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酶谱指标、肌钙蛋白(cTnI)、肌红蛋白(MYO)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8月徐州市矿山医院收治的32例AMI患者为A组,选取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为B组,另选取同期在徐州市矿山医院体检的32例健康者为C组,采集受试者血液样本,检测并比较各组心肌酶谱指标、cTnI、MYO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上述指标对AMI的诊断效能。结果:三组心肌酶谱指标、cTnI、MYO水平比较存在显著差异,A组>B组>C组(P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与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的相关性,以及对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因心绞痛就诊,存在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的258例患者。检测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根据结果分为CFR<2.0组和CFR≥2.0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差异。相关性分析确定FAR与CFR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MVD的独立预测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寻找预测CMVD发生的指标。结果与CFR≥2.0组相比,CFR<2.0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尿酸、C反应蛋白、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FAR显著升高,白蛋白和肌酸激酶显著降低(均为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AR、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与CFR呈显著负相关(r=-0.516、-0.325和-0.485,均为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尿酸、高FAR是CMVD的独立危险因素,高白蛋白是其保护因素(均为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FAR、纤维蛋白原预测不合并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CMVD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9(95%CI:0.597~0.716)、0.613(95%CI:0.553~0.61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1.4%、66.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9%、60.6%。结论FAR是不合并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CMVD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与贫血三项在妊娠期女性贫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5月~2023年5月来院就诊的100例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孕妇50例,对照组采用测定血红蛋白(HGB)进行血常规检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血清铁蛋白水平加强孕早期监测。并根据结果对孕妇进行铁剂的补充,对比两组孕妇发生贫血的概率。结果:对照组发生贫血的患者有8例(16.00%),观察组1例(2.00%),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孕妇进行孕早期血清铁蛋白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铁剂补充,可以降低妊娠期贫血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尿微量蛋白和免疫球蛋白指标水平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肾损伤程度的诊断评估的意义。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9月遂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肾损伤进行分组,30例肾损伤患者为观察组,30例非肾损伤患者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根据肾损伤程度分为轻度、中度与重度。均进行尿微量蛋白、免疫球蛋白及肾功能指标检测,比较两组及不同程度肾损伤患者尿微量蛋白和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在尿微量蛋白、免疫球蛋白IgG、IgA 及IgM指标上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观察组中,轻度在四项指标上均低于中度(P<0.05)。重度在四项指标上均高于中度(P<0.05)。综合分析可知,尿微量蛋白水平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伤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尿液中的微量蛋白增加、尿微量蛋白水平的升高,可以是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伤的一个临床判断指标,可以用来评估肾损伤严重程度和监测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蒙医外治疗法是蒙古族人民根据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生活习俗、地势气候、饮食穿戴、疾病的特点创立的独特传统疗法。笔者介绍部分外治疗法,提示现代蒙医药工作者和热爱蒙医药,对蒙医药感兴趣的学者,共同携起手来挖掘探索这神奇的蒙医外治疗法,用科学态度认识、考证、运用、开发、利用、推广蒙医外治疗法,特别是在疑难病领域选用蒙医外治疗法,攻克难关,争取找到新疗法的突破。
简介:肠外营养是一种通过静脉输入营养物质来维持身体功能的方法。它通常被用于那些不能通过口服进食或通过肠道摄入足够营养物质的患者,例如胃肠手术后、严重烧伤患者、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等。肠外营养的主要成分包括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等。这些成分会被混合在一起,然后通过静脉输注到患者体内,如图一所示。通常,肠外营养是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输注的,因为这种管路可以输注大量的营养物质,并且能够保持长期的输注。
简介:外周动脉病经皮介入术(PCI)术后再狭窄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它经过了3个重要的阶段:PTCA治疗、金属支架置入和药物洗脱支架使用。在这些阶段中,PTCA术后毛细血管再狭窄的比例达到30%—50%,这使得弥漫性毛细血管疾病、缓慢完全闭塞病变或者光纤化或钙化斑块疾病的治疗效果较差。然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医学研究已经克服了大多数PTCA术后急性毛细血管闭塞的难题,使得PCI术后再狭窄的比例获得了显著提升,进而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