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抗凝治疗的临床应用对心内科房颤患者临床治疗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纳入100例2021年1月-2022年1月由我院心内科治疗的房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鉴于临床治疗方式不同,以治疗方法为依据将患者分两组,研究组患者接受抗凝治疗(50例),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阿司匹林治疗(50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不良事件有脑血栓、脑卒中、死亡,研究组总发生率2(4.00%),参照组总发生率9(18.00%);不适症状有尿液带血、鼻粘膜流血、咯血、牙龈出血,研究组总发生率4(8.00%),参照组总发生率13(26.00%);两组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抗凝治疗的临床应用有助于降低心内科房颤患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减少治疗期间不适症状的发生,治疗安全性较高,治疗效果明显,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过程中凝血机制变化,并提出相应抗凝策略。方法:从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我们选择了36名患者进了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血液透析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因素,包括血液与透析膜接触、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同时,对不同抗凝药物及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血液透析过程中,凝血机制发生复杂变化,可出现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消耗等。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等抗凝药物及无肝素透析等方法各有优缺点。结论:了解血液透析过程中凝血机制变化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抗凝策略,以减少凝血风险,提高透析效果和患者安全性,同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抗凝方法,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最小的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抗子宫内膜抗体(IgG、IgM、IgA)的检测,以确定抗子宫内膜抗体(IgG、IgM、IgA)在女性不孕不育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97年7月至2010年8月间女性不孕不育症患者1285例,采用ELISA法,进行抗子宫内膜抗体(IgG、IgM、IgA)检测。结果抗子宫内膜抗体IgG阳性478例(37.20%);IgM阳性258例(20.08%);IgA阳性151例(11.75%);IgG、IgM、IgA同时阳性163例(12.68%);IgG、IgM阳性116例(9.03%)。结论抗子宫内膜抗体(IgG、IgM、IgA)的检测对女性不孕不育症的诊断、治疗和优生咨询是十分必要的。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并分析社区原发高血压患者使用抗高血压用药情况,并提出科学合理的用药建议。方法在辖区内选择450例社区原发高血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的方式收集数据,分析患者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种类和使用情况。结果450例原发高血压患者使用抗高血压药物670次,主要使用六类药物,使用频率最多的是钙离子拮抗剂(24.92%)。单项降压药物使用的患者有117例;两种降压药联合使用的患者有173例;联合三种及三种以上的降压药的患者有160例,这三种不同用药方式抗高血压的有效率分别是26.00%、38.44%、35.55%。社区原发高血压患者服用抗高血压药物后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咳嗽、心悸、水肿、低血钾症等。结论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应该加强抗高血压用药规范性,能帮助患者更准确的认识高血压并能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同时合理的用药方式能提高药物的有效率,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
简介:
简介:摘要高血压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科学合理运用抗高血压药物对于有效治疗高血压的至关重要。本文谈谈抗高血压药物合理用药与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本地基层医院对老年的房颤患者的治疗方案并对抗凝治疗过程中出现出血的风险进行研究与评估。 方法 以简单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所有房颤患者中抽取 86 例曾于 2019 年 6 月 -2020 年 6 月期间于当地基层医院门诊部进行就诊的老年的房颤患者纳入此次抗凝治疗后出血的风险的研究之中。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华法林抗凝治疗,治疗持续时间> 6 个月, 6 个月后观察每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尤其是抗凝后出血的情况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经过抗凝治疗 6 个月后,所有研究对象中不良反应的出现情况如下:大多数为较轻的不良反应如皮肤瘙痒、牙龈出血等,而无其他风险较大的不良反应出现,其余不良反应出血的情况较少。 结论 基层医院各类老年的房颤患者应用抗凝治疗的药物华法林进行抗凝后防止出血的疗效较好,为所有房颤患者的恢复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