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与调强放疗(IMRT)对计划靶区(PTV)和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FMR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筛选所有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VMAT与IMRT剂量学比较的文献纳入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0年3月。应用Stata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3项研究的281例纳入Meta分析。与IMRT计划相比,VMAT计划明显提高PTV剂量(D95%,P<0.001),明显改善PTV剂量均匀性(P<0.001)和适形性(P=0.004)。VMAT计划较IMRT计划有效降低患侧肺V20Gy (P=0.027)和健侧肺V10Gy (P=0.003);而患侧肺Dmean、V5Gy、V10Gy、V30Gy,健侧肺Dmean、V5Gy,心脏Dmean、V10Gy、V30Gy两组计划均相近(均P>0.05)。IMRT计划较VMAT计划降低心脏V5Gy (P=0.001),但对心脏V5Gy纳入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定性较差。VMAT计划比IMRT计划明显减少治疗时间(P<0.001)和机器跳数(P<0.001)。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中VMAT比IMRT在靶区剂量覆盖、均匀性和适形性,对患侧肺和健侧肺保护,以及治疗效率方面均更具剂量学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和评估不同的补偿物的使用策略在乳腺癌根治术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中对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10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50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计划靶区包括胸壁、内乳淋巴结、腋窝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4个部分,处方剂量为50 Gy/25次。每位患者分别制作使用3种不同厚度补偿物(3、5、10 mm)的调强放疗计划,统计和评估不同补偿物厚度和使用次数对靶区覆盖率、胸壁皮肤高剂量体积和周围正常组织的剂量影响。结果补偿物全程使用时,使用10 mm补偿物的靶区V95%较使用3、5 mm的低(F= 3.40, P < 0.05),使用3 mm补偿物的适形指数(CI)最高(F=50.05,P < 0.05),3种计划皮肤V105%和V11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着使用次数的减少,靶区V95%和皮肤V105%均降低,补偿物使用20次时,靶区V95%的值变化很小(<1%),而皮肤V105%急剧降低为初始值的一半左右。补偿物使用15次时,3种计划的靶区V95%,CI和均匀性指数(HI)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使用3 mm补偿物的Dmax值较使用5、10 mm低(F=9.21, P < 0.05)。正常组织方面,补偿物厚度和使用次数对心脏和患侧肺的剂量分布影响很小,差异不致引起生物学效应的不同。结论对于乳腺癌根治术后调强放疗技术,不同补偿物厚度对靶区、皮肤、心脏和肺的剂量影响很小。补偿物的使用次数是决定靶区覆盖和皮肤剂量的重要决定因素。
简介:摘要乳房切除术后放疗(PMRT)的使用已被证明为乳腺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但关于组织等效填充物(bolus)的使用仍存在争议。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PMRT中bolus的使用并不会显著提高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却因此明显增加了患者的急性皮肤不良反应,甚至可能导致更频繁和更长时间的治疗中断。现有的回顾性研究均表明对于接受乳房切除术和全身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如无皮肤侵犯,则建议在放疗期间不常规使用bolus,但还需要更高级别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中分别应用VMAT和IMRT技术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随机选取我院采用乳腺癌根治术后接受放疗的患者10例,对其分别采用VMAT和IMRT技术,对比分析采用两种不同方法后计划靶区的适形度指数和均匀性指数等相关内容。结果相较于IMRT技术组,VMAT技术组的靶区均匀性指数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患侧肺、正常肺的V5,V20以及平均剂量方面,VMAT技术组均低于IMRT技术组,同时,不仅受照面积更小,而且出射总面积也较少,缩短了治疗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MAT技术在乳腺癌的治疗过程中,可有效降低患者出现侧肺以及器官受量的问题,在照射时间以及跳数总数方面,VMAT技术也明显低于MRT技术,不仅减少的患者治疗时间,而且降低了因时间过长而产生的误差,有效降低了加速器的损耗率,进一步提升了机器的工作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采取不同放疗技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内我院收治的82例乳腺癌患者。将患者分成观察组(n=41)与参照组(n=41)。参照组采取三维适形放疗,观察组采取混合调强放疗,对比放疗效果以及患者的预后。结果:观察组患侧肺、患侧心脏、对侧乳腺、肝脏接受照射剂量低于参照组,(P<0.05)。放射治疗后,观察组的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4+高于参照组,而CD8+低于参照组。(P<0.05)。此外,两组预后相对比,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以及死亡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对于接受乳腺癌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而言,相较于三维适形放疗,混合调强放疗应用效果更为显著,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直肠癌术后采取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联合化疗与单纯辅助化化疗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以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年间接受的126例直肠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3例,其中观察组患者45例采取三维适形放化疗、18例采取调强放化疗。而对照组63例者中,45例采取FOLFOX化疗、13例采取LF化疗、5例使用单药卡培他滨口服化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一年、三年的局部复发率、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一年、三年局部复发率要低于对照组,而在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以及不良反应上,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术后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联合化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局部复发率,提高患者总生存率,虽然不良反应高于单纯辅助化疗,但是患者的耐受性较好,因此该方法值得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单纯放疗和同步放化疗对中晚期宫颈癌治疗临床疗效及毒性反应情况,探索有效治疗方式。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收治的102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且病理学报告均证实为ⅡB-ⅢB期中晚期宫颈癌,根据自愿选择治疗方式不同分两组,各51例,设同步放化疗治疗为研究组,设研究对照组为单纯放疗治疗。统计两组近期临床疗效及3、5年远期死亡率情况并观察治疗期间出现的药物毒副反应及放射性损伤例数,对两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观察近期疗效,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在远期死亡率方面,随访患者3年、5年后观察组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治疗药物毒副反应及放射性损伤发生情况,观察组发生率较高,而对照组治疗毒性反应较低,安全性更高,P<0.05.结论对于中晚期宫颈癌的治疗,临床采取同步放化疗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放疗,虽然治疗期间出现较多毒性反应,从近期和长远临床综合效果来看,同步放化疗能有效提高近期效果,延缓疾病进展,且降低了远期死亡率,可在临床继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优质护理对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急性反应与放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根据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82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入院时间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展开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对比不同护理方法对患者急性反应与依从性的影响。结果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放疗依从性的优良率达到95.1%,对照组依从性优良率为70.7%,数据差异显著(P<0.05);对比两组患者放疗期间与放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表明观察组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期间,给予优质护理方法,有利于提高患者放疗依从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患者更好接受放疗,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食管癌放疗患者实施容积旋转调强放疗技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74例本医院实施治疗的食管癌放疗予以项目研究,选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分组方法是抽签法,对患者分成实验组与参照组,一组归入37例。参照组应用5野静态调强放疗技术治疗、实验组应用容积旋转调强放疗技术治疗,分析两组方案的临床指标、Gamma通过情况。结果:(1)食管癌放疗患者均匀性指数具有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食管癌放疗患者经由治疗后,与参照组的患者治疗后进行对比,其适形指数、总机器跳数较低、有效治疗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的食管癌放疗患者经由治疗后(97.30%),与参照组的患者治疗后进行对比(94.59%),其Gamma通过率具有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食管癌患者容积旋转调强放疗技术治疗效果确切,其适形性较高,能够缩短患者治疗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护理方法发及效果。方法对80例肾癌根治性切除术病人进行临床观察及护理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术后发生切口感染5例,肾上腺危象2例。结论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是治疗肾癌的有效手术方式,完善术前、术后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