMD的发生风险,虽然这种相关性存在于AMD的各个表型中,但是存在一定的种族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布妥昔单抗(BV)联合CHP(环磷酰胺、表柔比星、泼尼松)方案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原发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PC-ALCL)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21年6月收治的1例ALK阳性PC-ALCL患者的诊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接受CHOP方案治疗1个疗程,BV联合CHP方案化疗5个疗程,疗效良好,创面愈合,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成年ALK阳性PC-ALCL患者表现出很高的侵袭性,可考虑早期积极干预。BV联合CHP方案治疗ALK阳性PC-ALCL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椎旁肌的变化,以及其与腰椎后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为(65.4±5.6)岁(范围52~83岁)。腰椎侧凸伴后凸畸形(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coliosis,LDK)患者35例(DLS+LDK组),年龄(64.6±5.4)岁(范围52~75岁);单纯腰椎侧凸患者32例(DLS组),年龄(66.2±5.8)岁(范围55~83岁)。应用Image J 1.51k(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通过MRI测量L1~S1椎间盘水平竖脊肌和多裂肌的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和脂肪浸润面积百分比(percentage of fat infiltration area,FIA%)。记录两组患者侧弯方向、侧凸Cobb角、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椎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等情况,分析椎旁肌的变化与这些因素的相关性。结果DLS+LDK组患者TLK、LL、SVA分别为11.85°±7.89°、-9.35°±8.70°和(70.16±76.94)mm,均大于DLS组7.47°±5.06°、-26.46°±10.26°和(39.45±38.18)mm(t=2.73,P=0.008;t=7.38,P<0.001;t=2.10,P=0.041)。DLS+LDK组患者TK、PI、SS分别为16.36°±13.52°、42.49°±11.70°和11.89°±10.03°,均小于DLS组23.60°±10.23°、49.38°±11.92°和21.21°±8.28°(t=2.45,P=0.017;t=2.38,P=0.020;t=4.13,P<0.001)。两组患者侧凸Cobb角和P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LS+LDK组L1-2、L2-3和L3-4椎间盘水平竖脊肌CSA分别为(1 328.36±339.16)mm2、(1 331.98±305.76)mm2和(1 253.58±275.86)mm2,均小于DLS组(1 564.16±312.68)mm2、(1 574.80±325.92)mm2和(1 427.18±278.82)mm2(t=0.40,P=0.004;t=0.81,P=0.002;t=0.31,P=0.013)。DLS+LDK组L 1-2、L 2-3、L 3-4和L4-5椎间盘水平多裂肌CSA分别为(225.07±59.80)mm2、(228.38±87.44)mm2、(436.40±117.99)mm2和(666.55±184.13)mm2,均小于DLS组(264.28±44.27)mm2、(384.85±75.52)mm2、(576.10±109.92)mm2和(801.52±145.83)mm2(t=0.21,P=0.004;t=0.42,P=0.001;t=0.52,P=0.001;t=0.37,P=0.002)。两组患者所有腰椎水平竖脊肌和多裂肌FI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L1-2、L2-3和L3-4椎间盘水平竖脊肌CSA和L1-2、L2-3、L3-4和L4-5椎间盘水平多裂肌CSA与LL呈负相关(r=-0.37,P=0.002;r=-0.34,P=0.005;r=-0.21,P=0.049;r=-0.34,P=0.005;r=-0.61,P<0.001;r=-0.65,P<0.001;r=-0.55,P<0.001),与SS呈正相关(r=0.42,P<0.001;r=0.37,P=0.002;r=0.27,P=0.027;r=0.38,P=0.001;r=0.53,P<0.001;r=0.46,P=0.001;r=0.42,P<0.001)。两组患者L3-4椎间盘水平竖脊肌CSA和L1-2、L2-3椎间盘水平多裂肌CSA与PI呈正相关(r=0.25,P=0.039;r=0.33,P=0.006;r=0.35,P=0.004)。两组患者所有腰椎水平竖脊肌和多裂肌FIA%与脊柱矢状位及骨盆参数均无相关性。结论退行性腰椎侧凸伴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椎旁肌肉萎缩更为明显,可能与腰椎前凸及骶骨倾斜角减小有关。PI较小的腰椎侧凸患者更易导致椎旁肌萎缩,致腰椎前凸丧失加重,最终引发腰椎后凸。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人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基因变异对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及雷珠单抗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在北京医院确诊的nAMD患者127例和健康对照组101人。nAMD患者雷珠单抗治疗后3个月,视力提高5个ETDRS字母数及以上者为视力改善组,视力改善低于5个ETDRS字母数者为视力欠佳组。每人取外周血5 ml,采用酚氯仿法提取DNA,采用Sanger法对VEGF-A外显子及上下游各2 kb片段进行测序并筛选变异位点。使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对测序发现的变异进行基因分型。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HWE)检验研究样本群体代表性。分析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视力改善组与视力欠佳组在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及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结果VEGF-A基因变异位点rs3025018位于第7内含子,该位点VEGF-A的等位基因包括C、G和T,基因型为CC、CT、CG、TT和TG。病例组与对照组不同等位基因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92,P=0.024);其中2个组间G与C+T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90,P=0.006,OR=0.407,95%CI=0.210~0.695)。病例组与对照组各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76;P=0.010);其中基因型CG+GT与CC+CT+TT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35,P=0.004,OR=0.367,95%CI=0.183~0.802)。视力改善组与视力欠佳组在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携带VEGF-A基因的rs3025018位点G等位基因人群患nAMD的可能性较携带C或T等位基因的小。VEGF-A基因位点rs3025018变异对雷珠单抗治疗黄斑变性的疗效无明显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在非炎性主动脉中膜变性中的辅助诊断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保存的89例非炎性主动脉中膜变性标本组织HE切片,扫描成数字切片后进行人工标注,在标注区域总提取1 627幅中膜病变HE图像。结合一种改进的基于ResNet18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非炎性主动脉病理图像的4分类研究,并对模型应用进行检测。结果4分类模型对中膜变性病理改变中最常见的平滑肌细胞核缺失病变的识别准确率、灵敏度及精确率分别为99.39%、98.36%、98.36%。弹力纤维断裂和/或缺失病变识别精确率为98.08%;层内型黏液样细胞外基质聚集病变识别准确率为96.93%。模型整体准确率为96.3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值可达0.982。结论初步验证了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在非炎性主动脉病变图像分类方面的准确性,该方法可以有效提升病理医师诊断效率。
简介:摘要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wAMD)是由于脉络膜新生毛细血管通过破裂的Bruch膜到达RPE层和光感受器细胞层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继而导致新生血管出血、渗漏以及瘢痕形成。鉴于VEGF在CNV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各种眼内抗VEGF药物靶向治疗是目前wAMD治疗的一线选择。但抗VEGF药物治疗wAMD的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仍有部分患者存在治疗无应答、药物耐受、需要长期反复注射以及严重副作用等问题。深入探究wAMD发病的生理病理过程,寻找导致CNV形成的最根本原因,从病因出发探寻更优的治疗方案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2型Usher综合征(USH2)和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的基因突变型及其临床表型。方法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的USH2和RP 3个家系的4例患者和11名正常家系成员纳入研究。详细询问病史并行视力、眼底彩色照相、OCT、视野、全视野ERG检查。3个家系中,家系1为USH2;家系2、3为RP。采集患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基于靶向捕获的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基因测序,对可疑致病突变位点通过Sanger进行验证,并在家系成员中进行共分离。结果家系1先证者除眼底有RP表现外,同时合并神经性耳聋。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USH2A基因第64、5号外显子分别存在c.13877-13880 del AGAC (p. Q4626P)(M1)、c.798 del T (p. F266L)(M2)2个杂合性移码突变。家系2、3先证者仅有眼底典型RP表现。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家系2先证者USH2A基因第70、37、29号外显子分别存在c.15178T> c (p. S5060P)(M3)、c.6986C> A (p. P2329H)(M4)2个杂合性错义突变和c.5836C> T (p. R1946X)(M5)终止突变。家系3先证者USH2A基因第67、57号外显子分别存在c.14951C> T (p. P4984L) (M6)、c.11156G> A (p. R3719H) (M7)2个杂合性错义突变。保守性分析结果显示,USH2A p. Q4626P、p. F266L、p. S5060P、p. P2329H、p. P4984L所对应的氨基酸位点在多个物种中均高度保守。检测出的7个致病突变中,M1~ M4、M6为新发现突变位点。结论USH2A基因突变是导致USH2和非综合征性RP的主要原因;不同突变位点影响蛋白质翻译和合成,导致不同临床表型。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的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门诊行抗VEGF治疗的临床检查确诊为wAMD患者38例40眼。所有患眼均采用3+按需治疗(PRN)的康柏西普或雷珠单抗注射液治疗方案,至少随访12个月。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测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同时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视网膜形态学特征并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根据治疗后12个月随访期内是否出现复发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复发的相关因素;观察完成负荷期治疗后1个月以及随访期末时术眼形态学和视力应答效果。结果所有术眼在治疗后12个月的随访过程中均至少出现1次视网膜积液完全吸收,其中21眼wAMD复发,占52.5%;初次积液吸收时BCVA(LogMAR)值越低,wAMD复发风险越高[OR=16.70,95%CI=1.22~100.00,P<0.05]。复发组平均接受治疗(5.8±2.3)次,明显多于未复发组的(3.5±1.4)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4,P<0.05);复发组和未复发组间治疗前后BCVA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2,P>0.05);复发组终末随访时平均BCVA(LogMAR)为0.73±0.34,较复发时的0.81±0.37明显改善,终末随访时CRT为(187.2±81.7)μm,较复发时的(234.2±74.5)μm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4、2.62,均P<0.05)。所有术眼中形态学应答良好者35眼,占87.5%;形态学应答不良者5眼,占12.5%,继续治疗(3.2±2.2)次后积液吸收。形态学应答良好眼在负荷期治疗后1个月时平均BCVA(LogMAR)较初次积液吸收时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P<0.05)。术眼终末随访期CRT较治疗前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2,P<0.01)。结论规范的抗VEGF药物治疗wAMD在短期内安全、有效,但仍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初次积液吸收时更好的BCVA是wAMD复发的危险因素。患者在治疗后需要长期随访以防复发。形态学应答良好患者视网膜初次积液吸收后仍需完成负荷期治疗以提高视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侧髌股关节退变对膝关节内侧牛津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术(OUKA)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采用OUKA治疗的73例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8例,女性55例,年龄(68.6±7.5)岁(范围:53~89岁)。根据Ahlback分级系统对患者外侧髌股关节情况进行评估,Ahlback 0、Ⅰ级患者为未退变组(37例),Ⅱ级及以上患者为退变组(36例)。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和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以及蹲起、坐起和上下楼等动作完成情况。手术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Ahlback评分和HSS差值、WOMAC骨关节炎指数差值相关性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5.1±6.6)个月(范围:25~47个月)。HSS由术前的(57.7±11.8)分升至末次随访时的(81.8±7.8)分(t=-16.64,P=0.00),WOMAC骨关节炎指数由术前的(48.9±13.4)分降至(15.6±8.8)分(t=20.48,P=0.00)。退变组与未退变组手术前后HSS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5±12.2)分比(22.5±12.3)分,t=-1.65,P=0.10];WOMAC骨关节炎指数差值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31.8±14.0)分比(36.4±13.4)分,t=-1.35,P=0.18],但外侧髌股关节退变与无法完成蹲起(χ2=5.17,P=0.04)、坐起(χ2=7.22,P=0.01)等动作相关。结论外侧髌股关节退变并未影响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内侧OUKA术后的早期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